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墨脫公路全面開工 投入武警部隊打穿嘎隆拉雪山

2009-4-28 22:3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連日來,在我國最后一條通縣公路——西藏墨脫公路工地,武警交通部隊打響了嘎隆拉雪山隧道的施工攻堅戰。 
  墨脫,被稱為“高原孤島”,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因為嘎隆拉山阻隔,成為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1萬多名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在刀耕火種狀態,一半人沒見過汽車;為打通扎墨公路,50年來,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長眠于此。 
  去年9月,“筑路鐵軍”——武警交通部隊300多名官兵率先吹響征戰扎墨公路的號角,承擔了全線施工難度最大、工程技術要求最高、生活環境最苦的唯一一座隧道——嘎隆拉山隧道建設任務,目前隧道已掘進420多米。交通官兵以敢于犧牲、勇于奉獻、拚死戰斗的精神,正把墨脫人世代夢想變成現實,他們用熱血和忠誠譜寫了一曲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壯歌。 
  交通鐵軍挺進“死亡地帶” 
  一座嘎隆拉山,這邊是現實,那邊是歷史;一條扎墨公路,這邊是生活、那邊是夢想。 
  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脫人世代期盼,也是維護國家安全、促進民族團結的現實需要。 
  從60年代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先后5余次修建這條“天路”。由于地質構造極不穩定,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修成的路被毀壞貽盡。目前,只有一條在懸崖絕壁上開造出的“土坯路”,每年7至9月才可通行,車毀人亡的慘劇時常發生。 
  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物質和技術,讓中國人民有了和大自然抗衡的實力。為了改革開放成果惠及西藏各族群眾,去年9月,國家正式立項,投入近10億元將扎墨公路列入西藏“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并把最難啃的“硬骨頭”——打通3300米長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務交給武警交通部隊,工期只有兩年。 
  這是對武警交通部隊官兵的信任。近年來,他們先后參加鐵峰山、二郎山、鷓鴣山、海子山隧道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先后榮獲建筑行業最高獎“魯班獎”和土木工程最高獎“詹天佑獎”,10多項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為了把黨和政府造福西藏各族群眾的偉大壯舉變成現實,武警交通一總隊奉命出征。政委劉根水在動員大會上動情地說:嘎隆拉隧道是死任務,就是死也要頭朝著墨脫的方向! 
  作為高原老兵,沒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務的艱險?傟狘h委先后5次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規定:在家是獨子、身體有病、沒有高原施工經驗的官兵不能去。 
  三天后,當申請參戰官兵的名單放到每名常委面前時,他們驚呆了:要求參戰人員近80%是獨子,九成以上是二級士官、技術骨干。最后,不得不從中挑選出300名官兵。他們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36個施工點,有的戰斗在南方省市,不得不脫掉短袖穿上棉衣;有的參加完海子山隧道群會戰,剛下川西高原又上青藏高原…… 
  俗話說:“嘎隆拉,伸手把天抓!币鞣侣±讲⒎且资隆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勢陡峭,地形復雜,山頂常年積雪平均厚5米至6米,從波密到嘎隆拉山僅24公里,要翻越10多處泥石流、塌方多發路段,冬季雪崩隨時可能發生,被稱為“死亡地帶”。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幾十頭牲畜葬于山腹。2004年2月的一次大雪崩,就吞噬了11個人的生命。 
