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發展與政策論文

渡危尋機 寒冬取暖——淺析物流企業如何開拓市場

2009-5-1 10:4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河南工業大學物流研究所所長 孫宏嶺 教授
    編者按: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行業的影響和沖擊還在向縱深發展,這些影響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面,物流企業如何渡過寒冬,尋找商機,如何完成戰略轉型,是我們都很關心的問題。近日,河南工業大學物流研究所所長孫宏嶺教授赴新鄉運輸集團公司授課,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世界范圍的經濟動蕩,我國經濟也受到較大沖擊。國外需求減弱,進出口貿易減少,物流行業作為整個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對其他行業的依賴度較高,因此也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的影響
    隨著產品制造業和進出口貿易的蕭條,物流行業也進入了“寒冬”時期,物流的基本要素發生較大的變化,流量大幅度減少,流向開始出現混亂。物流行業比較容易受到其他行業的影響,各個行業商流較冷、交易額下降,流量自然減少。金融危機迫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及布局調整,這種調整將帶來物品供應地和接收地的變化,進而導致物品流向的變化。
    (一)國際物流企業業務量大幅度減少
    目前,國際物流企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外貿依存度在60%以上的地區受危機影響較大,而外貿依存度45%以下的企業和地區受沖擊較小。但這種趨勢正在從外貿相關行業向產業鏈上游傳導,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會在整個物流行業顯現出來。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連續幾個月港口吞吐量增幅持續下降,煤、焦炭、原油、鋼材等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均出現明顯的向下拐點。隨著國際貿易的萎縮,去年上半年紅紅火火的航運業務也急轉直下,天津港保稅物流園區內已經有兩三家物流企業倒閉,整個園區開工企業不到10家。即便是開工的物流企業業務量也不飽和,一旦有發貨消息,全國各港口的物流企業都來競爭。雖然我國政府11月份調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但由于海外需求市場不景氣、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波動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導致進出口貿易仍處低迷狀態。由于貨物運量減少,港口停泊的船只減少,港口收入也相應減少。
    (二)國內物流企業的網絡亟待優化
    大型物流企業原有的國際物流業務減少,必將依賴于其先進的物流設施與設備、先進的管理水平開拓國內市場,國內物流市場將重新洗牌,固有的物流系統及網絡體系需要調整及優化,物流網絡的布局及節點的輻射都要發生變化。
    在國家4萬億元拉動經濟,擴大內需的投資中,有1.8萬億元將用于同物流相關的產業,物流通道將發生變化,也需要網絡體系優化。例如客運專用線開通,鐵路運輸緊張局面將得到緩解。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加大,也將大幅度提高公路運輸的效率及效益。
    由于金融危機,經濟發達國家的物流企業市場占有率下降,加上我國承諾在WTO中開放服務業,外企進入我國市場后,將憑借先進的設施、設備及管理技術,搶占市場份額,這也需國內企業盡快優化網絡體系,以應對沖擊。
    (三)公路運輸“無貨可運”
    國家發改委2008年11月7日發布的全國前三季度物流行業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同比增加36%,超過4成的物流企業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業甚至虧損。成都某物流企業2008年9月份上游客戶訂單銳減20%。去年8月份全國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比去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同時物流產業8月份全社會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減少8.9%,連續兩個月呈下降態勢。奧運前北京到成都公路運費約為650元/噸,現在降到550元/噸左右,還擔心接不到單子。全國公路運輸貨運量及貨物周轉量的增速曲線從去年8月份開始劃出了一條快速下滑線。這些情況都說明,物流企業的業務量正在迅速萎縮。
    二、中國物流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寒冬”
    全球經濟對我國物流業已經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一是業務量下降;二是資金壓力大;三是投資減少;四是不良影響還在擴散。那么,物流企業如何應對這場經濟“寒冬”呢?
