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歷史機遇實現中西部地區進一步發展
2009-5-5 0: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2008年底至今,眾多中央企業的大項目投向中西部,而從項目類型上看,這些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以及原材料等方面。
央企看好中西部的同時,中西部地區也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實際上,2008年東、中、西部的投資增幅數據顯示,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投資的增速分別是33.5%和26.7%,均高于東部地區的26.3%。中西部地區已經成為一片新的投資熱土。
中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而央企具有充足的資金,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如何實現這兩種優勢的對接,承接大規模的投資,成為擺在中西部地區面前的一個新問題。
近年來,中西部的投資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今中西部承接資金投入的過程中,會更多地考慮環境保護、產業鏈條的打造等問題。
針對中西部地區如何進一步利用自己的能源、資源優勢,在承接新的投資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看仍相對薄弱。中西部地區首先應在此過程中著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為此,需要在幾個方面努力,包括建設更加完善通暢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網絡和物流網絡。努力改善以政府效率、服務意識和法制為重點的投資軟環境。有意識地提高圍繞當地特色優勢資源的產業配套能力。
其次,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也要注重引進央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現代管理理念。陳耀認為,隨著大項目、大企業進入中西部,也為中西部地區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創造良好條件。
而央企在面向中西部地區投資的過程中,要考慮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注重讓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形成鏈條,安全生產條件的改善,以及生態的保護,進而構建央企與地方和群眾和諧發展的關系。
第三,資源就地轉換的綜合效益是好的,符合經濟合理布局的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段時間以來,中西部地區扮演的只是“原材料輸出地”的角色。對此,陳耀指出,中西部地區要抓住機遇,利用水和能源優勢發展高載能、高載水產業,利用資源優勢開發新材料,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吸引資金、技術進入西部,改變單純向外輸電、輸水、輸資源的垂直分工格局,實現資源就地加工轉化。許多實例也表明,置身原料產地,能夠使用廉價的原料,即便是考慮到運到內地市場的幾千公里運費,仍然比在東部生產成本要低。
他分析說,同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接近原料產地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的綜合效應,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通過產業西移,可以從根本上加速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當地群眾走上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