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關分類通關改革實現關企“雙贏”
2009-5-21 14: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施分類通關改革試點一年來,上海海關在平均查驗率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查獲率大幅提升45%,平均通關速度提高30%以上,海關關員人均日接單審核量顯著下降,實現了企業與海關“雙贏”。 2007年12月27日,上海海關在海關系統率先啟動分類通關改革試點。符合條件的高資信企業可以實現“無紙通關”,企業憑海關電子驗放回執即可直接辦理出口裝運手續;低風險報關單證可以實現快速驗放。這項以優化海關監管和服務為根本的改革,不僅使海關的監管效能和通關效率大大提升,也使守法企業享受到了海關優質服務帶來的好處。
據上海海關監管通關處處長張亞平介紹,上海海關實施的分類通關是一種通過運用風險管理和企業守法便利的理念,綜合企業和商品因素,按照風險高低對貨物實施分類驗放處置,對大部分誠信企業的貨物實施計算機自動驗放或人工快速驗放,對重點監管企業以及商品實施重點監控驗核的通關模式。“通俗地說,就是海關對企業的報關數據不再平均用力,逐票審核,而是根據企業的資信情況和風險等級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作業方式。風險低的快速放行,風險高的重點監控驗放。”
東方海外物流(中國)有限公司是一家長期在浦江海關報關的代理公司,關務主管撒佳俊對改革前后的變化深有體會:“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通關速度加快了,通關效率提高了。同樣數量的報關單,現在辦理時間減少了一半。通關時間是報關企業效率的最好體現,效率提高了,客戶對我們就滿意了。”他還向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以前浦江海關關員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點鐘左右,我們公司的報關員們也要忙到那時候才下班。現在效率提高,海關關員和我們都能正常時間下班了。”
浦江海關關長黃堯根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分類通關改革試點前,出口業務現場人均日審單量超過800份,極端高峰時超過1200份。以前,關員在審核單證時平均用力,逐票審核,這樣不僅不能確保重點,為了保證當天單證當天放行,關員還得經常加班。現在,我們通過風險管理對單證實施風險識別,并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代替大量簡單事務性的人工操作,海關單證作業速度提升一倍,通關效率當然就大大提高了。”
實施單證快速驗放、實現通關效率提升的前提,是海關“企業守法便利”原則的大力倡導、海關風險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創新的制度建設,更重要的是,上海海關始終遵循了“海關與企業雙贏”的原則。例如在上海海關分類通關改革的四種作業方式中,“無紙自動驗放”作業方式主要是針對資信良好的企業,目前有近2000家企業納入試點。試點企業以無紙方式向海關申報報關單電子數據,經審核符合無紙通關條件的,海關系統自動向企業發送驗放回執。企業自行打印放行通知,即可辦理出口裝運手續。不必每票貨物出口都到海關業務現場辦理,企業足不出戶完成無紙通關,這無疑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通關和物流成本。而即便不能享受“無紙自動驗放”作業方式,只要海關通過風險分析確定為低風險單證,同樣可以實現快速驗放。
宜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海關事務部主管陳剛給記者算了本企業發展賬:“第一是成本帳。因為通關效率提高了,企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低風險單證查驗率低,也使企業花在通關方面的成本降低了。第二是效率帳。提高物流效率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武器,通關效率的提高使我們企業物流部門能更合理地安排物流配送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物流效率。第三是信譽帳。通關效率乃至物流效率的整體提升,使我們有更充分的把握完成訂單,對企業信譽的提升有莫大的幫助。第四是文化帳。海關的守法便利原則促使我們企業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誠信守法的健康企業文化。而這四筆加在一起,就是一筆企業發展帳。”
企業在算賬,上海海關副關長聞學祥同樣也在算賬:“第一筆是通關效率帳。目前實施快速驗放的貨物,海關單證作業速度提升一倍,涉及的報關單量占所有試點范圍報關單的86%以上,大幅提升了上海口岸整體出口通關速度。第二筆是人力資源帳。改革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部分審單作業崗位人員被解放出來,逐步向風險管理、查驗物控、后續管理等領域傾斜,保證我們切實將有限的管理資源用在了防控風險的“刀刃”上。第三筆是監管效能帳。通過提高企業分類管理和風險分析水平,加大對高風險單證的監管力度,2008年上海海關在平均出口查驗率與往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查獲率卻同比大幅提高了45%,真正實現了有效監管的目標。”
目前,上海海關通關分類改革已經覆蓋了上海關區所有海、空運出口業務現場,上海關區九成的出口報關單已納入到改革試點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