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的是與非
2009-4-4 1:4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洪厚興
3月25日凌晨,加油的司機們突然發現,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價格牌已經換上了新價格。與前一天相比,油價每升上漲了約0.2元。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通知,從該日零時起,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換算成零售價也就是每升上漲了0.2元左右,這是2008年12月確定成品油稅費改革以來,首次調高成品油價。
“太讓人意外了,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一位物流企業人士對記者說。
前期國際油價從每桶140美元跌到40美元的時候,國內油價長時間按兵不動,已經讓人們的質疑達到了新的高度。此次國際油價每桶僅僅上漲了10美元,國內油價卻迅速跟進,雖然上調幅度不大,但人們的質疑聲卻達到了空前的高漲。
質疑聲四起
近幾年來,國際油價一直在起起落落,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也在隨之波動。此次油價每升約0.2元的漲幅與歷次調整相比幅度并不大,似乎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調整。然而,令國家發改委意外的是,市場上的質疑聲卻空前高漲。
針對種種質疑聲,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成品油價格調整是根據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的,這一機制以20天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
盡管國家發改委已對油價上漲原因作出了解釋,但質疑聲并未因此而消散。
質疑直指兩個方面:一是油價調整的 “漲快跌慢”;二是在市場仍存在降價空間的情況下,突然調高油價。
“2008年國際油價從歷史高位跌至每桶不到40美元時,國內油價的降幅并沒有達到相應的幅度,而且這還是在市場的千呼萬喚聲中才作出的調整;而這次國際油價從每桶40美元上漲到50美元時,國內的油價卻迅速有了反應,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漲快跌慢’。”南方物流企業集團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
該人士的說法不無根據。2008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于7月份達到最高點每桶在147美元左右,之后一路下跌。直到2008年12月19日,在長達5個月的直線下跌時間后,國家發改委才決定國內汽油價格每噸下調900元、柴油每噸下調1100元,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2009年3月份才開始緩慢反彈,到3月24日也不過24天時間,國家發改委卻立即決定上調成品油價格。下跌5個月才降價,僅僅24天就漲價,時間上的巨大反差,難怪使人產生了 “漲快跌慢”的印象。
亦有資料顯示,過去的4年間,成品油價格調整13次,漲價9次,降價4次。其中,2005年調整次數最多,漲價4次,降價1次。此后從2006~2009年每年調價2次,基本上是漲價2次降價一次交叉調整,而且漲價的幅度一般比降價調整幅度大。
另一方面,在這次油價上漲之前,國內很多城市加油站滯銷嚴重,都在降價促銷,甚至中石油、中石化也參與其中。在石油庫存量居高不下、市場需求委靡不振的情況下,突然上調油價,難免引起質疑。
“實際上,當國際油價上漲到了一定的比例,根據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油價就會上漲,不論國內市場的需求如何。”對于人們的質疑,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陳秀芝對記者解釋。
“此前,國際油價下跌了很多,國家對油價并沒有下調相應的幅度,時間也相對滯后。而此次國際油價上漲,國家跟進很及時,所以人們就有一種 ‘漲快跌慢’錯覺。”陳秀芝進一步解釋, “但也應該看到,2008年國際油價處于歷史高位的時候,國內的油價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而這代價就是國家的財政補貼和煉油企業的虧損,所以后來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國家調價的時間就比較滯后,而調整幅度也就不可能有國際油價下跌的幅度大了。”
油價五花八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質疑聲不斷高漲的同時,市場上的油價也是千差萬別,國有、民營、外資三方加油站的油價各不相同。僅在北京,油價調整的當日就出現了至少7種不同的價格。以最常使用的93號汽油為例,它們當中最低價是每升5.2元,與最高價5.56元相比,每升相差0.36元。
此外,民營加油站雖然也依照要求對油價進行了調整,但對比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依然有著全面的價格優勢。
近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對此表態,在目前成品油需求不旺的情況下,有些地方可能還會繼續降價促銷。不過,這些都是企業自主決定的事情,在不超過國家規定上限價格的情況下,漲價還是降價,可以根據需求情況自己定,按照市場機制來運行。
“市場上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價格,主要原因是國家出臺指導價之后,石油零售企業仍可根據指導價上下浮動8%,而由于兩大石油公司處于壟斷地位,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向上浮動,而民營和外資則因競爭的需要,通常是向下浮動。不過,民營和外資加油站的油價更貼近于市場,受市場供需影響比較大。比如2008年春季成品油緊缺的時候,很多汽車排隊加油,這時候民營出現的是高價油,而兩大石油公司由于受國家保證供給的要求,油價并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但此時,市場需求不旺,民營和外資加油站的油價就比國有加油站的價格低了。”陳秀芝對記者表示。
物流企業受累
每一次油價的調整,都牽動著物流企業敏感的神經。此次油價的上漲,對物流企業來說,又是一次不小的沖擊。
“雖然調整幅度不大,但對物流企業來說影響卻不小。”南方物流企業集團有關人士對記者說。
該人士指出,在物流行業,燃油成本大約占運輸成本的40%。油價上漲會導致企業的整個運輸成本的上升。 “雖然上漲比例很小,但是物流行業的利潤水平是非常低的,這樣計算成本就不低了。”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對物流行業進行的調查顯示,物流行業的社會平均利潤總額為1%~4%。
德利得物流總公司運營總監惲綿也表示,此次3%~4%的絕對漲幅雖然不大,但是它卻撬動了物流行業本就極為微小的利潤點,而由此帶來的行業未來發展壓力,也就更加不容小覷。此外,燃油從此進入到一個上升通道,后續的影響還會很大很長。而此時,政府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正需要全力去支持物流產業發展,如果成本繼續不斷上升,那么對于物流企業經營者來說,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不過,南方物流企業集團上述人士也表示: “雖然油價上漲造成的沖擊不小,但是并沒有引起企業的足夠關注度。因為現在正處經濟危機,整個經濟的物流需求都非常低,企業更關注的是如何拉到業務,以支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油價上漲的不利影響已經降到次要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