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產令”能否止痛
2009-5-26 23: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楊世新 實習記者王成應
“限產令”的出臺,作為國家部委下發的一份政策性指導文件,無疑對國務院此前發布的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和落實具有積極推動意義。但是,“限產令”目前正面臨著“冰河期”的雙重考驗,業內對此頗具爭議。樂觀者說,“限產令”能夠抑制落后產能,保證鋼材市場穩定,防止鋼價大漲大落,同時也有利于增加中方在鐵礦石談判中的籌碼;擔憂者講,“限產令”在當前刺激經濟和投資的大環境下,可能會給結構調整帶來難度,限產只是權宜之計。
產能何以越限越多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表示,“目前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即便把落后產能都淘汰掉了,我們的過剩鋼鐵產能依然有1億噸左右,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
工信部在《通報》中指出,當前鋼鐵行業產能已嚴重過剩,“2009年產量只需保持4.7億噸就能保持供需平衡,產能與國內消費和出口的實際需求相比過剩約25%~30%”。由此可見,國內需求依然疲軟,產能總量依舊過高。
去年下半年以來,鋼鐵生產企業一直在減產和復產的抉擇中掙扎。今年春節后鋼價略有回升,于是減產企業紛紛復產,而后巨大的產能積壓不久便又將鋼價推回了原位,迫使企業重新陷入減產、限產的輪回。
在這場金融危機下,根據價格波動調控產能,似乎成了鋼企唯一的生存選擇。對此有業內人士說,如今鋼價再次觸底回升,這也許正是工信部出臺“限產令”的初衷。那么,“限產令”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對此,業界說法不一,但更多的還是擔憂“限產令”會遭遇阻力。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減產限產出現了一種怪象:中央越是嚴令限產,地方鋼企越是盲目生產,結果導致產能總量越減越多。“眼下很多鋼鐵企業為了搶占或者保住市場份額,在產品趨同、質量趨同和市場趨同的情況下互拼產量,導致‘越生產越虧本,越虧本越生產’,從而讓企業陷入一個怪圈。”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大勇一語破的。
“產能越限越多,關鍵在地方利益,在追求GDP的沖動下,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不想吐出口里的肉。”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限產與地方GDP掛鉤緊密,地方政府為了推動GDP增長,常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而變相放松了對限產政策的執行。“即便有產業政策的明文規定,有地方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保證書,落后產能總有機會死灰復燃,總是擁有頑強生命力。”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如是說。
徐樂江的話道出了業內的一大怪象。2005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要求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生產規模力爭控制在4億噸左右,而結果不到一年時間,鋼鐵產能卻超過了4億噸,控制目標被迫調整至5億噸。
2007年4月,為了確保淘汰落后落到實處,國家發改委與河北、山西等10個主要鋼鐵省市簽訂了第一批鋼鐵淘汰落后產能責任書。而到2008年,我國的粗鋼實際產能達到了6.6億噸,超出實際需求約1億噸。
“地方政府在對待這些落后產能上,各出對策,鉆政策的空子。”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比如,由當地有關部門批準或企業自主建設,將原屬淘汰范疇的300立方米以下的改擴建成3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將20噸以下改擴建成20噸以上的轉爐項目等。
對此不合理怪象,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直言不諱,“一些地方政府暗中保護了落后產能。”
日前,國家發改委再次提出淘汰落后產能規劃目標,未來三年內鋼鐵要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產能和2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產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煉鐵能力7200萬噸、煉鋼能力2500萬噸。
然而,國家屢屢出臺減產限產政策,卻屢屢遭遇“產能越限越多”的尷尬,彼時的措施未能擋住鋼鐵企業的擴產沖動,新一輪的“限產令”最終能否控制住產能總量過快增長,是否還會像以往那樣出現戲劇性怪象,廣大業內人士對此表現出極度的擔憂。
供需失衡產能難限
“盡管大型鋼鐵企業一直在限產,但利潤仍然巨幅滑坡。”業內人士指出。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粗鋼產量為4341.3萬噸,同比下降3.9%,生鐵和鋼材產量分別為4163.1萬噸和5291.5萬噸,分別增長0.4%和2.6% 。當月粗鋼日均產量為144.7萬噸,同比下降3.9%,環比3月份的145.5萬噸下降0.55%。該數據表明鋼鐵企業減產幅度不大。
而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粗鋼產量為3311萬噸,日均量為110.4萬噸,環比減少1萬噸。由此可以推算,當月中小企業粗鋼產量為1030.3萬噸,日均產量為34.3萬噸,環比則增加0.3萬噸,僅次于去年6月份峰值。