  這是一場戰斗還沒有打響,就要時刻面對死亡的戰斗。 
  去年8月20日,工程師劉九林帶領10人勘測小組和1名向導進入嘎隆拉先期實地勘測,開進到16公里處時,隱約從前方傳來“嘩啦啦”的響聲!澳嗍鱽砹!”劉九林趕緊指揮調轉車頭躲避,但便道上只容一輛小車通行,根本無法調頭。情急之下,他們只好棄車向旁邊的一處高地爬去。當最后一名戰士趙天明剛剛站穩,泥石流挾著石塊、大樹,翻騰著傾泄而下。 
  事后,記者在電話里采訪劉九林,這位曾在川藏線、青藏線和阿里無人區征戰多年的老高原仍心有余悸:“真懸啊,走過了墨脫路,才知道人的生命是多么渺小。” 
  為了隧道早日貫通,武警交通指揮部決定實施從嘎隆拉山南北兩側打通的辦法。南側官兵必須趕在10月份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裝備物資、近百人一年的給養全部搶運到位。此時,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 
  挺進嘎隆拉山,真正的兇險才剛剛開始。 
  9月3日一大早,官兵搭乘拉送物資的車隊小心翼翼地向山頂進發。中午時分,車隊行駛到嘎隆拉山頂,剛剛還是陽光明媚,突然烏云翻滾,狂風挾著雪粒呼嘯而來。突然,一輛汽車輪胎發生打滑現象。危急關頭,帶車干部楊忠良和三級士官崔智連忙脫下棉大衣,塞到輪胎下面,避免了一次重大險情。雪越下越大,氣溫降到15度以下。必須趕在天黑之前趕到山下,否則,官兵就會凍成“雪跎子”。 
  此時,從地方找來運輸的5頭騾子累得爬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任憑踢它、踹它,就是賴著不起來。三級士官祁正軍等10名戰士上前卸掉騾子身上的大米、面粉,往身上一甩,用背包帶牢牢地捆好,就向山下走去。碰到險要地段,他們幾乎爬著一步一步往前挪。一位珞巴族向導吃驚地說:“這些軍人,背東西比騾馬都厲害。” 
  另一路推著車輛下山的官兵,紛紛把棉衣脫下來,在車輛打滑地段鋪起一條“棉路”。餓了,啃一口壓縮餅干;渴了,吃一把積雪。4個小時后,當官兵們到達山下時,不少戰士的鞋子蹬掉了,手凍僵了,濕透的衣服已結成冰凌子,人人頭上頂著一頭冰渣。 
  25天后,官兵硬是把1300多噸生產物資、50多噸爆材、100多噸生活給養全部運到宿營地。 
  科技智慧破解“世界難題” 
  罕見,隧道地質史上罕見。 
  去年11月,隧道剛剛開始掘進,眼前的情景就讓多名專家大吃一驚:掘進至800米以上才可能出現的斷層竟然這么早就出現了。據測算,隧道的斷層可能有7道之多。軟弱的圍巖,用手一捏就成了碎末,軟弱巖石中雜著石塊,拱頂和開挖面不斷有巖體掉下,形成很大的塌腔,斷層中有股水流出,加劇了拱頂和開挖面的塌方。 
  有關資料記載:嘎隆拉隧道地處喜瑪拉雅斷裂帶,是迄今為止國內穿越斷層最多、地應力最強、逆坡度最大的高原隧道,被稱為“隧道地質病害百科全書”。 
  工程被迫停了下來,官兵們心急如焚。 
  “決不能向攔路虎低頭,必須按期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大學畢業入伍14年、與隧道打交道14年的總工程師毛瑞兵主動請戰,接下這塊“硬骨頭”。 
  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的發展,黨和政府不斷加大西藏地區建設,讓毛瑞兵有了在高原施展才華的舞臺。與此同時,他和其他技術骨干也在一項項造福藏族同胞的工程建設中鍛煉成長,掌握了駕馭世界難題的本領。如今,他和戰友們向這道“世界之最”發起挑戰。 
  一連好幾天,毛瑞兵帶領技術骨干進實驗室,查資料,頂風冒雪把隧道周圍方圓10公里的地方踏勘遍了。三天三夜,毛瑞兵兩眼熬得通紅,最后確定將數榀鋼支撐在安全地點加工好并連成一體,在上部設鋼板,用裝載機一次頂推到塌方體下,這一方法有效解決了施工安全難題。 
  轟隆隆的炮聲和施工機械的轟鳴聲再次響徹高山峽谷。在安全的防護下,官兵們順利實施開挖面的加固和處置。4個月,官兵們打通隧道230多米。 
  然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可怕的現象,讓施工再次陷入困境。開挖過程中,北側隧道斷面突然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涌水涌泥現象,大面積的泥水汩汩而出,淹沒了作業面,隧道一片汪洋。 
  聞訊趕來的地方隧道專家臉色突變:“涌水涌泥,這可是高原滑坡群隧道施工大忌!” 
