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以結構調整為主抓手 推動制糖業跨越發展

2009-5-14 22: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5月14日訊 為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工業化發展步伐,廣西制定實施千億元工業產業和重點工業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重點發展以制糖為主的食品產業等七大千億元支柱產業,確保到2012年廣西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5000億元,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2008年,以制糖為主的食品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3.7億元,成為廣西首個超千億元產業。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實現2012年制糖業銷售收入420億元、食品產業銷售收入2100億元的跨越性目標,關系著廣西經濟健康發展和近2000萬蔗農的長效增收,這既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調控作用,更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結構調整為主要抓手,著力促進制糖業加快升級,努力實現廣西制糖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廣西制糖業發展基本情況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產基地,1992年以來糖料蔗產量一直穩居全國首位,2007/2008年榨季,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1450萬畝,占全國的55.3%,糖料蔗總產量7688萬噸,占全國61.6%,產糖量941萬噸,占全國63.1%。廣西有56個縣(市、區),近2000萬農民從事糖料蔗種植,占農業總人口50%左右,有21個縣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制糖業稅收,49個貧困縣中有36個靠種植糖料蔗解決農民溫飽問題,2007年農民種蔗收入220億元,人均收入超過1000元。廣西有33個縣(市、區)被國家農業部列為糖料蔗優勢區域和國家重點“雙高”糖料蔗基地。廣西有33家制糖企業(集團)98家糖廠,制糖業從業人員10多萬人,廣西制糖企業日榨蔗能力達56萬噸,日榨能力在萬噸以上的糖廠15家,產糖量超過10萬噸以上的企業17家。2007年廣西制糖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31億元,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5%,位居廣西工業行業第7位;創稅20.3億元,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稅收8.1%,位居廣西工業行業第5位;實現利潤總額36.7億元,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13.6%,位居廣西工業行業第3位。制糖業在廣西工業規模小、基礎薄弱、新興工業還處在成長期的現階段地位十分突出,是廣西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經濟增長點,是集農產品種植業、加工工業和流通業為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的“航母”級產業,是廣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當前,廣西制糖業穩定發展有利于增強廣西化解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廣西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有利于保障全國食糖市場穩定和食糖供給安全。

  二、廣西制糖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廣西制糖業發展態勢總體良好,但也面臨與確保糧食安全、發展其他經濟作物的“爭地”矛盾;面臨因農資價格、勞動力價格大幅度上升,農民種蔗比較效益和積極性下降的壓力;面臨糖價大幅波動、制糖企業綜合利用水平低,必須加快產業升級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區域布局不合理,集約水平低。一是廣西糖料蔗總產的增加仍過多依靠種植面積的擴大來取得,自2005年以來,由于糖價快速上漲并持續在高價位運行較長時間,糖料蔗種植比較效益凸現,農民紛紛放棄種植糧食及其他經濟作物,轉而擴種糖料蔗,這一狀況不僅在優勢產區的33個縣(市、區)出現,在非優勢產區的縣(市、區)也呈鋪開之勢,從而不僅沒有減少“甘蔗上山”實現退蔗還林還草,還因大面積的 “甘蔗下田”導致蔗糧爭地問題加劇。二是糖料蔗種植面積的大幅度擴大,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蔗區通路通水難,廣西糖料蔗有效灌溉面積僅占16%左右,糖料蔗單產依然偏低。三是受現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制約,農民種植糖料蔗的方式主要還是單家獨戶分散式種植,戶均種植糖料蔗僅是泰國的1/10、巴西的1/15、美國的1/20,沒有形成規模效益,種植成本偏高。

