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彬郎:國際物流白領被裁后如何進退?
2009-4-27 19: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事實上,每一次社會經濟和行業變化的浪潮,都是一場自然演變,而且都滌蕩著人們的思想。不管是被裁的國際物流白領,還是在崗白領,都需要積極面對。
當下沿海城市的大多數寫字樓都有國際物流服務公司。在深圳、東莞,依非官方統計,有正規注冊的和其他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性質的國際物流公司超過10000家。可以說,國際物流行業的白領群體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如香港,平均每6個人里有1個從事港航運輸工作)。筆者對國際物流白領這個群體頗有感觸。首先該行業伴隨市場經濟改革成長,這些白領是100%的市場經濟參與者;同時該行業視野貫通國際運輸、國際貿易、國際商務三大領域;再者他們的工作內容橫跨港口、航運、海關、商檢、外經、口岸、陸運、倉儲等超過13個部門。國際物流白領,可謂高級別商務人才。
自2008年12月馬士基廣州被曝裁員700人后,國際物流行業大裁員開始。最壞的可能,或者有過半的從業者將暫時從崗位退出。這些急流中的白領們將如何進退?筆者有幾點思考。
職業態度的修正。國際貨運代理職員的市場心態一直是不錯的,畢竟天天面對進出口貿易。只提下在馬士基、中遠、中海等船公司工作的高級職員,或多或少保留過“小鐵飯碗”的感覺。這些白領當前到底有沒有吃透市場精神?他們或者在最后都明白,每個經濟單元和每個人都得通過主動的服務輸出,才能保證自身的飯碗!依此來說,當前市場行業動蕩確切給他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技術為王的思想。技術為王就是職業競爭的思想,除了重視本崗位的技能,還有強調英文溝通的要求,目前又出現網絡電子商務辦公的要求。國際物流白領們做到與時俱進,還真不容易,尤其是一些老白領和學歷較低的職員,一直都依賴傳統的理念技能。這次行業人事的聚變,客觀上將行業職業技能的競爭帶到更高的標準。關于那些新入職的或在原崗位原地踏步者,都需積極面對個人職業技能的提升,否則也難適應崗位。
職業空間的轉移思想。國際物流從業者,依靠原有技術,可以分流到生產企業或貿易公司任職船務、倉管、進出口單證管理等崗位。當然,這些空間也存在高度競爭,且薪水還低。但筆者認為,自身的國際物流技能經驗可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在新崗位,如果一個人可以處理兩個人的工作,處理效果也明顯提升,自然得到薪水的提升。再者,這些擁有國際物流工作經驗的職員,利用國際物流行業系統整合的原理,放到各種行業各個部門,都很有價值。他們再就業,應該更從容一些。
職業的挑戰和升華。裁員隊伍中有不少國際物流行業的骨干,有來自被撤掉的分公司,也有來自大公司的按比例統籌裁員,原因是員工工資相對太高,并非技能考評出問題。作為行業骨干,在職場關系、理論可行性、資本啟動等應該都有一定儲備,不妨考慮下創業,或加盟,或合作,或獨立。利用自身的國際物流行業渠道信息,可前進一步涉足國際貿易行業;或看到現有國際物流服務公司船大難掉頭的情況,創造性地將電子商務和國際物流結合,創新定位國際物流服務產品和提升國際物流服務的管理等等,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個命題很有價值,還有待更多的探討。
以上不盡而談。國際物流行業裁員是近期正在發生的事情,原因是外部市場的存量決定行業體系的崗位容量。事實上,每一次社會經濟和行業變化的浪潮,都是一場自然演變,而且都滌蕩著人們的思想。不管是被裁的白領,還是在崗白領,都需要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