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瞄準四大全球性中心
2009-5-29 12: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港合作一直是兩地政經界以及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從某種角度看,時至今日,深港已成命運共同體。
在昨天出臺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下稱“方案”)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述:“在粵港澳合作的框架下,進一步鞏固合作基礎,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機制。通過全面推進深港緊密合作、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生產力布局,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在粵港澳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為粵港澳成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香港功能互補,錯位發展,推動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其中,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中心這四大全球性中心的提法均具相當新意。
和此前相關媒體的報道有出入的是,“深港共建全球性金融中心提法”未在《方案》明確提出,但通讀《方案》以及在昨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現場,深港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亦是漸行漸深,深圳將從九個方面著手建立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
■創新中心
深港是“碼頭”連通內地與國際
在《方案》中,自主創新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
除專門以“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題加以闡述之外,深港共建全球性的“創新中心”與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國際文化創意中心一道,成為深港緊密合作的“啟明星”。
確實,對于深圳來說,自主創新的成效非常突出———2008年,深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148.17億元,占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比重59.1%。
“如果將香港的知識創新體系與深圳的技術創新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深港將可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圳大學教授魏達志認為,深圳雖然沒有龐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群,但有中國強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香港在財力、人力及體制上較內地有優勢,但只有聯合深圳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才能形成未來城市的創新高地并鞏固和贏得自己未來的競爭優勢和地位。
單靠香港或單靠深圳都不行
“中國做創新中心的可能性在于,中國內地的人才加上香港的創新氛圍和智力———單一靠香港的創新制度環境不可能做得出來創新中心,單獨靠內地的人才也做不出來!”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助理、深圳市發展經濟研究會理事長曲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今天談深港合作,一定不是地理概念上的深圳人與香港人合作,其涵義是內地人通過深圳、國際上的人通過香港建立起的合作,絕不是兩個城市間幾千萬人的合作。
“就像一條河的兩岸各有一個碼頭,這頭是大陸所有的人,那頭是國際社會所有的人,絕對不是只讓兩個碼頭邊上的人來用。”曲建說,深港只是一個平臺,全廣東及國內其他省份的人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國際社會更好地交往,“絕不是深圳1000多萬人玩花樣。”
共建創新中心深港“比翼雙飛”
深圳大學國世平教授贊同“碼頭”的比喻。他告訴記者,深港共建全球性的創新中心,用“比翼雙飛”比“互補”更為恰當,香港的品牌創新雖然厲害,但沒有自己的產品,而深圳在尖端方面的創新雖然達不到香港的水平,但能夠迅速轉化為產品。他說,如果深圳香港能夠在創新方面融為一體,自然一氣呵成,對內地人才、國際相關方面等的吸引力極大。
“目前香港是一個創新中心,產業化其實在深圳。產業化是得實惠的東西,將來深圳成為創新中心,東莞、惠州則更適合搞產業化。”曲建說,從創新環境上來講,深圳毫無疑問是比較好的,特別是二板市場一起來,為風投資金的退出創造了通道。
[案例]
“希望引進創新激勵機制”
康佳集團彩電技術開發中心總體技術設計所所長陶顯芳是一位愛寫博客的資深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老深圳人”。
上周六,他在南方網上看到深港獲批全球性金融中心、創新中心等五大中心的消息后,在博客上以《“創新中心”還需要批準的嗎 ———兼論深圳的過去與未來》為題,寫了篇3000余字的長文。在文章的開頭,他反問:不經過批準就不能創新或永遠成不了創新中心了嗎?
