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競爭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2009-4-4 1: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農產品流通是整個農業產業鏈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農業服務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隨著以美國為源頭的金融危機向我國漫延,國家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方針,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地增長。在當前擴內需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雙重背景下,搞活農產品流通已成當務之急
提到荷蘭的花卉,也許人們并不陌生,荷蘭的花卉貿易量占世界總量的65%。其實,荷蘭的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埃姆斯哈芬港還分別是歐洲水果、可可豆、水產品批發中心。一個面積只有4.1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何以成為歐洲農產品集散中心和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其所依賴的就是高度發達的農產品流通。湖北的面積是荷蘭的4.5倍,地理位置優越,農產品豐富。從農產品流通業入手,打造農業服務業發展支點,對促進農村經濟轉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農產品流通是整個農業產業鏈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農業服務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
當前,湖北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農產品批發市場培育滯后。湖北農產品流通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擁有一批不同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中有7家進入了國家商務部“雙百市場工程”項目。但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在追求數量擴張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提高質量的需要。有的選址不當,遠離農產品生產地、消費地,或交通不便,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大多數市場設施缺乏,電子化交易、信息發布系統不全,農產品冷藏和低溫倉儲不配套,對許多農產品尤其是對一些具有周期性生產特征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影響很大,批發市場集散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薄弱。湖北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裝備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廣大農村地區,包括縣鄉,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大多簡陋陳舊,一些農貿市場場地狹小,在交通、倉儲、信息化、給排水等基礎設施方面,嚴重滯后于市場發展的要求,經營環境差,農產品流通不暢,成本過高,時間過長,損耗過大,農產品供給跟不上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變化,束縛了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進程。
農產品流通主體發育緩慢。湖北農產品流通主體主要是個體商戶、運銷大戶,經營方式落后,規模不大,實力偏弱,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限,交易市場的現代化程度低,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多數企業和農戶之間是買斷關系,訂單農業履約率不高,農民受益有限。農民流通合作經濟組織化程度和市場覆蓋率低,一家一戶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為戰,難以適應市場變化,賣難問題突顯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小。2008年湖北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7.77億美元,其中出口為6.31億美元,占農產品總產量的比重很低。近幾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進口國(地區)如日本、美國、歐盟都在通過綠色壁壘來限制農產品的進口,有些標準盡乎苛刻,湖北出口主要農產品如淡水蝦仁、魚、天然蜂蜜、水果罐頭等出口受到很大壓力。同時由于出口的農產品中,大多是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精加工產品不到10%,有“品”無“牌”,與國際市場需求現狀差別過大,導致銷售渠道不暢。
農產品市場調節生產“失靈”。農產品流通理論上講,在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內,應該是“買世界,賣世界”,它依托于全面、準確、快捷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系統。湖北的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覆蓋不廣,信息傳遞渠道不暢,信息擴散速度不快,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基本處于盲目狀態,市場調節生產的功能不能很好地發揮。
農產品流通效益低。湖北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只有約3千家,農產品加工量占總產量比重低,多以鮮活農產品流通為主,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管理水平落后,產業集中度不高,多數產品加工程度很低,有些農產品只是加了個外包裝,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沒有得到實際提升,價格低,體積大,損耗多,運輸、倉儲成本高,農產品營銷企業經濟效益低下。
企業自主經營與政府適度調節相結合,產地市場、銷地市場和集散市場協調布局,最終形成競爭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主要產區和集散地,分層次抓好一批地方性、區域性、全國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打造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專業性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培育一批綜合性農產品交易市場,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出省主干線周邊大型綜合批發市場為龍頭、產地批發市場為核心、專供出口農產品交易市場為補充的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結構共同發展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
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規劃建設一批專業農產品物流園區,集農產品冷藏保鮮、衛生、質量安全可追溯和檢驗檢測系統、簡單加工分類分級、市場配送于一體,使農產品采收季節有人采購,農產品生產淡季有人出售,保證農產品均勻供應,調劑余缺,保障市場穩定。同時,通過加工、包裝,可以提升農產品價值,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最大化。
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鼓勵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積極推行農產品“銜接基地、連鎖配送、全程控制”模式,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直銷配送、電子商務、拍賣交易等現代流通業態,引導和鼓勵連鎖經營企業直接從產地采購,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以農產品流通發展帶動湖北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提升農業競爭力。
健全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
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平臺和商務網絡平臺,發布世界各國和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與供應信息、農業科技成果信息、農產品主產區的氣象信息、主要經銷商信息、重要農產品產量信息、農產品價格信息以及預測走向等,強化信息引導生產功能和溝通產銷銜接功能,讓農民下種時心中有數,產成品適銷對路,能夠順利出售,能夠賣個好的價格,得到更多的實惠,實現農民的增收。
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支持從事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產品經營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扶持湖北省內中國農業產業化和湖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支持農產品連鎖經營企業擴大購銷規模。同時,以大企業為依托,打造湖北農產品“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提升湖北農產品的市場地位,開拓國內和國際農產品市場,把湖北名優農產品資源優勢變成市場競爭優勢。
加快農產品流通開放。加大農產品流通項目招商引資,著重引進跨國物流公司、世界知名農業加工企業和國內大型農產品經營企業落戶湖北,促進生產要素快速聚集,利用資產重組、控股、參股、兼并、租賃和技術改造等多種方式,吸引外國資本參股省內企業,投資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或直接從事農產品流通,改善農產品交易和信息服務系統,提高農產品流通水平,提升湖北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對歐盟、日本、美國等主要進口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和國際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研究,搞好農產品質量檢測和監控,努力擴大農產品出口,促進湖北農業對國際市場對接,為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打開更加廣闊的空間。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