  (二)生產方式不科學,科技含量不高。一是糖料蔗新品種更新緩慢,目前廣西大部分種植的都是新臺糖系列,種植期已超過十年,已出現退化的跡象,特別是臺灣已經退出糖料蔗種植和研究,而廣西糖料蔗良種研發基礎設施薄弱,導致糖料蔗面臨良種后續無源的嚴峻局面。二是生產綜合機械化低,廣西糖料蔗生產大部分環節仍然靠手工作業,生產勞動成本高,機械化深耕深松面積僅占30%左右,甘蔗收割還是靠人力,甘蔗種植成本高達140元/噸左右,而2005年巴西80%、古巴73%的甘蔗實現了機械化收割,種植成本僅在100元/噸左右。三是生產管理方式落后,經過多年的努力,廣西已探索出間套種、蔗葉還田、地膜覆蓋、寬行種植、智能化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批高產高效綜合生產技術,但受到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加上投入不足,推廣普及難度大。

  (三)產業鏈延伸不夠,競爭力弱。廣西制糖業還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缺乏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下游產品,產業鏈條短。一是發展循環經濟力度不夠,2005年廣西貴糖集團被列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進行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后,企業在增強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能力上取得明顯成效,廣西其它制糖企業也都不同程度采用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來促進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但與先進國家制糖業利用廢糖密、蔗渣等廢物生產的衍生品產值占總產值三分之一以上,實現糖料蔗“榨干吃凈”仍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制糖業升級步伐慢,2008年廣西首條“二步法”生產線才正式在廣西東亞扶南糖業公司投產,以糖料蔗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能源產品仍停留在研究階段,而巴西2005/2006年榨季用糖料蔗生產酒精的占比已過半,達到52%。三是企業規模仍然偏小,廣西現有制糖企業平均日榨能力只是巴西的1/3、泰國的1/4,產糖平均成本高于國際主要食糖出口國的生產成本600元/噸左右。

  (四)流通秩序不規范,糖價波動大。一是我國尚未制定針對食糖流通領域的定價方法、價格折扣使用條件與方式等價格體制,對進入流通領域的食糖缺乏必要的質量與標準化要求,導致當前我國食糖流通領域的價格競爭過于激烈,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競爭難以制止。二是食糖物流體系不完善,目前的物流體系特別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務水平和效率還比較低,沒有形成網絡化的經營組織,不利于食糖流通企業將布局進行延伸和擴展。三是缺乏有效的食糖儲備機制,目前國家收儲規模有限,廣西地方政府在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基礎上建立了地方儲備制度,但地方儲備制度受地方財政困難制約,地方收儲資金主要依靠企業,資金來源不穩定,企業資金壓力大,收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優化結構促進廣西制糖業加快升級

  制糖業在廣西食品產業實現超千億元支柱產業中擔當主要角色,是廣西在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食品產業。廣西如何繼續發揮制糖業基礎優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實現“以資源換產業”新的發展空間,是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需要,是推動廣西農民長效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促進廣西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需要。

  (一)優化種植結構,穩定原料產量。為鞏固廣西制糖業在全國的地位和水平,不斷提高制糖企業效益和農民的種蔗收入,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優化甘蔗區域布局,引導和調控糖料蔗保持合理規模。一是按照區域優勢不同實施有保有壓發展。對優勢區域的崇左、南寧、來賓、柳州等4市要穩定種植面積,努力提高糖料蔗單產;對次優勢區域的貴港、百色、河池、欽州、北海、防城等6市要大幅調減種植面積;對非優勢區域的玉林、桂林、賀州、梧州等4個市要盡快退出甘蔗生產。二是遵循比較優勢鼓勵支持優勢產區發展。繼續集中力量抓好“雙高”甘蔗基地建設,力爭“雙高”優勢區種植面積占比超過90%,同時進一步壓縮零星分散、低產區糖料蔗面積,加大實施“甘蔗下山”退蔗還林還草力度,種植在25度以上坡地的甘蔗要堅決退下來,超過制糖企業運輸半徑40公里的邊遠地區也要盡快退出甘蔗生產。三是大力推進“噸糖田”建設。進一步完善蔗區基礎設施,緊緊抓住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大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區節水改造、農村公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機遇,爭取更多中央投資資金,加快各類灌區、節水改造、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設,積極發展各種方式的灌溉,不斷擴大蔗區的灌溉面積;優先將符合條件的蔗區道路納入建設計劃,將制糖企業投入蔗區道路建設及維護的資金統籌管理,加快蔗區道路建設。加大推廣機械深耕、地膜覆蓋、寬行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繼續擴大高產穩產蔗田,不斷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單產水平。四是努力發揮規模種植效益。鼓勵制糖企業和專業戶承包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支持蔗農按照自愿互助方式建立糖料蔗生產協會,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整合糖料蔗種植資源,提高糖料蔗種植的規模化和集中度。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國家擴大內需增加中央投資中,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廣西糖料蔗良種研發中心和新品種選育基地建設的支持,加快提升糖料蔗良種的創新水平和育種效率,加大良種補貼和科技培訓力度,加快良種的推廣和品種的更新換代;國家要加大甘蔗收割機械的應用研究,擴大甘蔗生產農機具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加快甘蔗生產機械化步伐。