昨日上午,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對日本早稻田模式的欣賞———早稻田大學選取社會上的發明專利,向政府申請經費,實施后轉讓給企業。
“日本的發明中80%以上都可以轉化為產品,而中國目前的發明轉化80%到90%是‘作廢’的。”陶顯芳表示,一項發明要轉化成商品,需要7至15年的時間,一些不考慮長遠發展的企業通常沒有激情靠自己的力量創新。
他告訴記者,從企業本身來看,像華為、富士康等大型出口企業,由于面向國際市場,創新是生存的重要前提,動力足,效果好。對一些內向型大企業而言,雖然研發人才相對充足、資金也相對充裕,但由于沒有激勵機制或者搞“形象工程”,其中不乏一些未經統籌甚至重復的研究,所以很難有實際的成果。一些小企業,則沒有能力實施重大發明。此外,有的企業現有技術相差太遠,即使研發也始終追趕不上別人的技術。
陶顯芳表示,如果深港在創新方面可以攜手共進,如果政府能夠出資扶持研發,或幫助現有的創新技術轉化后給企業使用,引進一些創新方面的激勵機制,會對企業的創新工作產生推動作用。
本報記者馬芳
■物流中心
深港聯動擔當物流領袖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深圳在內的珠三角地區逐步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制造業體系,并形成了強大的外向型經濟圈。
同時,深圳毗鄰港澳,也是國內唯一通過陸路與香港地區接壤的城市,正是完善的制造業加工體系與區位優勢,為深圳發展物流產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也為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實現《方案》中提出的推動兩地聯動形成全球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香港擁有優越的自由港優勢,以物流為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具備龐大的服務業基礎,包括運輸、供應鏈管理以至法制服務,支持現代化物流的發展。政府也為此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以及透明、高效的清關程序。
而深圳是國際貨物進出華南地區最便捷的海陸節點。深圳碼頭的運營商主要來自香港,深港碼頭有相似的軟硬件設施、經營理念、運營模式和效率,這些都為深港合作共建綜合性國際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礎。深圳可在目前已有的華南貨物出口中心優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成為國際貨物進出大陸的節點,連接內陸與國外的貨物集散中心。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深圳物流業的規模也不斷加大,2008年深圳市物流業增加值占同期全市GDP的比例為9.41,而從物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軌跡看,物流業的支柱地位逐步增強。
隨著深港機場連接線項目的逐漸清晰,深港機場鐵路的建設將使二者合并成為一個超級空港,并奠定在整個區域內的領袖地位。
[案例]
郵政合作先行先試
深圳郵政與香港郵政署早在2008年初便開始了深港物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工作,雙方聯手推出“郵遍深港”直郵業務,該項業務為深港兩地的中小企業拓展兩地市場提供全方位的郵政服務。這次合作,使深港兩地郵政新業務方面開始進入全面的合作階段。
深圳郵政局嚴建國副局長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深港兩地的消費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經濟發展融合的程度比較高,同時,深港兩地之間的人流來往也比較大,深圳的一些企業開拓香港的市場,在開始階段因為不熟悉香港的市場環境,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客戶群,就會很困難。由于深圳和香港都開通了商函業務,雙方均有豐富的數據庫資源,這也就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合作,就把商家拓展各自市場的營銷成本降了下來。
“如果香港郵政署與深圳郵政合作得比較好的話,我們還會進一步發展粵港郵政合作,甚至是香港郵政署和其他省份的全面合作。”香港郵政高級經理陳仁深這樣表示。
隨著深港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推進,深港兩地的物流合作將更為廣泛。深港郵政合作,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方案》的實施,類似的合作將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晏磊
■文化創意中心
深圳為開路先鋒香港為實驗場
事實上,深港兩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已是多年的老話題,從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人黃江在大芬村創辦了“前店后廠“的油畫加工廠起,深港合作就不斷被提起。
毫無疑問,深港兩地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各有優勢。對于香港來說,人才和核心技術是最大的財富,而對于深圳來講,由于多數文化產業最初都靠加工起家,土地、資源、寬松的政策和廉價的制作成本成為最大的優勢。
隨著深港兩地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深港雙方在文化上的合作成效卓著:大芬已經成為揚名海外的油畫產業基地;香港九大印刷上市公司的生產基地全部落戶深圳;在動漫影視領域,香港的創意和設計越來越多地融入深圳的生產制作;在建筑設計方面,城市建筑雙年展首次將會場分設在香港與深圳兩地……
2008年底,深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稱號,創意設計也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最核心的源動力。以創意為契機,深港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銜接點。
