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珠三角的發展離不開環珠三角

2009-4-26 22: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當前,《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廣佛同城、珠中江同城分別落實,深莞惠一體化也如箭在弦,但作為珠三角城市群腹地,囊括粵東、粵西以及北部山區的環珠三角經濟帶卻尚未列入《綱要》實施范圍之中。這會不會相對抑制環珠三角經濟區的發展?應如何理解環珠三角在珠三角綱要中的戰略意義?地方政府應如何遏制住GDP擴張的利益驅動,在強力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錯位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專訪了環珠三角概念的提出者,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廣漢先生。 
  打破傳統行政區劃的慣性思維構建多層次經濟發展格局
  南方都市報:據我們了解,環珠三角概念最早是由您提出的,能否談一下您提出環珠三角的原因?
  陳廣漢:長期以來,我省一直將經濟區域劃分為四塊: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從統計和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劃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并沒有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行政區劃的慣性思維。環珠三角是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概念提出的,它體現的是經濟區之間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內在聯系。這一區域發展理念的確立,有利于我們思考區域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區域產業分工與布局、區域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協調;以便突破按照行政區域組織經濟活動的傳統方式,遵循市場的原則,以區位、資源和要素的稟賦條件為基礎,構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和產業分工機制和體系。
  南方都市報:當前,珠三角一體化進程如火如荼,您如何理解珠三角與環珠三角、泛珠三角的關系?
  陳廣漢:區域經濟學對“中心—腹地”的發展規律,有“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兩種解釋,回波效應是指經濟發展中的幸運地區的經濟發展導致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陷落,令差距越來越大,而擴散效應則相反,先發展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產生擴散,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從珠三角與環珠三角經濟比重看,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大約為47%左右。現在,珠三角生產了占全省比重85%左右的GDP,95%左右的出口,吸收了90%以上的外來投資。顯示珠三角和我省環珠三角區域的差距正在拉大,從區域經濟的作用機理上看,這表明珠三角對我省環珠三角區域的回波效應大于擴散效應。與此類似,有關研究的結果表明,當境外和國外的企業將他們未來產品的市場定位在中國市場時,往往會選擇投資長江三角洲;當他們將產品定位中國以外的市場時,往往會選擇投資珠江三角洲,這是因為珠江三角洲與內地省份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腹地成為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綱要》指出,珠三角作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其綜合實力不僅要繼續位居全國經濟區前列,而且其輻射帶動能力要進一步增強,形成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環珠三角是這個多層次產業圈的重要環節,也是珠三角輻射和帶動內地和全國發展的戰略接點。環珠三角是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包括湖南郴州,江西贛州,這樣一來就形成珠三角、環珠三角、泛珠三角,形成一個產業的多層次,多圈次的經濟發展格局,就能夠擴大珠三角的輻射能力,梯度分布。
  以供求關系建構產業互動機制實現環珠產業跨越式發展
  南方都市報:剛才您提到梯度問題,一直以來,產業梯度轉移被認為是區域經濟的金科玉律,“雙轉移”也被認為是東西兩翼、粵北山區承接珠三角落后產業的過程,從珠三角與環珠三角的發展關系看,這一規律在起作用嗎?
  陳廣漢:不能完全否認產業的梯度轉移規律,但是它只是講了事物一個方面,只是從供給的角度看問題,因此不太全面。對于區域發展問題我曾經講過,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現在這個梯度轉移,主要是從供給的角度,就是說,產業轉移,資本輸出,其他生產要素的擴散,分析珠三角對環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但是從需求的方面看,珠三角作為制造業基地,不僅是產業和資本輸出的地方,同時還是對大量中間產品的需求基地,它需要化工產品、鋼材等大量的原料和原材料,這些中間產品我們以前主要是從國外進口和從外地輸入。我們完全可以在環珠三角地區,特別東西兩翼的沿海地區發展這些次級進口替代的工業和產業,實現環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方面的跨越式發展。實際上環珠三角地區可以從這些角度布局這些產業,例如珠三角消費品工業對石化、鋼鐵等中間產品的需求導致了廣東沿海石化產業帶的崛起和湛江鋼鐵基地的發展。這些產業不是從珠三角轉移出去的,而且可能還比珠三角的產業高一個檔次。為什么近來我們可以在東西兩翼的沿海地區建立這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呢,就是因為珠三角的制造業提供了對這些中間產品的大量需求。從這個角度,珠三角是制造業基地,周邊地區完全可以發展與它相配套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這就是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產生了互動關系。環珠三角不只是被動地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還可以主動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珠三角制造業形成對接,延伸珠三角制造業的產業鏈,支撐珠三角經濟轉型和升級。
  南方都市報:但問題是當前《綱要》僅僅談到珠三角九市的一體化發展規劃,環珠三角并沒有進入《綱要》的范疇,但從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看,珠三角的產業需要環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空間和資源,環珠、泛珠也需要資金、技術等要素從珠三角遷出,《綱要》的范疇是否限制了這一要求?
