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經濟圈建物流通關快速通道
2009-5-19 22:5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洪厚興
編者按:在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優化物流業發展的區域布局被列為實現物流業振興的十大任務之一。它要求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積極推進和加深不同地區之間物流領域的合作,引導物流資源的跨區域整合,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格局。在此背景下,南京海關和青島海關的牽手合作,突破了傳統地域經濟的劃分,著眼實現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協同發展。他們的做法,值得稱道。
近日,南京海關和青島海關在青島簽訂了 《區域通關合作備忘錄》,突破了傳統地域經濟的劃分,以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在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間建立了一條物流通關的快速通道。
據悉,此次 《區域通關合作備忘錄》簽署后,青島、南京海關互為口岸、互為屬地,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在原有跨關區轉關的通關模式之外,自主選擇向其屬地海關申報納稅,將為江蘇境內張家港、連云港、南通等地大量的轉關運輸業務提供便利。
尋求突破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實際就是將港口搬到了腹地,它突破了傳統通關模式的不足,有效地消除了因行政區劃和關區分立造成的物流障礙,極大了方便了內地的企業。”青島海關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是指符合海關規定條件、守法水平較高的企業,在其貨物進出口時,可以自由選擇向其屬地海關申報納稅,在貨物實際進出境地海關辦理貨物驗放手續的一種通關模式。其成功融合了網上支付、便捷通關、電子賬冊等便捷通關措施,將港口功能延伸到內地,打破了地區間關區限制,最大限度整合港口資源,達到貨暢其流。
據介紹,在實現區域通關前,內地企業的貨物進出口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在傳統通關模式下,企業必須使用海關監管船舶運輸貨物,而由于監管船舶數量和運力有限,經常不能滿足轉關的需求;二是口岸清關問題,因貨物數量過大,企業必須提前將大量稅款打至口岸貨代賬上,再由口岸貨代轉給報關行,企業拿到海關稅票正本,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資金風險。
“而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則可讓企業在其所在地海關報關,海關放行后可直接在口岸提貨或裝貨,并可以自主選擇運輸工具、運輸線路和運輸時間。”青島海關相關人士稱。與傳統的通關模式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就是將申報與驗放分別在兩地海關進行, “轉關監管”從以前的 “兩次申報、兩次放行”轉變為現行的 “一次申報、一次放行”。企業只需在本地海關辦理通關手續,貨物即可在口岸海關驗放、提貨或裝運出口,通關時間也從原來的幾天時間變為現在的1~2個小時。真正實現了 “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它實現了進出口貨物的提前報關,進出口貨物在抵港前,貨物在確定商品名稱、數量之后即可向海關申報;其次,收付匯及退稅快捷,企業在屬地海關辦理退稅、結匯、付匯等手續,操作便利;再次企業在屬地海關申報、可節省大量在口岸通關時所產生的費用,從而降低成本;最后,除布控查驗等特殊情況下,進出口貨物無須使用海關監管車輛承運,實現了運輸的便利化。
多方利好
通關程序的簡捷,帶來的是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也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通關合作協議的簽訂,使企業享受到了通關便利,帶給了企業實實在在的好處。”江蘇境內一家企業人士稱,像他們這樣的內陸企業,每年都有一定的貨物進出口,經過青島港進出口貨物,運輸線路相對較長,有很大的成本壓力。而采用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模式進行報關后,他們便可在本地海關辦理進出口手續了,從而使得過去需要幾天時間才能辦完的通關手續,現在不到一小時就可全部辦妥,更重要的是節省了以往往返口岸的交通費、差旅費、港口堆場費以及時有發生的滯港、滯車等費用,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
“而對于青島港來說,這也是一利好消息。它能夠增強青島港對腹地的服務能力和吸引力,從而有利于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青島海關相關人士說。
有關專家認為,“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推動實現了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無縫監管”和“無障礙通關”,加快了口岸分流進出口貨物的速度,順應了區域產業鏈、物流鏈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物流效率大幅提升,物流成本明顯下降,企業從中獲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