  涌水涌泥難題如果不能及時處理,開挖的隧道斷面在長期浸泡后,很可能將發生整體垮塌,將是我國隧道施工史上災難性的后果。相似地質條件下治理隧道施工涌水涌泥難題,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根本沒有現行的施工方法可供參考。 
  武警交通一總隊黨委連夜召開專題會議,集中技術精英組成科技攻關小組,由程春明任組長。 
  在眾多隧道專家列席的專題會議上,程春明大膽提出了“排堵法”:即利用小導管強注漿、長大管超量注漿,使大范圍的涌水涌泥控制在一定區域,引流到水溝中,并采取大功率的排澇設施排水。 
  施工班組官兵第一時間集結一線,程春明帶頭跳入齊腰深的冰水中,組織官兵24小時不間斷排漏。其余作業班組緊急實施襯砌,密封加固,涌水涌泥施工難題迎刃而解,開創了我國高原公路隧道施工治理涌突的先河。 
  隨即,又一道世界級難題擺在官兵面前。 
  嘎隆拉隧道最大埋深821米,地應力大,且位于石質堅硬的花崗巖地段,出現巖爆的可能性大。 
  如何拔掉這顆“釘子”?總工程師劉偉主動請纓,通過數百次實驗,有效采用“控制開挖、加強光爆、濕潤圍巖、減小應力”和“超前預報”的辦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去年12月19日,由于超前鉆探預報工作到位,發現了開挖面前方8米處的設計地勘未探明的極軟弱斷層帶,并根據實際地質情況及時對施工方法和技術方案進行調整,有效地避免了施工事故發生。 
  依靠科技攻關,隧道施工中涌水、塌方、巖爆等難題被一一訓服。西藏交通廳墨脫公路負責人李春良介紹,施工200多天來,官兵們創新了管棚注漿、混凝土抗凍融等12項施工工藝和方法,先后攻克“高原斷層施工”、“震區深層灌注”等5個高原公路隧道病害難題,創造了多項高原隧道施工奇跡。 
   生命禁區詮釋忠誠信念 
  征戰嘎隆拉,是交通官兵向自然界送出的請柬,向生命極限發出的挑戰。 
  冬季,嘎隆拉山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50%,官兵時刻面對缺水、缺電、缺氧難題。在隧道打風鉆,每開挖1米至少需要10立方米水,剛開始沒有地下水,官兵們只得把大塊雪放入鐵桶內燒化,再一桶一桶地抬到作業面。隧道內機械噪音高達300分貝以上,空氣中粉塵濃度達40%,官兵們戴著十六、七層的口罩,鼻子、耳朵里還是黑黑的粘稠油灰,吐出來的痰像泡沫,他們只得架起兩個大功率通風機。 
  可怕的不止這些,官兵還要時刻面臨死亡威脅。 
  今年2月中旬開始,嘎隆拉山暴雪整整下了12天,山南側積雪深達4米,把門堵得死死的,官兵只好挖出一條30米長的雪洞,上、下工地靠四肢在雪地上爬著進出。 
  嘎隆拉雪山是從前進出墨脫的重要關口,也是公路施工最大的障礙。 
  2月27日早晨,教導員王超蘇帶領20名戰士剛爬出雪洞,一陣“轟隆隆”的巨響從前方傳來,足有6層樓高的積雪排山倒海般地翻滾下來!安缓,有雪崩!”王超蘇趕緊招呼身后戰友。大家順著山坡連滾帶爬向下滑,帽子、鞋子、大衣全都滾掉了。幸好找到了一個山洞躲避,雪塊呼嘯著沖了過去,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樹被連根拔起,隧道口的一間材料庫房瞬間蕩然無存。 
  青菜,成了這里最貴的奢侈品?磕撘粋鹊牟筷牐俦境圆坏叫迈r蔬菜,官兵喝融化的雪水,用噴燈烤罐頭吃,常常外面是熱的,里面還是冰。大雪封山后,只能靠吃干糧、干菜、罐頭補充體能。時間長了,不少官兵出現頭發脫落、指甲翻卷、牙齒松動等高原病癥。 
  2009年2月18日,毛瑞兵因感冒引發三腺炎,導致急性肺炎,高燒40度,連續7天神智不清。在嘎隆拉,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危及人的生命,部隊及時通過電話與四川華西醫院取得聯系,在專家指導下控制住了病情。大家勸他回到山北側休息幾天,他卻說:“這里雖然艱苦,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機會! 