對于上述兩組數據出現的一減一增現象,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艷平指出:“中小企業開工情況好于大中型企業,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鋼廠減產作用。”
胡艷平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靈活,具有一定成本優勢,同時基礎品種如螺紋、線材下游行業啟動相對較快,市場表現較好,原材料價格水平比較低,大大激發了其生產積極性。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產能嚴重過剩使中國鋼鐵產量居高不下,跟各地中小鋼廠借助其成本優勢,生產恢復較快有著直接關系。
“中國如今已成了 ‘世界的鋼鐵倉庫’。”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說,危機已經壓在每個鋼廠頭上了。
按道理,“限產令”最直接的受益者應該是大型鋼鐵企業,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形勢卻出現了變化,在中央一攬子刺激內需政策的帶動下,許多中小型鋼鐵企業反倒成了受益者。
單 尚華告訴記者,目前國
內大型鋼廠都處于限產狀態,限產
比例為10%~20%,其中,武鋼限產20%,河北鋼鐵集團限產10%,寶鋼至少限產20%。
對于新一輪限產,工信部《通報》劍指中小型鋼鐵企業。而在上一輪的擴產中,中小型鋼企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工信部指出,前期高價原料庫存較少、低端產品市場拉動、經營機制相對靈活和環保標準執行力度不夠、承擔社會責任較少等因素,讓各地中小鋼廠借助成本優勢,生產恢復較快,使增產存在較大盲目性。
目前,國內鋼鐵業正跌入“跌價—減產—漲價—復產—再跌價—再減產”的怪圈。價格下跌,大型鋼企減產,中小型鋼廠停業觀望;而一旦價格上漲后,中小型鋼廠就會抓住機會加緊復產,從而導致產能的暴發性增長,最終形成了“大型鋼廠限產,中小型鋼廠賺錢”的怪象。
“這種奇怪的行業現象,進一步導致產能無序釋放。”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董事長張祥青感嘆說,鋼價的回升無形中刺激了整個行業的增產擴張欲望,這對于下游依舊孱弱的市場需求顯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需求不足是當前鋼鐵行業必須承認的現實,而只有供需達到平衡時,鋼材價格才有可能觸底并反轉。在當前,需求放緩,產能能否控制住,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一方面要擴大內需,要求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另一方面又要求淘汰落后產能,這兩項任務存在一定矛盾,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刺激經濟的成果,可能不會真正重視產能過剩問題。”寶鋼集團專職監事繆永耀這樣講道。
斷糧抽血只待重拳
2008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5億噸,占全球產量的38%。據業內權威人士分析,近段時間來鋼價之所以大幅調整,主要是受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經濟下滑、出口受限、鋼鐵庫存積壓等因素的影響,加上房地產業不景氣,內需對市場拉動不強,也加劇了鋼價跳水。
“由于鋼廠前期囤積庫存較多,減產效應短期內難以迅速奏效。”業內人士表示,因為近期是傳統施工高峰期,建筑鋼材有小幅提升,但是熱軋、冷軋板材等鋼材價格指數仍然很低。鋼鐵分析專家認為,工信部此次出臺“限產令”,很可能是在實施一種“斷糧抽血”策略。
根據中鋼協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排在增產前50名的絕大部分是500萬噸以下的中小型民營鋼鐵企業。“年初至今,由于大量中小鋼廠的復產,抵消了大型鋼廠減產的作用,眾多鋼鐵企業在經歷去年四季度的去庫存化后,又面臨再去庫存化的沉重壓力。”國內一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人士說。在鋼鐵業這一波產能擴張的背后,大鋼廠在虧損,小鋼廠卻在紅火盈利。過剩產能該如何限制,業內人士紛紛提供“解術”:必須對盲目投資的中小型鋼鐵企業“斷其糧、抽其血”。
對此工信部提出,各地主管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責令列入淘汰類的落后煉鐵、煉鋼、軋鋼生產線停止生產,已經停產的嚴禁死灰復燃;進一步加大銀企銜接工作力度,對落后鋼鐵企業、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的鋼鐵企業,要商請當地商業銀行減少或停止貸款。
據了解,這是我國鋼鐵行業首次出臺的最為嚴厲的整頓措施。“遏制產能是老話題,但這次的力度比以往都大。”單尚華對記者說。
此外,中鋼協也正在組織鋼鐵生產企業對熱軋板、冷軋板、中厚板等產能嚴重過剩的品種實行自律性限產措施,還將和五礦商會研究進一步減少進口鐵礦石中間貿易商和鋼材貿易商數量的措施,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單尚華表示,自律性限產措施主要是實行分區負責制,目前已經在執行。
同時中鋼協還指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對鋼鐵落后產能進行統計調查,完畢之后將會公布具體的企業名單和設備。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進入黑名單的企業和設備沒有及時被淘汰,地方政府將被問責。
不論是大型鋼鐵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落后鋼鐵產能的淘汰已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