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現代流通 促進構建和諧臨湘
2009-5-14 23:0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商貿流通業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重要環節,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決定經濟運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引導性力量。重視流通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對促進臨湘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構建和諧臨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次,接到岳陽市局組織開展全市大中型綜合(專業)商品市場產品源流調研活動的通知后,我局市場體系建設股和市場管理中心組成工作班子,對我市10家大中型綜合(專業)商品市場開展了產品源流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 臨湘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臨湘大力實施“流通活市”戰略,商貿流通業得到較大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市場較為繁榮。2008年,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11億元,增長19.2%,占GDP的比重為30.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增長15.7%,全市集市貿易成交額13.4億元,增長16.4%。
二是商業網點發展迅速,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到2008年底,全市各類商業網點發展到2.8萬多個,營業面積達40萬平方米,商貿流通行業從業人員總數達7萬多人,營業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超市或連鎖店達到7家,有一定規模的的各類專業商品市場或商業區發展到6家 ,基本形成了功能齊全、覆蓋城鄉的商業網絡,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更加健全。
三是大型超市引領潮流,連鎖經營方興未艾。大型超市在商業競爭中成長壯大,在流通領域爭主體、唱主角成為我市一道亮麗風景。一方面是本土企業十三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品牌優勢,成為我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企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城區和農村經營的連鎖店、農家店達到二十多家,總營業面積達到4萬多平方米,就業員工達到400多人,年營業額達到8000多萬元,成為我市商貿流通行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是外埠大型連鎖超市強勢進入,通過招商引資,步步高超市和心連心超市先后進駐我市,以優良的服務、齊全的商品、低廉的價格使老百姓得到實惠。市農資公司借助“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的東風,在全市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了40多家農資連鎖便民店,使廣大農民能方便地買到貨真價實的農資。
四是產品來源形式多樣,產品流向本地為主。建材類、家具類產品來源以廣東、浙江為主,服裝類產品來源以株州為主,煙酒類產品來源以長沙為主,五金類產品來源以邵東為主,雞、鴨、禽蛋產品來源以河南為主,豬肉、魚、大米、小菜類產品來源以本地為主。產品流向以本地消費為主。產品運輸方式以汽車運輸為主。
二、臨湘商貿流通業存在的問題
我市商貿流通業雖然在近幾年有較快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商業網點建設無章可循,沒有做到統一規劃。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問題比較突出,惡性競爭、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我市商貿流通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是農村市場體系落后,農村消費環境滯后。長期以來,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制約,我市農村商品流通存在著設施不足、方式陳舊、農民進入市場較難等問題。部分鄉鎮雖然有農貿市場,但沒有專業批發市場,不能滿足農產品流通的需要;大部分鄉鎮至今還沒有規范的農貿市場,商品交易還在沿馬路兩側進行原始的集市交易或“提籃小賣”。這些現象都抑制了農民的消費,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延緩了農村的市場化進程。