  官兵們把“舒服、享受、安逸”藏入背囊,把“忠誠、信念、價值”鑄入天路。部隊進駐之初,就把“三個特別精神”作為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激勵官兵在生命禁區實現人生價值。先后有39名官兵主動放棄休假,4名官兵推遲婚期,12名官兵在親人病故、妻子臨產的情況下,仍堅守在施工一線。 
  去年10月22日,材料保管員崔智剛到墨脫,接到母親突然去世的噩耗,考慮部隊搶運材料任務重,他含淚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施工期間,王超蘇的母親因患腦血栓三次被120急救中心拉去搶救,他一直把牽掛埋在心底;機械操作手、三級士官董耀成在嘎隆拉隧道點燃第一聲炮響,鏟出第一抖棄渣時,他的女兒也發出了第一聲啼哭,他自豪地給女兒起了個乳名:墨墨…… 
  官兵最難以忍受的,莫過于精神的孤獨和寂寞。冬季大雪一下就是數十天,手機打不通、電視沒信號、報紙和家信送不上來,為了打發施工之余的時間,官兵們嘗試了好多辦法:坐在雪地里數星星、對著老家的方向喊山。 
  今年春節,是官兵們來到嘎隆拉山過的第一個春節,一場又一場的大雪把信號全部覆蓋,官兵們別出心裁地組織了一次寫春聯比賽,并要把寫得最好的傳到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現場。春聯評出來了,拿起電話,卻沒有聲音。大家等啊、盼啊,排著隊輪翻去打電話,每隔一分鐘拿起電話試一次?墒,整個除夕之夜,電話里發出的都是盲音。看著大家一雙雙遺憾的眼神,副大隊長崔喜貸認真地說:“就對著電話喊吧,親人一定聽得到。”戰士劉德強第一個扯著嗓子喊道:“爸爸、媽媽,新年好!全國人民新年好!”隨即,積壓在官兵心中的情感爆發出來,他們一齊對著話筒喊起來:“奮戰在嘎隆拉隧道的武警交通官兵向全國人民拜年了!” 
  這聲音在嘎隆拉山上空回蕩,在遼闊的雪域高原回蕩…… 
   “死亡之路”托起生命光芒 
  進入墨脫的路歷來被人們稱為“死亡之路”,但武警交通官兵進駐后,死亡之路便不再可怕。 
  在官兵們施工和宿營地,總有一頂專用的急救帳篷,擺放著食品和急救藥品,這是一個特殊的“生命驛站”,是專門為過往群眾和旅客需要時提供的。 
  去年11月14日傍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正在北側值班的干部閻成虎嚇了一跳,門開了,門巴族青年頓珠牙齒凍得“巴巴”作響:“有兩名同伴被困雪山埡口,‘金珠瑪米’快幫幫我們吧!” 
