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產量確保鋼鐵業又好又快發展
2009-4-3 1:2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慈洪君
我國粗鋼產量已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鋼鐵業快速發展,粗鋼產量年均增長21.1%,去年達到歷史性的5億噸,占到全球產量的38%。更為驚人的,是國內的粗鋼產能去年達到6.6億噸,而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是4.53億噸。業內人士分析,“過剩產能約有1.6億噸”。
國務院公布的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鋼鐵產業粗放發展積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盲目投資嚴重, “產能總量過剩”。專家認為,我國鋼鐵業要實現健康發展、科學發展,第一位的是必須控制鋼鐵生產總量。
日前,新浪網在對 “鋼鐵振興規劃能否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進行調查時,有48.5%的受訪者認為 “能”,有34.7%的受訪者認為 “不能”。可見在相當部分業內人士的心目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個難以根治的老大難問題。
但是,再難,也要控制。
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鋼鐵業作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需求量大,其健康發展十分重要。我國是一個礦產資源并不富裕的國家,以鐵礦石為例,已查明的有限資源中富礦少、貧礦多,礦石成分及結構復雜,共生礦多,具有“貧、細、雜”的特點,平均品位僅為31%~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97%以上是貧礦,且開采難度較大。我國鐵礦石資源在總量上、質量上都相對不足,無法獨自支撐國內龐大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無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直接結果就是,在我國鐵礦石供應中,國外進口礦比例超過了50%。如果一任盲目投資建設,重復建設,完全放任自流企望“市場化調節”,不僅會浪費有限的自然礦產資源,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不利于民族產業的良性發展,使得中國鋼鐵業的健康發展之路變得更加漫長。
不能有效控制鋼鐵產量,也會給市場發展環境、產品質量和價格等帶來更多不利影響。比如去年鋼材價格止跌回升,給人以行業復蘇的印象。可是到了今年2月份,鋼價又下降。這種變化,除了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外,鋼鐵產能過剩也“功不可沒”。在現有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一些停產企業看到有利可圖迅速恢復生產,必然導致價格下降。
在現有階段,控制鋼鐵生產總量,是確保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鋼鐵總量要恢復到合理水平,提出了明確的產量控制目標,即2009年我國粗鋼產量4.6億噸。同比下降8%。表觀消費量維持在4.3億噸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鋼產量5億噸左右,表觀消費量4.5億噸左右,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在4%的水平。此外,《規劃》還提出了具體措施,主要是控制新增產能, “不再核準和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鋼鐵項目”。
控制產量,必須落實已有的宏觀調控措施,結合淘汰落后和優化布局,加大對重點地區的監督力度。政府可以組織相關媒體,對重點地區新增產能的調查進行跟蹤報道,加強監督,并公布結果。選擇個別典型的違法違規案件進行公開報道,督促地方和企業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促進鋼鐵產業健康發展。
歷史證明,控制鋼鐵產量的本質難點,在于各級地方政府貫徹執行中央宏觀政策的到位度。我們必須清楚,控制鋼鐵產量,是指在 “全國一盤棋”下的總產量,而不是某個省市,某地區的產量。
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內部就是一個小社會,一座城市的經濟結構也是大而全小而全,一個省區市范圍內,要有一二三各種產業門類 “全面發展”。事實證明,這種發展方式沒有地方特色,并且不符合當地實際。在一些不具備發展鋼鐵業條件的地區,就要堅決控制項目的開工上馬。在一些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傳統鋼鐵生產地區,因為不具備水、電、礦石等自然資源的優勢,也要逐步收縮直至退出這個行業。不要因為一時的GDP數字,就做一些違背客觀規律、遺患后代的錯誤決定。要真正做到政令暢通,科學發展,除需要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加強政策意識外,還需要相關懲罰措施政策到位,才能有效扼制鋼鐵生產總量的非正常膨脹增長。
鋼鐵產業的數量、質量、品種,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在我國現階段,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優化品種,是鋼鐵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沒有鋼鐵產量的合理釋放和增長,就不能確保鋼鐵產業的平穩運行,就不能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就難以實現鋼鐵業由大到強,就難以實現鋼鐵業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