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應對危機措施初顯成效 指標地區行業有回升跡象

2009-4-8 18:4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日前,由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組織的“中國經濟信心之旅”在江蘇連云港舉行。在這次活動中,針對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階段形勢、中央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效果、企業如何在危機中謀求發展等問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接受了記者采訪。 
金融危機產生多方影響 
記者:到目前為止,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陳東琪:這場危機對中國經濟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表現在:第一,我們的對外投資、國內的資本市場和其他相關市場受到影響。第二,我們的外貿特別是出口受到影響,尤其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的出口快速下降,今年一二月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這是30年改革開放以來外貿經濟第一次出現連續幾個月負增長。這對珠三角、長三角等出口導向程度比較高的經濟區打擊很大。第三,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業經濟。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超過40%,而涉外經濟占工業比重又很大。所以,外部市場收縮,需求下降,對我們的工業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影響比較大。第四,由于影響到外貿出口,影響到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經濟,從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活動。去年GDP上半年還在10%以上的速度,第三季度仍然有9%,第四季度只有6.8%這樣一個低速增長。這就影響到就業,特別是勞動密集性行業的就業。 
這次金融危機實際還影響到市場信心,影響到我們的市場預期,影響到我們的經濟活動。到現在為止,影響還在延續。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發達經濟體,危機還在深化,無論是在金融領域,還是實體經濟都是這樣。這場危機波及面之寬,影響范圍之大,波及鏈條之長,影響程度之深,產生代價之大,真是百年一遇。因此,對危機的進一步演化,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戰略策略準備。 
股市車市房市似有回暖 
記者:為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您的觀察,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陳東琪:從去年10月份以來,我們采取了靈活的調整宏觀經濟的政策,把穩健的財政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把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保增長、防衰退一個很有力的舉措。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從最近兩三個月看,有些指標、地區、行業出現了見底回升跡象。有幾個表現: 
第一,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幾個月上升,由11月的38%以上,上升到今年2月份的49%。出口訂單和訂單指數也是已經連續3個月上升。 
第二,發電量在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在2月中旬以后,社會發電量和用電量,同比和環比都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先行指標。 
第三,廣義貨幣供應量M2連續3個月以上的大幅提升。特別是從去年11月開始,信貸持續幾個月大幅上升。信貸的增長意味著國民經濟活動對銀行資金需求的增加,這主要是公共設施投資的信貸,同時也引導了一些企業的信貸增加。 
第四,從產出指標看,工業增加值增長。扣除自然因素外,和去年11月、12月基本持平,沒有下降。工業增加值遏制了下降的趨勢。另外一個指標就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指標,今年頭兩個月達到26.5%的增長,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指標;消費雖然還不理想,但仍然有15.2%的增長。 
此外,從全國各地看,股市、車市、房市都有回暖的跡象。所有這些情況說明,從去年10月份以來,中央出臺的措施,應對這次外部經濟危機的沖擊,到今天為止,已經初步顯出了成效。我認為這個成效是值得我們肯定的。我個人認為,這場危機來得很快,來得很兇,影響很大;但是由于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實,應當說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既要防衰退又要防通脹 
記者:如果要您做個評價的話,您認為金融危機已經到了什么階段? 
陳東琪:我個人認為,從國際角度來講,危機已經到中后期階段。對中國的影響,要是做個評估的話,總體已經進入后危機階段。當然會有一些指標不會很好,例如失業率等等。但是應當看到,這場危機正在發生悄悄的變化。在我看來,這場危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次貸危機階段;從雷曼兄弟破產到今年三四月份,算作第二階段,就是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目前全球經濟已經轉入第三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僅要防衰退,也可能要應對由于貨幣供應量帶來的通脹風險。我個人認為,機遇更為明顯。這個機遇,就是我們政府所強調的,調結構、促轉型、抓創新、保增長。 
記者: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應對措施? 
陳東琪:這次危機給中國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我們要通過政策操作盡可能減少影響帶來的沖擊和代價。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想好危機以后我們的選擇。在危機中后階段,研究新形勢下的新產業成長非常重要。要在危機后的經濟增長中取得競爭優勢,需要在危機中抓住幾大機遇:第一就是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第二個機遇是企業更有實力來實現聯合集中,通過資本重組,可以實現并購,這是實現并購的危機紅利;第三個機遇是人力資本的利用和發揮,我們可以雇傭到很高級的人才。 
中國經濟經過前30年的發展,剛好要進行一次周期調整,沒有金融危機,我們也要進行調整,只是由于和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碰撞,使得我們的調整加快。我們要為未來20年做準備。無論是投資、市場安排還是區域協調戰略的創新,都要考慮好長期繁榮的問題。我想,促使這場危機早日結束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市場、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在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市場都是新市場,這種新市場、新產業,會促使中國經濟有更快的增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