  此時,濃霧籠罩著嘎隆拉山,暴風雪一陣緊似一陣。教導員劉瑞河立即帶領藏族工程師布瓊和駕駛員王耀輝等5人組成第一批救援小分隊,按照頓珠畫的草圖向出事地點趕去。 
  雪山營救,是一次生死考驗。沒膝深的積雪使得救援異常艱難,官兵每前行一步,都要用出全身氣力把腿從雪地里拔出來。劉瑞河用兩條背包帶把大家系在一起,大伙兒互相拽著背包繩艱難地向山頂攀爬。此時,又一輪暴雪襲來。雪崩隨即可能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五十分鐘后,劉瑞河猛然抬頭,發現離雪山埡口不遠處有個黑乎乎的影子。大家連滾帶爬走到近前,果然是一名被困的年輕人,他直挺挺的立在雪地里。王耀輝試圖抱起他,卻發現小伙子的褲腿已經被冰雪凍住了。官兵們用手刨開積雪,把遇險青年從雪地里“拔”了出來,他腳上只有一只鞋,已渾然沒有知覺。 
  小伙子被官兵轉運到營區急救帳篷搶救。大家又去繼續尋找另外一名被困者。官兵們在埡口南側的一塊平地上,終于找到已經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火爐旁,官兵們把大衣蓋在老人身上,不停地給他揉腿、搓腳板心,一勺一勺地把姜湯喂進老人的嘴里。經過近一個小時搶救,老人才漸漸恢復了知覺。而王耀輝卻患上了重感冒,連續打了5天吊瓶才好轉。 
  老人身體養好離開時,用當地方言感動地說:“你們不僅是路神,還是我們的生命保護神! 
  官兵們修建的不僅是一條隧道,他們用一片真情和愛心,在西藏各族群眾心中矗起一座無字豐碑。 
  今年藏歷新年,又一場暴風雪襲擊了藏東南地區。2月24日,教導員王超蘇推開宿舍門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厚厚的積雪沒過了房檐,營房已經被兩米多深的積雪包裹得嚴嚴實實。 
  “營區旁4戶門巴族群眾的小吃店有遭雪崩襲擊危險!”王超蘇來不及多想,立即帶領20多名官兵趕到4家小吃店,幫助他們轉移親人、搬運物資。由于擔心動用機械會誘發雪崩,官兵們肩挑背扛把店里所有值錢的物資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當最后一批人員剛剛撤離,雪崩瞬間將飯館吞沒了。小吃店主阿根打了個冷戰:“不是你們及時到來,我一輩子的心血就完啦!哦呀哇森!哦呀哇森(門巴語:感謝你們)!” 
  官兵們不僅修筑一條幸福之路,也是在架設一條友誼之路。 
  去年國慶長假的一天,官兵們正在吃晚飯,6名外國青年跌跌撞撞走進雪山南坡的營區,他們臉色慘白,口唇、額面青紫,操著僵硬的中國話說:“快救救我們,要死在這里了!”衛生員吳祖龍把他們扶進帳篷。經檢查,有3人高燒已達40度,肺部出現明顯的銅鑼音。 
  這是急性肺水腫先兆,也是高原急癥,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吳祖龍迅速給他們服下抗高原反應特效藥,并進行高流量吸氧和輸液治療。經過連續4天救治,6名外國青年脫離了危險。事后了解到,他們是來自德國、芬蘭、加拿大等國的留學生。他們利用假期來墨脫探險,沒想到剛翻越嘎隆拉山埡口就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他們在當地“背夫”指點下到部隊求救。 
  外國留學生康復下山時,他們拉著官兵的手合影留念,豎起大拇指說:“你們,中國軍人,就像嘎隆拉雪山一樣偉大!” 
  官兵們進駐嘎隆雪山8個月來,先后參加30多次搶險,救助遇險群眾200多人,搶救物資1000多噸、價值500多萬元。 
  嘎隆拉雪山作證,交通官兵把戰天斗地的豪情鋪滿天路; 
  雅魯藏布江銘記,交通官兵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壯歌,如奔騰的浪花,永遠回蕩在西藏各族群眾心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