三是市場體系發育不全,新型業態比重偏低。從全市整體狀況來看小規模市場多,大規模市場少;零售市場多,批發市場少;供應居民日用品的市場多,銷售本地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專業性市場少;流通領域傳統業態比重偏高,新型業態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比重偏低。
三、臨湘商品市場建設和發展定位的設想和建議
發展現代流通業任重而道遠,如何加快發展臨湘商貿流通業、促進臨湘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根據調研組的調查和思考,提三條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我市商品市場網點布局
1、嚴格規劃新市場建設。對新建上馬的市場,必須進行嚴格的科學論證,并按照《臨湘市商業網點規劃》要求嚴格審批,避免盲目建設,走科學發展之路。
2、合理整合舊市場分布。主要是做好“三字”文章:把握“遷”字。對位于城區中心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市場,有條件的要向外遷移,確保市場布局的有序發展。緊扣“拆”字。對已經完全落后形勢,無改造發展前景的市場必須予以拆除。巧用“轉”字。對一些難以搬遷、無須拆除的市場,要予以改造,轉變功能,向適宜方向發展,從而優化市場布局。
(二)規范管理,優化服務,確保臨湘商品市場穩步發展
1、加強臨湘商品市場規范化管理。一是加強政府調控。首先,政府要組織專業的評估機構和管理人員,對新建市場進行可行性分析論證,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必要時可以召開聽證會。市場管理中心作為從事市場經營管理的專職部門,要認真履職,積極協助政府搞好項目論證,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正確意見。政府對不符合我市經濟發展狀況,與城市規劃建設不相銜接,與消費群體分布和購買力水平不相適應的市場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對沒有經營實力和管理能力的市場開發商投資興建市場,要予以限制,避免市場盲目上馬,防止資源浪費。其次,加強市場行業引導,統籌市場發展,防止惡性競爭,特殊情況和關鍵時候可啟用經濟、行政或法律手段干預市場不良競爭,引導協調市場有序發展。二是規范市場管理。1、堅持入市經營。工商、市場管理、城管、市政等部門要加大聯合整治力度,重點打擊流商散販,集中取締馬路市場,實行入市經營。2、實行專業化隊伍管理。市場管理中心除規范和管理好自辦市場外,還應引導市場主辦單位管好市場,實現市場有序經營和良性發展。對秩序混亂、缺乏管理力量的市場可采用托管或接管的方式納入市場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具體管理工作要從三方面著力:①要加大市場安全管理,確保市場安全運行,防止火災和商品質量等安全事故發生。②要加大經營購物秩序的整治力度。市場主辦或管理單位要安排專職力量,堅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整頓相結合,開展長效整治,規范經營購物秩序,確保市場人流、物流、車流暢通。③要堅持劃行歸類。對經營類別混雜的市場要逐步調整,有效規劃經營類別,實行“一巷一品”或“一廳一品”。
2、優化服務水平,改善市場發展環境。一是不斷推行和完善“一站式服務、一票制收費”,給各市場經營業主創造一個寬松的經營環境。二是積極協調各職能部門的執法執收,為市場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經營戶稅費、辦證、信貸、營運等方面規范收費標準,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讓廣大經營戶進得來、留得住、有得賺。三是市委、市政府加大監督力度,強化整治措施,及時為市場發展“保駕”。一方面,繼續開展執法執收部門公開評議活動,組織外來客商和個體工商戶對執法執收部門的服務情況進行評議,并將評議結果利用大眾媒體予以公示。另一方面,紀檢、司法部門要切實擔負起整治經濟環境的重任,嚴厲查處損害環境的人和事,適時公開曝光一批典型案件。
(三)提質擴容,拓展邊貿,增強我市商品市場發展后勁
對我市商品市場發展定位,我們是這樣想的:依托和穩定現有商品市場,改造升級農貿市場,培育發展有特色的專業市場,創新現代物流市場。為增強我市商品市場發展后勁,我們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提檔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要廣辟融資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市場整改投入,加快市場提檔升級步伐,打造亮點市場,走品牌化經營之路,適應市場競爭形勢,提升市場競爭力。就我市場目前實際而言,可采用“政府財政配套撥一點、主辦單位適當擠一點、經營戶個人集資捐一點”的辦法籌集改造資金,集中整改完善市場配套設施,翻新提升市場形象。當前,按國家有關規定和城市管理要求,我市城區幾大農貿市場急需提質改造,但由于資金短缺,市場改造建設步伐緩慢。
2、壯大規模,打造有特色的專業市場群。重點培養發展有鮮明特色的專業市場和適當規模的批發市場。具體到我市市場行業,要改造發展建材大市場、竹器等專業批發市場,要規劃建設鞭炮、家電、家俱、摩托車等專業批發市場和現代化的物流市場。
3、拓展邊貿,做活邊貿物流經濟。充分利用湘鄂贛三省交界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市場,做活做優邊貿物流。建設好江南、羊樓司、黃蓋、詹橋等邊貿市場,形成湘北最大的特色產品集散地,增強邊貿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