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了化“危”為“機”的戰略主線
2009-4-7 23: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一種解讀
易敏利
我國經濟的下行,已有明顯的經濟衰退跡象。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由上一年的13%下降到9%,僅2008年四季度就下降6.8%;與此同時,就業壓力空前嚴峻。據統計,2000萬左右的農民工失業返鄉,830萬城市失業人員和610萬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相關而來的問題還不止于此。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導致就業困難失業增多,收入減少財政拮據;政府調控能力減弱,社會問題處理難度增大等,反過來,這些問題又會加劇經濟發展的困難。
止滑保增長,提升內需,成為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任務。政府及時提出了總額達4萬億的刺激計劃和相應的一系列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措施,以及金融配套支持措施。但是,怎樣保增長,如何刺激內需,是否會出現在重啟內需的同時,一些過時的、業已淘汰的,耗費資源、對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也得到“重啟”?是否會出現財政刺激措施實施后不久,需求又回復到原來的低迷狀態?
如果說4萬億宏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及時抓住了“救市”戰機和提振社會信心的話,那么,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提出,就是在對當前復雜經濟局面解讀基礎上,對我國長短期經濟走勢分析及其可能的戰略機遇的認知,與對走出危機與建立長期產業競爭能力權衡后,描繪的一幅戰略圖景。
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理解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第一,撐起經濟基礎。十大產業支撐起了我國產業的絕大部分,其工業增加值占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0%,占GDP的比重達三分之一;由這些產業的企業為主貢獻的稅收超過37%。在這十大產業中從業人員達到1億以上,3億農民的生計與之相關;上市公司中60%包含在其中。穩住了十大產業,就穩住了實體經濟的基本面。
第二,支持傳統產業。本次經濟下滑主要是因為國外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需求下降,出口需求減少所致。然而,從一月份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來看,這種影響主要是那些針對發達國家的技術產品和為國外提供紡織原材料、鋼坯、鋼材和鋁等的出口,而中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鞋類、箱包等,實際上還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長。這說明,即使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不景氣,但并不是就沒有可為的地方,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勞動密集優勢的一些傳統產業,需要的是借力產業振興乘勢而為。
第三,優化產業結構。從物流業取代房地產業而成為十大振興產業之一,可以看出決策層對物流業的重視和結構調整的戰略取向。也許十大產業的選擇還僅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層面,振興規劃中提出的產業內企業的整合和重組,把產業內企業做大做強,則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深意。例如,我國的粗鋼產量現在已達4.89億噸,居世界第一,但是卻有鋼廠1000余家,行業內大小企業的無序競爭常常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降低。因此,通過產業內整合和重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尤其必要。第四,創造就業機會。輕工業、紡織業等都是勞動密集產業,不僅可以滿足和方便群眾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據統計,輕工業從業人員全國有3500萬人,通過輕工業還可以帶動與之密切相關的農業發展,帶動兩億人就業。
第五,提升產業質量。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常常建立在產業內具備綜合制造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大型企業基礎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的振興正是由此來破題。同時,振興物流業會提升各大產業的運行水平,而石化、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則立足于我國產業長遠的國際競爭能力和產業發展后勁的需要。
總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增大背景下催生的,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逆經濟周期而動的反向宏觀調控操作,而是包含豐富的內容和信息,貫穿了化“危”為“機”這條戰略主線、同時又兼顧了長短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振興的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