  (二)整合資源優勢,加快產業升級。當前,廣西仍然處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廣西制糖業也還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必須進一步挖掘現有企業的潛力,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蔗糖精深加工,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全力推進廣西制糖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一是加快制糖業規模化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推進企業間的重組聯合、功能互補和實力擴充。鼓勵現有制糖企業走更高層次的聯合,組建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糖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重點支持年產糖量在50萬噸以上、實施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的企業集團,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二是鼓勵有實力的制糖企業走出國門到越南發展,與越南建立糖料蔗合作示范區,進一步簡化通關手續,從越南“進口”甘蔗到國內加工,或直接在越南投資建廠。三是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力度,通過加大投入,改進現有生產工藝,引進和采用大型高效節能的設備,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推廣“二步法”等先進工藝,加強企業管理信息化和自動化建設,促進節能降耗,提高出糖率,降低成本,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四是大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鼓勵制糖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加快推進食糖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食糖精深加工產品生產,重點開發精制糖、低聚果糖、異麥芽酮糖、高活性干酵母、蔗糖多酯、右旋糖酐等深加工,加大研發力度盡快突破用糖料蔗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能源產品的技術關。五是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努力構建蔗渣造紙、糖蜜制酒精、糖蜜制酵母、濾泥生產生物有機肥、蔗葉發電、蔗葉養牛、牛糞種菇、牛糞產沼氣的循環經濟體系,打造“甘蔗—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廢液—復合肥”、 “甘蔗—制糖—蔗渣—制漿造紙—廢液堿回收—再利用”等循環生產模式,推廣“蔗—牛—菇”等種養循環模式,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促進糖業產業升級。同時堅持清潔生產,加大環保專項資金投入,應用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對污水減排、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煙氣脫硫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不斷增強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能力。

  (三)健全流通體制,提高經濟效益。完善行政和經濟手段,引導規范制糖業生產、流通和銷售,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維護食糖價格穩定,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國家增利。一是扶持食糖專業物流建設,壯大物流企業規模,提升物流網絡化水平,建立完善食糖現代化生產的流通體系。二是促進食糖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共同發展,參與建設全國性期貨公司、交割倉以及結算中心,突出廣西作為糖料主產區、食糖主產地、貿易集散地的地位,發揮廣西食糖在全國食糖價格的主導作用。三是建立長期穩定的食糖價格機制。糖是敏感商品,政府不能強行規定價格,但必須加強引導,建立健全價格長效、合理機制。廣西作為產糖大省,要積極爭取國家參照現行國家棉糧比價,指導出臺糖糧比價,通過行政手段引導食糖價格,同時通過糖協等組織進一步協調制糖企業的生產銷售,引導食糖價格回歸合理價位。四是完善國家與地方兩級食糖市場宏觀調控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批準設立廣西糖業風險基金,大力籌集儲備食糖所需資金和國內外食糖市場波動導致蔗農收入大幅減少所需的補貼資金。同時,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的方式支持企業按政府指導價實施食糖收儲。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