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張軍:中國經濟為什么可能率先復蘇

2009-5-17 2: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進入4月份,身處中國大陸,你總是能不斷感受到經濟的 “春暖花開”。好消息接連不斷。如果這段時間你從歐美來到中國,你幾乎感覺不到中國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車展的人氣、一些城市房屋市場的回暖動向,“五一”假期的人流,高速公路的擁堵,城市里一如既往的購物和消費人群。
雖然第一季度的中國GDP增長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的下降趨勢,但是在公布的其他經濟數據中還是透露了經濟回暖的不少信息。例如,在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中,雖然東部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分別為28%和3.8%,但是中西部地區的同一數據卻分別增長了50%和8%以上。面對這些數據在地區間的巨大差異,一個可以馬上讀出的信息是,雖然中西部地區少受甚至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卻從國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支持性政策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從而顯示出了更快的增長勢頭。
4月以來,滬深股市大盤迭創新高,使得券商傭金收入創下15個月以來的單月新高。進入5月,受中國經濟回暖預期向上調整的影響,亞太股市和中國股市均迎來開門紅,深成指可謂創反彈新高。最新的《股市月度資金報告》說,進入4月份,A股市場受場外資金加速入場和基金發行大規模回暖的影響,出現了630億的資金凈流入。中國保監會2009年5月4日披露的今年前3個月的保險經營數據顯示,保險投資資金在3月末開始首現增長。最近可以觀察到的局部現象和披露的更多行業數據就更讓人樂觀了。例如,中國官方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PMI在4月創下12個月來的新高。其中新訂單指數反彈明顯。里昂證券發布的4月中國PMI指數也終止了8個月的連續萎縮,轉為大幅度回升,站上50,顯示中國的制造業回暖趨勢基本定型。著名的鋼鐵資訊機構“我的鋼鐵”最近提供的市場報告稱,在4月底,國內鋼鐵價格出現了止跌回升,市場銷售出現好轉,尤其是建筑鋼材價格穩步上漲。另外,根據萬德數據的分析,1346家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高庫存基本結束,而出于經濟回暖預期的補庫存化行為正在悄然進行中。
前不久摩根斯坦利(香港)發布研究報告稱,中國經濟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回應之快超乎意料,經濟的回暖速度超出預期。這樣的判斷正在改變著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的預期值。例如,最近一些金融機構如花旗、巴黎銀行以及中國的高級智庫都把他們對第二季度GDP增長率的預期值調整到了7%以上。
不可否認,對于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度過了最困難的時間,出現了回暖跡象,經濟學家內部還有分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回暖的根基并不牢靠,還有的評論者說,股市和樓市、車市的回暖是假象,有炒作之嫌。也有人說,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最近《望》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經濟的回暖背后可能有巨大的投資浪費等。對中國經濟回暖的這些不同看法和評論都是善意的,但市場的回暖是否為假象,評論者并不能拿出證據和數據來,因此雖然難以排除那些“泥沙”,但我相信,回暖跡象仍是主流。至于說中國的產能過剩和投資浪費,這些看法針對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和階段并不合適。那些是長期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不是我們今天特別要關注的。在一個處在高速增長和資本積累階段的經濟里,產能過剩與投資浪費本是常態,不是特例。在發達經濟里,GDP只能增長2%-3%,要想產能過剩都不再可能。
經濟學家對微觀經濟行為的解釋能力高于宏觀經濟。宏觀經濟之所以更復雜,更難以解釋,是因為經濟學家不可能同時觀察到所有消費者、生產者和投資者等微觀的行為變化。能看到的只是個別現象和局部的變化。加總的統計數據即使是真的,也無法確切知道生成這個數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舉個例子,我們看到了大河的水漲了或者落了,但是大河上游有密密麻麻的支流網絡,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支流的源頭到底在什么地方,它們相互連接,只知道匯入大河的水量變化了,卻難以搞清楚水最初實際是從哪些支流匯入的,更難以弄清楚為什么這些支流的水會變化。
因為存在這個難度,我們今天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回暖,以及這些回暖的跡象是否真實,就變得非常困難,就會有爭議。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更多的是在局部經驗觀察的基礎上發揮了邏輯推理和想象力。因為這樣,對宏觀形勢的判斷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在我看來,邏輯推理和想象力跟統計數據一樣重要,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做出判斷和分析。
