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企業經營帶來一定壓力。但綜觀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克服困難,戰勝困難。這種信心和力量,來自已經制定并實施的應對挑戰、著眼長遠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來自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來自充裕的資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支撐;來自運行穩健的金融體系、活力增強的各類企業和富于彈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來自改革開放以來建立的物質、科技基礎和體制條件;來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和制度優勢、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全國上下促進科學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而且,從相關統計數據看,我國經濟正在出現積極變化,今年以來投資大幅增加,消費穩定增長。從投資需求看,據統計,今年1至2月,全國新開工項目18533個,同比增加4056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7437億元,同比增長87.5%。新開工項目高增長,預計今后我國投資將保持平穩向上的基本態勢。從消費需求看,今年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0.4億元,同比增長15.2%。雖然增長率從去年12月份的17.6%下降至15.2%,但如果扣除春節和價格因素,15.2%的增幅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大,這一數據表現依然強勁。這反映出我國的消費依然存在堅實的基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公布,一季度我國汽車總銷量達到267.88萬輛,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一;據商務部家電下鄉信息系統統計,3月份全國家電下鄉產品實現銷售數量148.5萬臺、銷售額22.4億元,分別比2月份增長70%、72%。
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擴大內需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途徑。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擴大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在現實生活中,需求分為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內部需求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個部分。就其性質而言,投資是一種中間需求,消費則是最終需求,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必須以相應的消費需求的存在或擴張為前提。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是決定經濟能否正常循環或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如果最終消費需求下降,作為中間需求的投資乃至生產就會下降。而反過來看,如果最終消費需求得以保持和穩定擴張,就能為投資提供前提,保證生產部門產品的銷路,從而提高生產部門的收入,而生產部門收入的增長則會帶動消費者收入增加,推動最終消費需求的進一步擴張,進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因此,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就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努力擴大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通過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帶動中間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國內生產能力,形成發展新優勢。要通過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比重,增加對城鎮低收入群眾和農民的補貼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最終消費不斷擴大。與此同時,要多方著手,著力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比如,完善汽車消費政策,加快發展二手車市場和汽車租賃市場,引導和促進汽車合理消費,進一步挖掘汽車消費潛力;又如,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便民消費,加快發展旅游休閑消費,擴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積極發展網絡動漫等新型消費。
二是努力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要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抓緊研究出臺鼓勵消費的財稅、金融等政策,制定鼓勵消費升級的稅收政策,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要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增強投資者信心,強化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的“財富效應”。要加快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商品質量監督,切實抓好食品藥品質量安全,采取有力措施凈化市場環境,讓群眾放心消費、方便消費。要加強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做好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等的參保工作,切實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管,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從而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為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創造條件,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加消費意愿,讓老百姓敢于消費。
三是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必須與調結構、上水平結合起來,與優化投資結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是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各方面的發展目標,必須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而我們謀求的發展,必須是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長的時候,越要重視提高發展質量,重視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要使投資用在應對危機最關鍵的地方,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農田水利、鐵路、高速公路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要通過發布信息、加強引導,支持社會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鼓勵企業增加研發和技改投資。要認真實施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著力解決這些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要支持優勢企業并購落后企業和困難企業,鼓勵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要積極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適應市場變化,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推進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經營水平。要促進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軟件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要選擇一些帶動力強、影響面大、見效快的項目抓緊開展工作,爭取盡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支撐產業振興和經濟長遠發展。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動員更多科技人員投身經濟建設第一線,推廣技術、研發產品、創辦科技型企業,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與此同時,要毫不松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毫不松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在這一背景下,進一步做好節能工作,推進節能技術改造、推廣高效節能產品,既是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內容,也是調結構、上水平的重要抓手。要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筑領域節能,繼續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國家標準,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力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健全節能環保各項政策,按照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監測體系,狠抓落實。
上一篇:打造港口特色的“國際會展之都”
下一篇:京口以思想解放推動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