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金融危機VS中國制造 出口價格傷口上的那把鹽

2009-5-5 0: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作為“世界工廠”,制成品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至關重要。但多年來,“價格”問題也一直是“中國制造”胸口隱隱的痛。人們為此苦苦尋求突破的良方,僅僅在一年前,政府、企業、專家和媒體都還在興奮地暢談中國制造如何才能提升出口價格,創造新的生機。而一場不期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及由此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又再度讓中國制成品出口價格承受起巨大的壓力———
  失靈的“馬鈴薯效應”
  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份后,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明顯加重。實際上,2008年10月份以前,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是風聲鶴唳,但實體經濟受到的打擊要遠遠小于虛擬經濟,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并沒有受到大的沖擊。因此,單純從海關編制的價格指數上看,2008年10月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同比上升幅度達7.7%。事實上,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的時候,還是在“直下”的時候,工業制成品出口價格受到的拖累都要相對溫和與滯后一些,基本上可以用“逐步”來形容。2008年11月和12月以及2009年1月,我國制成品出口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5.6%、5.3%和3%,漲幅“逐步”縮小,而2009年2月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則同比下降1.6%。
  “馬鈴薯效應”
  1845年,英國統計學家吉芬發現,愛爾蘭發生災荒,馬鈴薯價格上升,但對馬鈴薯的需求反而增加了。這是由于馬鈴薯在當時是人們的基本食品,馬鈴薯價格的上升就意味著人們實際購買力的減少,因而就更沒有閑錢去消費肉等更昂貴的食品,這也就是所謂的“馬鈴薯效應”。
  從2008年11月份開始,中國的制成品出口貿易量就已經出現負增長。可是,為什么制成品出口價格指數卻要“急轉”了3個月之久才最終“直下”?固然,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制成品出口貿易造成的沖擊要經過一個逐步顯現的過程,但依筆者之見,在這3個月中,國外消費者對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購買能力雖然下降,但購買意愿卻在上升。一降一升,相互拆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國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漲跌勢頭轉換的速度。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既是制成品出口大國,也是制成品進口大國,但出口的制成品和進口的制成品之間卻存在著檔次上的明顯差異,需求彈性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就拿服裝進出口貿易來說,同樣是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中國人可以少進口甚至不進口國外名牌服裝,而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卻要棄貴從賤,更多購買從中國進口的廉價服裝,這也正是“馬鈴薯效應”在當今國際貿易上的某種體現。由此不難理解,2008年11月、12月以及2009年1月,中國的服裝出口數量雖減少,但減少幅度比起服裝進口數量的減幅分別要少16.5個百分點、14.9個百分點和40.7個百分點。
  然而,如果沒有了購買能力,即使購買意愿再強烈,需求規模終究是要萎縮的。所以,從2月份開始,面對著國際市場的委靡,中國制成品出口貿易在價格水平上終于“挺”不住了。不過,由于殘余的“馬鈴薯效應”猶在,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下跌或許還能夠比較緩慢。事實上,2月份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的“局部”下跌幅度要比出口貿易價格水平的“整體”下跌幅度少0.9個百分點。
  當然,“馬鈴薯效應”的適用性也有一個底線。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形勢進一步惡化,人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下降。由于消費能力受到進一步約束,消費者不僅舍棄高端奢侈品,甚至還需要舍棄一部分中低端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從中國進口低附加值制成品規模也會出現大幅度萎縮。同樣以服裝出口貿易為例,正是由于“馬鈴薯效應”的適用底線被突破,國際市場對中國服裝的需求能力也出現明顯下降,2009年2月份中國服裝出口數量同比減少41.7%。另外,在從去年8月1日開始至今,國家已經先后6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也一再走低,制成品出口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使用能夠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價格競爭手段。
  不難看出,無論是“急轉”,還是“直下”,制成品出口貿易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應溫和與滯后也是相對初級產品而言的。經過前些年的暴漲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壓力之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也隨著各種金融泡沫的破滅而出現“跳水”,其中,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從去年上半年的每桶147美元跌至前些日子的最低每桶35美元左右,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精銅價格也由每噸8000美元左右降至最低每噸3000美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初級產品出口價格水平比起工業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來說更能“折騰”。