    (一)廣闊腹地,龐大消費群體
    雖然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但是我們不可忽視兩點:一是中國的經濟只是增長速度減慢,并沒有出現衰退,這同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國家有著本質區別。二是中國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龐大的消費群體,大量待開發的欠發達地區,這是經濟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由于我國采取積極的擴大內需等措施,物流外包市場的增幅還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
    (二)“抱團”過“冬”
    物流市場激烈競爭,整個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這為資源重組創造了條件。一些有實力、運作規范、有創新的物流企業將在新的一輪競爭中優先獲得較快的發展。因此,這次危機對于部分規模大、實力強、服務質量好的物流企業,是一個做大做強的好機會。而一大批中小型物流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則可以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抱團”過“冬”。
    同時,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增強服務創新能力,將服務向供應鏈兩端延伸,與客戶結成風險與利益共擔的戰略合作伙伴。不斷強化行業協會職能,為行業安全獻計獻策,爭取利好的物流政策。
    (三)資本不代表實力,穩健不代表保守
    “寒冬”來了,人心不能亂;危機來了,思想不能亂。面對流量減少,流向混亂,是積極、主動應對還是消極、被動的等待,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中國的物流企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作為物流企業,首先,要有科學的明確的戰略思維,正確審視和判斷自身能力,有思路、有戰略、有前瞻性,才具有駕馭復雜市場的能力和措施。資本不代表實力,穩健不代表保守。其次,要及時抓住我國拉動內需的機會,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樹立優質服務意識、誠信和道德意識,傳承和創新意識。
    “寒冬”雖然來了,春天還很遠,物流企業要立足長遠,穩住隊伍,找準服務對象。一方面蓄勢,實施嚴格的成本控制,以管理創效益;另一方面重視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保證自己的資金鏈不出問題,更要確保客戶的資金鏈條的安全。
    (四)正確定位:悲觀不得,樂觀不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經濟的“寒冬”有短期因素存在,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這其中有美國金融危機的因素,也有中國經濟自身的因素;有宏觀經濟的問題,也有區域經濟的問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越來越密切,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對于中國物流行業來說,本來第三方物流先于和快于企業物流的發展,基礎不牢,供應鏈未形成,功能單一,信息不暢,更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中有一個骨牌就是物流行業,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物流行業,不可樂觀。當然,國際物流企業因同世界經濟的結合度高而受沖擊最厲害,但是在中央提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三大方針對內陸物流企業的沖擊起到減緩作用,不能沒有“抗寒”準備。一個企業不可能總是夏天,秋天要準備好過冬的糧草。作為物流企業,為了迎接“寒冬”,要調整好心態,調整好戰略與策略,布局好市場。一旦經濟進入下滑的軌道,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進行制動,慣性是難免的。
    (五)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最近外資物流企業已經完成了對國內多家知名民營企業的收購,很多比較優秀的民營物流企業正在加緊與外資談判。包括快遞、綜合性物流企業,未來幾年中國物流三足鼎立的態勢會出現消極的變化。盡管當前我們面臨危機,但是正如溫總理所說,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基于物流業基礎設施的前期投入較大,具備良好硬件環境,只要企業發展信心充足,認識較為客觀,對于推動物流業大發展,大繁榮將極為有利。經濟“寒冬”對物流業是挑戰又是機遇,沖擊不可避免,整合和升級也是必要的。
    在國家4萬億元保增長擴內需的投資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1.8萬億元,占45%。另外,三農與生態環境占26%,災后重建占25%,將有2萬億元的投資可用來拉動物流流量的增加。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將促進物流業的發展。據鐵道部發展計劃司楊忠民司長介紹:鐵路貨運裝車滿足率不足35%,客運每天約有100萬坐席的缺口。2009年投入6000億元,能夠拉動GDP1.5%。交通部2009年、2010年投資2萬億元用于公路、機場基礎設施建設。路寬了,道順了,物流業大發展的時機到來了。
    三、尋找商機,開拓市場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國務院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初步估算投資總額將達到4萬億元,這對目前處于困境中的物流業無疑是個利好消息。但是,宏觀政策的效果需要時間消化,只有制造業和商品貿易回升,物流業才能恢復生機。然而物流業不能坐待“暖春”的到來。
    (一)發展逆向物流,促進內需消費
    所謂逆向物流是從供應鏈下游向上游的運動而引發的物流活動,它包括:回收物流及廢棄物物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8年12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和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加的政策措施,并分別出臺了7項措施。其中在促進城市日用品消費升級換代中提到:規范并大力發展舊貨市場,加快不同收入群體聯動消費。鼓勵生產和零售企業開展 “收舊售新”、“以舊換新”,帶動新產品銷售和資源節約。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商機就是逆向物流,如果由生產和零售企業來承擔將因社會分工不合理而造成窩工浪費,必須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來承擔。生產企業、物流企業、零售企業三者聯合共同搭建和完善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消費能力的人們間的消費流通網絡體系。
    (二)健全和完善農村物流市場
    中國農村有8億人口,2.1億多個家庭,占全國家庭總數的67.6%。同城市市場相比,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僅以縣鄉為主的中國家電市場容量有望達到2300多億元。交通部曾推行“村村通”工程,鄉村道路正在逐漸改善;商務部正在推行“萬村千鄉”工程,農村超市及配送中心建設給予相應補貼;2007年12月財政部、商務部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啟動“家電下鄉”試點工程,政府對購買家電的農民補貼13%,相當于家電降價13%。2008年12月1日起,二期將正式擴容推廣至全國12個省,涵蓋全國60%的農村市場。農村物流市場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程。同時由于農村物流市場體系的問題,使得商品流通路徑長,增加物流費用及不必要的漲價環節。
