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職場資訊

破解大學生就業結構性難題

2009-5-2 23: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4月2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在2009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今年一季度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簽約率總體略低于去年同期。新聞發言人還介紹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六大渠道:如到農村、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的就業,鼓勵畢業生應征入伍等。同日另有消息稱,國家七部門將組織30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中央組織部等八部門開會,要招募2萬名左右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計劃。這些舉措表明政府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高度重視,但也可以看出,不少措施是應急之舉,而非長久之策。 
  金融海嘯來襲后,中國遇到最嚴重的問題是就業。尤以農民工與大學生這兩大群體最為突出。如果說農民工就業難尚有情可言,但如此嚴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則有些“咄咄怪事”。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的數據顯示,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預計為610萬,而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分別還有100萬人和15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
  一般來說,“大學生就業難”應該發生在一國經濟衰退時期,而不應該發生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但中國“怪”就怪在大學生就業難恰恰出現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中國高校自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招。此后兩年間,招生規模分別比上年增長了41.20%和30.77%,擴招后第一批大學生畢業正好趕在2003年高速增長期。盡管200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出現下滑,但全年的經濟增長率仍保持在9%以上。而2006年、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均在 10%以上。
  那是否中國大學生太多了?從受過高等教育占總人口比例看,我國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一數字比例:美國60%、日本、韓國30%、印度是16%,而中國卻只占5.7%。
  不是經濟長期不景氣,也不是大學生太多了。那只能從中國經濟結構上找原因了。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外向型經濟;二是進入重化工時代。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制定了“三來一補,兩頭在外”的出口戰略。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首次超過千億美元大關,成為名副其實的出口大國,但也形成了獨特經濟結構,就是以單純加工制造業為主。對勞動力需求量最多的崗位是生產線,而這些崗位幾乎是用不著大學生的。因為是“兩頭在外”(原料和銷售在外),市場調研、市場開發、產品設計、原料采購、渠道銷售、訂單處理、服務跟蹤等需求量大,要求高教育層次的崗位幾乎都在國外。形成了高端崗位在國外,低端崗位在國內的格局。所以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東南沿海地區鬧民工荒,但大學畢業生還是就業難,遑論經濟低迷時期了。
  90年代以后,我國進入重化工時期,其特點就是對資金的需求高,而對勞動力需求低。在80年代,以發展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解決120萬人的就業崗位;而到了新世紀后,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只能提供70萬個就業崗位,仍然無法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壓力。
  還有一點,就是我國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欠發達。據統計,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但我國在2002年、2003年 、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4.3%、33.4%和 31.9%,2005年才達到了40.3%。
  而第三產業卻是最能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如郵電通訊業、物流倉儲業、金融業、保險業、旅游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教育、文化、衛生等等。
  因此,雖然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就業觀念的落后等原因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但根本問題還是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治本之策,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作者為《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