  近一個時期以來,盡管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與上年同期相比出現“急轉直下”,而且看起來下跌節奏加快。可是,按照環比口徑統計,近幾個月來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基本上呈現出“先漲后跌”與“大漲小跌”雙重特征。據統計,2008年10月、11月和12月,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指數按照環比口徑分別比上月上漲8.6%、5.6%和7.5%,而2009年1月和2月,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指數分別比上月下跌1.9%和0.6%。因此,從環比的角度來看,近一段時間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雖然也經歷了“急轉直下”的過程,但下跌幅度正在收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或許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沒有理由僅僅因價格的暫時回落而對中國制成品出口貿易發展失去信心。
  “馬鈴薯效應”從顯靈到失靈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市場制成品貿易的影響。現階段,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已經不是漲幅縮小的問題,而是跌幅多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不放棄出口”,更需要是“比金子還重要”的信心。
  隨行就市的“亂套”
  值得關注的是,現階段出口和進口對國際市場制成品價格水平的反應并不總是具有同步性。圖1顯示的是近幾個月來中國制成品進出口貿易的價格貿易條件,即出口價格水平與進口價格水平的比較。
  理論上,無論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如何變化,短時間內制成品出口的貿易條件變化應當不會過于明顯。但經過比較不難看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短短5個月間,中國制成品進出口貿易的價格貿易條件相對于上年同期的變化分別為2.77%、-0.28%、9.35%、2.79%和0.51%,基本呈現出一條倒T型變化軌跡。進出口比價關系總體上保持著平穩狀態,但在極其短暫時間內也會出現脈沖式跳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時候中國的進口貿易對國際市場制成品價格水平變化相對更加“立竿見影”,而出口貿易對國際市場制成品價格水平變化則較為“逐步”。
  實際上,在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下,由于產業發展階段上處于后發地位,在要素稟賦上也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相對來說,現階段中國進口的制成品附加值普遍要高于出口的制成品,而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在需求上往往更具剛性特征,因而前段時間中國制成品進出口貿易都遇到需求的減弱,但制成品出口環節遇到的需求減弱在程度上要小于進口環節。
  借用證券市場上的一句名言:量為價先。應當看到,中國制成品出口貿易于進口貿易之間的比價之所以呈現出倒T型變化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制成品進出口貿易規模變化差異。據統計,2008年11月制成品出口數量指數和進口數量指數同比分別下降7.4%和25.2%。或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緣故,制成品進出口貿易規模雖都在下降,但出口數量要比進口數量少下降17.8個百分點。在接下來的2個月中,出口規模的萎縮相對于進口規模的萎縮依然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出口數量要比進口數量少下降8.9個百分點和20.7個百分點。可是,物極必反。進入2月份,這一形勢發生明顯逆轉。經過計算不難看出,2009年2月制成品出口數量指數和進口數量指數同比分別下降24.7%和15.1%,出口數量反而要比進口數量多下降9.6個百分點。
  至于現階段中國生產的制成品究竟更多流向國際市場還是更多流向國內市場(即外銷還是內銷的問題),按常理來說,價格走勢對商品的流向會起到關鍵作用。但表2顯示,有些制成品出口價格走勢比內銷價格更理想,出口規模卻依然萎縮。
  從表2不難看出,由于出口在價格走勢上更加遜于內銷,近期紡織品、音像器材、五金制品等類別商品的出口規模的萎縮似乎順理成章。可是,從服裝、農業機械、鋼鐵、有色金屬、文化辦公用品、體育娛樂用品等商品類別來看,出口價格在走勢上或多或少要強于內銷,但出口數量依然有不同程度萎縮。
  除此之外,像化肥等類別商品,盡管出口價格在下跌,但出口量卻不減反增。現在看來,有些種類的制成品出口是有價無市,也有些種類的制成品出口是有市無價。總之,有些“亂套”了。
  就最近的制成品出口價格的變化趨勢而言,無論是與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走勢發生偏移,還是與國內場同類產品價格走勢發生偏移,均無法完全體現出隨行就市。各中緣由,十分復雜。例如,由于制成品的產品差異性大,在國際市場上往往具有不完全競爭特征。按照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統計數據,國際市場上光學儀器、音像器材、鐘表等制成品貿易的買方在勢力要強于賣方勢力,因而這些制成品的出口價格的變化與出口數量的變化很可能“兩碼事”。又如,由于中國在家用電器、服裝、鞋、船舶等諸多商品上是國際市場上的貿易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并不是中國的出口貿易去“隨行就市”。恰恰相反,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對中國的制成品出口貿易情況加以反應。此外,由于貿易保護主義大范圍滋生,近來中國的制成品在美國、歐盟、印度等市場一再遭受反傾銷和反補貼指控,許多出口企業也因此無法使用價格競爭手段去擴大出口貿易規模,只能夠白白犧牲掉某些貿易機會。
