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先受益海西 制造后勁足
2009-5-19 9: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與臺灣一水之隔、連接大陸內部兩大經濟高地的福建,在提出海峽西岸戰略五年之后,終于得到了中央政府明確的政策支持。昨天下午《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由中國政府網全文發布。
《意見》中,將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下稱海西經濟區),定位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先進制造業基地、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意見》同時提出,到2012年海西服務兩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斷完善。
《意見》要求立足現有制造業基礎,積極對接臺灣制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同時,海西經濟區要將自身的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發揮出來,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州、廈門為中心,以閩東南地區為主體,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汕頭的臺灣海峽西部的海域與陸地,包括23個市。2008年,該區域內的GDP總和為20835億元人民幣,而臺灣同期的GDP為26903億元人民幣。
物流業首先受益
“從政策支持的細節來看,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方向是立足于整合兩地優勢資源,內外融合推動經濟發展!睎|方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鄧宏光說,之前深港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可以視為海西經濟區未來的發展模本。
“尤其是‘一日經濟區’的建成,將大大提升兩岸的人流、物流速度。于是,首當其沖的當屬交通行業的‘大動干戈’!睎|興證券研究所所長銀國宏認為,交通業、現代物流業是海西經濟區建設的首要受益行業,“海西經濟區與臺灣的不斷深入交流必將對交通運輸產生高度需求,福建省將會成為立足海西,輻射全國的對臺經濟交流腹地!
運營福建省內沿海高速公路大通道的福建高速、定位于成為福建省國際航運樞紐港的廈門港務,以及福建核心機場廈門空港均有望在新時期的對臺經濟往來中長期受益。
發展先進制造業
此外,制造業也會被物流和交通建設所帶動。銀國宏預計,未來2到3年內,海西經濟區內的鋼鐵需求年增長速度仍將保持在5%到10%左右。
但海西經濟區及周邊等地缺乏有競爭力的大型鋼鐵集團,“但如果臺灣鋼鐵企業和水泥企業在福建建廠投產,受制于運輸半徑的限制,必然對福建省內及周邊地區的企業構成競爭;同時由于臺灣企業的競爭能力很強,所以可能對福建當地的建材和鋼鐵企業來說還面臨著一個陣痛期!遍L江證券分析師張凡說。
房地產開發聚集區廈門和福建兩市的地產公司也會迎來新的客源。目前在廈門開發房地產項目的福建省上市公司主要有建發股份和廈門國貿,在福州開發房地產項目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國武夷和三木集團。
在區域經濟振興中,最具有海西經濟區特色的當屬《意見》中提及的電子信息產業。張凡表示,根據兩岸產業發展的軌跡,未來福建的產業發展主要是以產業對接為主。而光電產業則是最佳的對接相熔點。
從總體布局上看,福建將重點以廈門國家LED產業基地為基礎,加強閩臺光伏電子和LED產業對接。閩閩東由此或受益。
記者觀察
上海位于區域振興“零點坐標”
區域振興規劃在行業振興計劃后成為國家提振經濟的另一朵金花。
昨日,國務院發布了海西經濟區建設的配套意見。而據媒體報道,深港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總體方案”也已獲國務院批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主要的區域經濟規劃包括: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海西經濟區、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等。
大家都在講發展,但在資源、環境等硬約束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各個經濟區域之間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產業分工,做到發展得“又好又快”呢?
“在幾大區域中,我們認為上海是‘0點坐標’!庇泻暧^策略分析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浦東是第一個獲批全國綜改配套試驗田的地區,而‘兩個中心’并不屬于試驗田范疇,是獨立于其他經濟區域的。”
該人士說,上海能拿下“兩個中心”的批文實在不易,“兩個中心”的政策力度也遠遠大于綜改配套試驗田。“由于試驗田建設,中央很難會有財力支持。那么接下來大家拼的就是各地的軟件和硬件。”他認為,現在來看,投資環境最佳、商業文化最為濃厚的依然是上海地區。
在上述人士看來,如果以全國范圍來看,區域經濟主要有四大坐標:第一層次以上海為代表,是經濟復蘇的火車頭、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橋頭堡;第二層次以深圳和海西經濟區為代表,體現了統一大業的經濟輻射與合作效應;第三層次以重慶為代表,是政治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試驗區;第四層次以環渤海與東北老工業區為代表,它們是基于地區發展需要而構建的區域概念。
二級市場的追捧熱情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在3月底“兩個中心”獲批期間,上海本地龍頭股集體狂飆,上港集團更是拉出了三個漲停,直至細則發布,上海本地股始終呈現強勢上攻。相對的,海西板塊和深圳板塊的表現則差強人意。
“上海本地股還有續篇”,這是目前大盤臨近高位敏感期時,證券業內難得的一致看法。(記者 忻尚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