我最近先后去了浙江、廣西、江蘇和安徽,走訪了當地的市場、企業和政府。有了更多的觀察,了解了更多的細節,借助于推理和想象,我得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斷和結論。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能力比大多數經濟學家最初的預期要好,經濟回暖的速度出人意料。那么,為什么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什么經濟學家的最初預期那么保守?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金融危機2008年10月開始在全球蔓延的時候,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基本假設是,在全球化時代,由于金融的聯系和傳染,所有開放的經濟都不可能幸免于難;而對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口和資本流入的下降必然打擊國內的實體經濟的增長。在這樣的假設下,經濟學家大幅度調低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值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這些假設并不完全對。如果我們觀察那些新興市場經濟,我們就會發現,即使全球的貿易流量加快了,資本的流動更自由了,但很多國家對外依賴的程度并不大,金融體系也還是相當保守的。沒有完全自由化的金融,實際上阻止了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系統的襲擊。我們看到,自去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盡管歐美出現了金融機構破產和倒閉風潮,但中國的銀行和金融部門基本完好。印度的金融部門雖然比中國更開放,但它并未過分依賴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印度的貿易依存度只有GDP的20%。
的確,出口的陡然下降一開始會放緩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數據顯示也如此。但是,8個多月過去了。就像葉檀近日撰文所談的那樣,很多江浙一帶的出口企業的出口下降了七成以上,今后出口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了。能穩住的都穩住了。
中國的特殊性不僅僅在于金融的保守,而且中國的經濟具有明顯的梯度層次和區位差異特征。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階段、方式以及對外依賴的程度上大有不同。我之所以認為現在的經濟回暖是真實的,不僅因為上面提到的保守的金融體系阻隔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襲擊,而且因為中國有太多的中小生產者,只要有資金,他們就能生產和銷售。這些生產者不僅在大城市的周圍,而且在中西部地區更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它們的困難就在于宏觀緊縮調控之后面臨資金上更大的困難。地方政府在調控時期也難以對它們伸出援助之手。而現在的經濟回暖,不是因為出口形勢開始明顯好轉,而是因為這些中小生產者手上有了資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而它們手上有了資金是因為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保增長”而改變了之前的“緊縮”政策。
在中國,每次實施宏觀調控和緊縮政策,都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鏈被切斷。這一次也不例外。2006-2008年初,由于判定宏觀經濟出現過熱和通貨膨脹的風險,政府又采取了宏觀緊縮的政策。房地產、股市以及銀行信貸、土地和上規模的地方投資項目等都在此期間被叫停。在這些重拳出擊之下,到2008年上半年,已經很明顯,經濟增速開始持續跌落。如果沒有全球金融危機發生,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也因為國內實行的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而大大減速。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因為政府以應對金融危機為由放棄了前期執行的緊縮政策,轉而采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擴張政策,全面放松了對投資和信貸的限制,特別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擔保和信貸支持政策。各地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縣鄉基層的生產者確實得以復蘇。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嚴重困擾,而政府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政策雖然喊了很多年,落實上仍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這一次的確不同了。因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需要,對企業和中西部地區的支持性的政策看起來是更徹底了,更落實了。不用說,對大多數中小企業和中西部地區而言,盡管它們基本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它們卻得益于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在很多地區,中小企業的生產就好像田里的秧苗,有了水就能長莊稼。而中國這次“保增長”的政策就好比人工降雨,對救活干旱了很久的“莊稼”至關重要。
在經歷了數月全球金融危機的呼嘯聲和自上而下地執行“保增長”的政策之后,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企業和投資者會慢慢發現,周邊的一切似乎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以至于更多的人開始懷疑中國是否在經歷經濟危機。城里人還是要買車,看房,要投資、要度假;農村人還是一樣的創業、打工和娶媳婦。他們知道,他們還沒有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需要掙錢,需要花錢。于是,中國經濟的復蘇回暖就從這樣的點滴開始了,因為是點點滴滴的,往往就不容易事先看明白回暖的邏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