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出口退稅率上調 行業是否獲利難論
2009-5-31 20: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今年4月1日起,建筑衛生陶瓷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5%提高到9%,上調4個百分點。這不僅是近年來建衛陶瓷產品出口退稅率首次上調,更是經濟“寒冬”中一個十分暖人的利好,無疑雪中送炭,給廣大陶瓷企業披上了一件十分厚實的棉衣。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需求放緩,對出口型建衛陶瓷企業沖擊巨大,影響明顯,許多陶瓷企業由此處于存亡的風口浪尖。有鑒于此,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對其他行業調整出口退稅率,陶瓷行業也在積極奔走呼吁。但由于“兩高一資”的帽子以及其他諸多方面的原因,提高出口退稅率的商品名單中一直未見建衛陶瓷產品的身影,直到日前才得以實現。
面對這樣一個絕對的利好,筆者陷入深深思考。
我國是陶瓷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衛生陶瓷的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05年我國陶瓷出口42072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陶瓷磚出口67090萬平方米,估計也該輪到第一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已延續好多年,為爭搶出口訂單,陶瓷企業不惜揮舞價格屠刀,不僅削薄了自己的利潤空間,微薄利潤勉強糊口茍活,更給國外品牌有可乘之機。無論是采購還是貼牌加工,陶瓷產品的出口價格被擠壓降低到臨近成本底線。我國許多出口型建衛陶瓷企業,其利潤僅是國家的出口退稅。近年來屢次下調出口退稅率,陶瓷企業已經水深火熱,度日難艱。此次退稅率上調4%,無異于利潤翻了一番,可謂及時雨。但能否幫助陶瓷企業御“寒冬”?
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消費需求近期不會有大的提升,消費會更趨理性。提高出口退稅率,是否會導致價格大戰的烽火重新點燃?屢次三番的價格縮水,已經嚴重影響到陶瓷業“中國制造”的形象。國外廠商已經拿準了國內陶瓷行業的七寸,如此巨大的產能,總會有賣家,這一點毋庸置疑,大可放心。如此,幾年來陶瓷行業通過不懈努力爭取到的成果,國際地位和影響的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擴大,行業發展的向好趨勢,是否會付之流水?拱手讓人?
其次,為應對危機,許多陶瓷企業紛紛眼睛向內挖潛力,積極創新迎挑戰,強化管理度難關,甚至彎道超車謀求逆勢發展。4個百分點的退稅率提高,是否會令陶瓷企業恢復沉迷,放棄創新行動,不注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放棄這一難得的歷史性發展契機?一些跨國公司正在奮力開拓國內市場,4萬億投資拉動的內需市場有可能會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搶占。作為國內的陶瓷企業,會有何感想?
再次,作為普惠政策,9%出口退稅率,對陶瓷企業而言,大小均有份,人人共分享。這樣的優惠政策,不分優劣,泥沙俱下,讓陶瓷行業繼續良莠不齊,是否有利于幫優扶強,做強做大行業和企業?許多業界人士認為,此次的經濟“寒冬”來勢甚猛、影響甚廣、損失甚大,一些弱小的企業有望在“寒冬”中被淘汰出局,不曾想忽如一夜暖人春風來,讓這些陶瓷企業死而復生。是喜?是憂?
另外,作為暖人的利好,提高出口退稅率,增加企業利潤,是好事,但也有負作用。百年一遇的危機讓企業繃緊生存弦,自然產生了抗體(通過內強管理、外拓市場、加速創新、降耗增效、科學發展等),但如此一來,繃緊的弦是否會松弛下來?是否會讓企業過“寒冬”的意識、過緊日子的思想松弛?創新發展的步伐會否放緩?結構調整的步子會否放慢?有了依托,松口氣的思想人人會有,但對企業而言,是否錯過了發展的歷史性良機?危機是百年一遇的,那機遇呢?
同時,隨著出口退稅率的上調,猶如給低糜的企業打了一針興奮劑。效益憑空增加,企業久旱逢雨,惰性心理會讓企業油然而生得過且過的心理,不由讓人想到了寒號鳥,整天唱著“寒風凍死我,明天就搭窩”的歌謠“御寒”,結果亡命寒夜里。正如應對危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行動比等待更重要”一樣,不要期望明天會有奇跡,寒號鳥已用生命作出回答。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提高出口退稅率,對陶瓷企業確是利好,但千萬不能過多地依賴它。能救一時但不能救一世,救急救不了命。行業要走向強大、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企業要走向世界品牌的巔峰,會走過許多酷暑嚴寒。暑著單衫,寒穿棉衣,若是順其自然,靠輸血度日,賴興奮劑生存,是決不能走向百年,更不會基業長青。愚見:還是夯實基礎,強化管理,努力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