在文博會期間舉行的“深港動漫網游合作配對高峰論壇”上,香港立法會議員譚偉豪等認為,深圳企業要想成功進入國際市場,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經過香港這個最好的試驗場。如果香港市場能接受,(產品)就具備了進軍國際市場的基礎。如果香港市場都不認同,勉強塞入國際市場也會被打回來。
[案例]
關鍵看具體政策如何實施
深圳市綠林風動畫有限公司是在綠林美術設計工作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家專門從事高端三維圖形圖像制作的公司。
據介紹,綠林風曾為韓國、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國的客戶制作過一批高質量的三維圖形圖像,包括次時代游戲、主題公園、游戲片頭等。近幾年,綠林風轉向原創產品的開發與制作,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原創作品:《烏龍騎士》、《時間怪道》、《極速小子》等。
“大家都知道三維動漫成本很高,而且制作周期長,需要很大的耐性,而香港在三維動漫這一塊市場比較小,實力比較弱。但是“香港是文化產品檢驗地”的說法也確實如此。現在我們的產品都與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地區合作,但是由于沒有那么多資金,而且很多內地公司對于國際市場的行情不是很了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與香港合作”,深圳市綠林風動畫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楊麗梅介紹說,我們的產品也是找了香港的代理公司走出去。
對于《方案》中關于共建深港貿易中心的決定,楊麗梅表示,想法很好,但具體要看怎么實施。“作為企業,我很想知道,比如香港的一些動漫方面的扶持措施像我們這些內地的企業能不能享受 深圳的動漫企業在與香港合作時,如何明確地知道香港相關部門的職能 ”
本報記者蘇妮
■貿易中心
下一步關鍵是服務貿易合作
■貿易中心
下一步關鍵是服務貿易合作
根據最新獲批的《方案》,深圳聯通香港,深港商貿合作也將得到加強,兩地將創新商業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商業貿易、展示推廣、旅游休閑等功能的世界級商貿中心。
“商貿類上市公司在前兩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并購、圈地擴張之后,目前已開始進入利益回收期,該板塊在今后仍有相當的空間”……在方案正式出臺之前,資本市場上關于這一內容的反應已經屢見不鮮。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正式實施5年來,深圳口岸每年受惠進口貨值均保持穩定增長,累計受惠進口香港CEPA項下貨物5.87億美元,關稅優惠4.36億元,分別占內地進口總數的29.37%和35.05%。
據深圳海關消息,今年第一季度,經深圳口岸進口的香港CEPA項下貨物環比出現了增長,表明深港貿易出現回暖跡象。深圳海關負責人表示,為應對金融危機,深圳海關采取措施落實CEPA零關稅優惠政策,為香港CEPA貨物貿易提供了優質高效的通關服務與良好的貿易環境,暢通港產零關稅貨物進入內地通道。
盡管如此,深港兩地企業對于真正無障礙通關的渴望仍然十分強烈。有業內專家表示,深圳和香港都擁有豐富的日常消費品資源,特別是服裝、鞋帽、皮具、鐘表等。香港有稅率優惠的國際一二線品牌,而深圳也有自己優質的自主品牌產品,讓國內更多具有消費能力的人通過香港購買到國際名牌,再以深圳為窗口將國內更多的優質產品推向國際,這條路線應該走得更為順暢。
綜合開發研究院特區與區域發展研究部部長曲建則表示,從以往的粵港、深港合作并行到今天明確提出深港一體化的目標,正是回到了實事求是的層面,真正便捷的合作仍然是鄰居間的合作。目前深港間的貨物貿易基本順暢,而服務貿易仍有待加強,如何將服務貿易轉移過來是一個國際化的難題。為了應對競爭壓力,深港都應該盡快擺正思想,盡快打通邊境界限,掃清人財物、產供銷這六大要素間的障礙,鞏固和加強自身的競爭力。
他還建議,在現行的體制和機制下,深圳和香港可以通過“試點”共建國際服務貿易型特區的形式,搭建起一條嫁接內地與國際的重要橋梁。
[案例]
電子信息產業期待
深港自由貿易區
華強北不僅僅是一條街,而且是深圳的一個目的地,是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部件批發中心。
華強北不僅僅是深圳的商圈,更是整個珠三角生產性服務業的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采購中心,吸引著周邊城市包括廣州、東莞、珠海、惠州的商家和客人來此采購、消費、休閑。
2008年,華強北被全國電子商會授予“中國電子交易第一街”,已經運行一年的華強北電子交易指數成為國際采購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華強北去年銷售額達370億元,其中電子類產品銷售額逾270億元,超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雄居全國著名商業街區榜首。目前華強北日均客流達50萬人次。
深圳市電子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大揚介紹說,華強北電子市場其實已經不僅是深圳的華強北,更是以深圳為中心的內地電子加工業的基地。
“以往華強北的大型貿易流主要是銷往內陸,成為內地電子消費的大型批發市場。而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合作大多是由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進口一些國內沒有的電子類生產資料,以此滿足全國電子制造業的材料需求。”
“由于香港仍然擁有內地城市短時間內不可超越的國際資源,許多國際買家都將公司設在香港,如果在新的規劃方案下能夠建立一個深港之間的自由貿易區,將為深圳電子信息業的發展創造非常好的國際銷售平臺與環境”。
他說,屆時深圳強大的制造加工能力與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相結合,將十分有助于增強深圳電子企業的出口能力,使其更靠近國際的前端,帶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本報記者杜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