  “價”與“量”的博弈
  現階段中國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是否適宜,決不能單純看價格的漲跌,還要看到與價格水平相對應的貿易量變化。從這個角度出發,對現階段中國制成品出口價格水平的評價可以有如下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價量雙增類型。
  作為當今世界貿易大國,如果要想成為貿易強國,就必須立足于轉變出口增長方式,既要努力增加出口制成品的附加值,又要發揮出口貿易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不過,現在畢竟是全球金融危機肆虐的時期,能夠實現價量雙增的制成品出口貿易自然“稀有”一些。從2009年2月的情況來看,只有非合金鋼平板軋材、汽輪機、音像錄制及重放裝置、醫用診斷裝置等極少數類別的制成品出口貿易屬于這種情況。
  第二種類型是價升量減類型。
  從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角度來看,靠縮量保價的模式來提升制成品出口的附加值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項,但要有一個“度”。從2009年2月的情況來看,對“度”的把握大體可以再區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方面,現階段有些類別的制成品出口價格上漲幅度比較大,而出口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收縮幅度并不明顯。對于具有這種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貿易,還是要立足于支持和鼓勵,能夠盡快實現價量雙增固然十分理想。可是,如果因暫時的客觀原因難以如愿,保持這種狀態也難能可貴,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更要抓住一切機會提高制成品出口的附加值。其中,鋼軌及鐵道鋪軌用鋼鐵材料、首飾等少數類別的制成品出口貿易屬于這種情況。
  另一方面,現階段更有許多類別的制成品出口價格上漲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出口數量卻有較大幅度減少。目前,“保增長”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不能不顧客觀條件片面追求曲高和寡,而是應當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當前,屬于這種情況的制成品出口貿易比較普遍,其中,包括棉機織物、玻璃、鋼鐵型材、工具、農業機械、土木工程機械、紡織機械、印刷機械、金屬切削機床、辦公機械、照明裝置、鐘表等種類。
  第三種類型是價跌量增類型。
  前些年,中國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這種模式,而這種模式基本上又等同于粗放式增長。當然,面對著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們也有一個把握分寸的問題,這就是要講求先生存,后發展。從2009年2月的情況來看,在把握“分寸”上大體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方面,現階段有些類別的制成品出口價格下跌幅度比較大,而出口數量的增長并不明顯。對于具有這種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貿易,還是要將注意力轉向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具體來看,初級形態苯乙烯聚合物、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醫療器具、樂器等部分類別制成品出口貿易屬于這種情況。
  另一方面,現階段有些類別的制成品出口價格下跌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出口數量卻較大幅度增長。對于具有這種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貿易,面對著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適當采用價格競爭戰略不足為怪。具體來看,醫藥品、非電動發動機等少部分類別的制成品出口貿易屬于這種情況。
  第四種類型是價量雙減類型。
  制成品出口即使價量雙減,出口企業還要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存生產能力的長遠考慮。應當看到,“出口轉內銷”使出口企業自身的規模經濟優勢依然得以保留,原材料價格的下降也有助于出口企業控制成本,無疑增加了出口企業的生存機會。具體來看,皮革、化纖織物、鋼錠、鎳、造紙機械、電視機、光學儀器等若干類別的制成品出口貿易屬于這種情況。
  短評
  就中國的出口貿易發展方向而論,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是必由之路,可是,面對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容量的萎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短期內過于強調制成品出口價與量方面兩全其美并不現實。不難看出,按照SITC的3位數編碼分類,在全部161個稅號的工業制成品中,只包括7個稅號的價量雙增型,占4.3%。既然絕大多數制成品出口難以做到兩全其美,那么,現階段出口企業就有一個取舍的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保價優先還是保量優先,都僅僅是出口企業的選項。至于選取什么,出口企業自然很清楚,肯定要體現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現在看來,側重于保價的出口企業要明顯多余側重于保量的出口企業。按照SITC的3位數編碼分類,價升量減類型和價跌量增類型的種類分別包括94個稅號和15個稅號,各占58.4%和9.3%。除此之外,近期還有45個稅號的制成品出口出現了價量齊跌的情況,大約占28%。對此,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出現價量齊跌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經營與政策方面,那么,也就是一個“亡羊補牢”的問題。可是,如果價量雙減的出現的確因為外部環境所致,就一定要立足于“算大賬”,既不要在國際市場上去盲目逞一時之勇,也不可因一時的價量齊跌而失去信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