    農村物流重點應開拓以下市場:
    1.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
    2.家電物流市場;
    3.農村超市物流市場;
    4.農資供應物流市場。
    (三)物流企業與批發企業一體化運營
    縱觀經濟發達國家,隨著物流業及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批發業正在逐步“變身”。有的利用其分銷渠道變為連鎖經營企業,有的在自身客戶關系的基礎上轉為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保留下來的批發業逐漸變為以期貨、電子商務為主業的市場,以及商流與物流融為一體的商物一體化批發業態等現代化流通經營模式,而集貿市場類的低檔次批發企業在萎縮。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形成了以農副產品、日用百貨、生產資料等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的、門類齊全的批發市場體系,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各級政府的保護和推動下,起到了市場經濟的啟動器和生長點的作用。但是,目前國內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實力越來越強,因經營手段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同商貿批發市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而形成競爭態勢,特別是大型零售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實行全國聯采進貨,加之第三方物流企業功能和服務的不斷完善,迫使傳統的批發業身陷困境。
    當前,批發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我國商品流通的一種主流模式,但迫切的問題是它們如何才能適宜現代化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并同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相融合,進而取得相應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物流企業,特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了適應 “寒冬”,主動同批發業相融合,通過聯合或聯盟等形式,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一體化運作,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業,不僅要同業 “抱團”過 “冬”,而且還要同批發業等上、下游企業 “抱團”越 “冬”。
    (四)大力推進工業及零售企業,挖掘第三利潤源泉
    作為工業企業和零售企業,挖掘第三利潤源泉的最有效措施是將原料供應物流、產品分銷物流等分包給第三方物流或自營物流子公司。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這大好機遇向工業企業和零售企業宣傳推廣自己的同時宣傳推廣物流理念,共同挖掘第三利潤源泉。特別是中小型零售企業,一般都地處黃金地帶,要有一定的建筑面積用作庫存,而且自行采購提貨方式增加了運輸車輛及采購成本。建設商業配送中心,采用共同配送或一體化配送,減少交通堵塞,環境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增加銷售營業面積。
    (五)開拓流通加工增值市場
    1.果蔬類流通加工
    增加品種,適宜消費多樣化,減少廚房勞動時間,增加附加值。
    2.建材流通加工
    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設備利用率,提高工效,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增加附加值。
    3.肉、奶、蛋及水產品的流通加工
    四、物流企業發展戰略
    (一)向第三方物流轉型
    1.完善功能、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成本;
    2.形成自己的物流網絡體系;
    3.提高物流效率;
    4.建設物流信息平臺。
    (二)聯合艦隊及供應鏈管理
    美國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講過,進入21世紀,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寒冬”到來,廣東及江浙地區的制造業如此脆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市場已經不是產品競爭時代,而是進入到供應鏈競爭時代。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供應物流、產品制造、訂單處理、分銷物流及終端銷售等環節中,應該形成一條完整的供應鏈,而產品制造是所有環節中利潤較低的環節。
    有人認為:中小型企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沒有競爭能力,剛好 “寒冬”來了,應該淘汰掉。試想中小型企業占全國企業的比例超過90%,即便部分被淘汰,中國的經濟、中國就業將是什么樣的情景。而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是由眾多中小型企業支撐起來的,現在到了 “以大欺小,以強擠弱”的年代了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制定了中小型企業法,以法制來保護中小型企業,后來通過資源整合、協作分包形成 “聯合艦隊”及供應鏈,為20世紀90年代實施供應鏈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妨我們也學習日本成功的經驗,不僅僅是打造 “航母”型企業,還應該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 “聯合艦隊”,為供應鏈管理奠定良好基礎。
    (三)退市進郊、物流集聚、拉動內需
    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傳統的物流企業被城市建筑所包圍,不僅僅造成車輛擁擠、污染環境與城市建筑不協調,而且也制約物流企業的發展空間。讓市內物流企業及物流設施逐步退出市區,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集聚到郊區的物流園區,不但可以緩解交通壓力,還解決了物流企業的發展空間。4萬億元刺激經濟的投資中只需拿出一點分給物流企業,便能實現退市進郊建設 。當然大量資金投入修橋鋪路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點不可忽視,路和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為物流所用,路和橋能擴大內需,物流設施的建設也是擴大內需的舉措,應對 “寒冬”的措施。
    綜合以上分析,在當今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物流業者僥幸不得,悲觀不得,輕視不得,害怕不得。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人沒有怕而是沉著應對,如今,金融危機的 “寒冬”來了,中國物流業者也不能怕,而是要勇于面對 “寒冬”,主動適應“寒冬”,平安渡過 “寒冬”,努力抓住機遇,擴大市場份額,開拓新的市場,方為上善之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