  陳廣漢:珠三角的發展不能把環珠三角忘掉了,珠三角的一體化,應該與環珠三角的一體化通盤考慮,在一體化問題中,基礎設施這些東西都是最重要的,還有生態和環境保護,珠三角的環境保護離開了環珠三角,離開了粵北地區,很難有效實施。從經濟輻射、交通一體化方面看,也應該把珠三角的交通網絡呈放射性地與環珠三角結合,形成產業配套和要素流動,這樣才能構成互動關系。
  南方都市報:那么,應該如何建立囊括珠三角與環珠三角的規劃體系呢?
  陳廣漢:首先,現在要加快基礎實施、體制、市場、人才、投資環境對接。以珠三角為中心建立起發散性、快捷、便利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珠三角與環珠三角之間三小時的經濟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員的往來。在全面實施珠三角一體化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珠三角與環珠三角區域在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市場、體制、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在這里,發揮比較優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基礎設施的對接,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通過體制和市場對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實施生態環境對接,將降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這樣,就能在珠三角和環珠三角區域,形成更加優良的投資環境。
  其次,應制定促進要素流動和產業升級與轉移政策。在打造環珠三角優質投資環境的同時,政府應采取適度的政策措施為環珠三角區域吸引珠三角和國際產業轉移創造更好的條件。政府可以在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在環珠三角區域形成更好的營商環境。
  第三,培育區域間要素流動、產業轉移、體制對接和經濟聯動的平臺。在環珠三角區域內,可以以區域性中心城鎮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線和沿海港口為網絡,以產業園區為主體,構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動、產業轉移、體制對接和經濟聯動的平臺,實現產業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環珠三角新的經濟增長極,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環珠三角地區還可以利用擁有綿延的海岸線和優良港口,承接國際和國內中化工業的轉移和擴張,形成與珠三角制造業相配套的產業體現,實現跨越式發展。
  完善政府激勵機制界定行政、市場邊界
  南方都市報:無論是珠三角一體化,還是構建珠三角與環珠三角的經濟合作,行政協調機制是關鍵,如何平衡政府統籌與市場競爭的關系,如何建立政府行為邊界的約束機制。
  陳廣漢:區域一體化本質的問題,是市場的一體化,發揮市場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使每一個地區能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形成區域的產業分工和共同發展。要發揮市場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要使產品和生產要素能夠在區域中自由流動,首先是體制問題。要消除阻礙要素和產品流動的阻礙,解放市場。其次是基礎設施問題,加快要素和產品流動的速度和成本。雖然一體化問題最早發源于19世紀的德國,但是現在一體化大部分是講國與國之間的一體化。國際上一體化進程的樣本是歐共體。中國是一個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行政分割很明顯,有諸侯經濟的問題。實現區域一體化的障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體制、基礎設施和產業同構。你比方說,你這個要素要流動,商品要流動,要按照市場的規則配置資源,那就肯定要解決制約流動的障礙,那你不能流動,首先是制度問題,國與國之間有制度歧視,地區與地區之間有制度障礙,比如說,企業包括省和省之間,商品不能往來,例如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只能買北京的車,上海的出租只能買上海的,生產要素的障礙,比如說戶籍等原因,你即使到我這里工作,但得不到同等待遇,教育或者說學習甚至收入,都有差別,因為有戶籍存在,企業也有這個問題,在什么地方設立的企業,會有不同待遇,這些都是歧視的現象,這些問題,都可能阻礙市場配置資源,導致資源非市場培植,所以應該解決制度問題,這個問題上,政府是主要方面,因為制度大多是政府制定執行的。
  要素要流動,按市場規則配置資源,解決制約流動的障礙,省與省之間的商品不能流動,生產要素流動,戶籍、教育、收入、差別,企業注冊地等,都在不同程度存在以行政區劃為制度基礎的歧視現象———阻礙市場配置資源,導致資源缺乏效率的配置,政府是很重要的方面。總的來說,體制問題,應該由政府解決,基礎設施由政府規劃,市場解決,產業協調應該是市場主導。這里,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剛好相反,體制這邊政府是最大的,基礎設施政府的作用減少,產業協調則主要按照市場的原則進行。
  南方都市報:就您剛才提到的體制、基礎設施和產業協調問題,當前,我們對珠三角一體化著墨最多的是基礎設施的一體化,但對造成行政割據的原因,以及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似乎并未關注。
  陳廣漢:我認為,要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首先需要解決政府的經濟激勵機制和政治激勵機制,從長遠、根本上來講,我們這種GDP評價體系和稅制,有它好的方面,也有有問題的一方面,它是“一把雙刃劍”。目前地方政府的稅收,是政府最核心的利益啊,我們這個分稅制改革調動了地方積極性,讓地方有了收入,省里和中央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但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地方政府把GDP搞上去,除了政治的激勵之外,還存在經濟激勵,把政府財政收入解決了。
  此前,汕尾的陸河縣,讓我為他們作珠三角規劃綱要和科學發展觀的報告,他們在電話里介紹說,他們是一個貧困縣,人均GDP很低,唯一出名的他們是謝非書記的故鄉。那天晚上很晚的時候我才到,聽司機介紹只有兩條公路可以進陸河。當晚行駛的這條路,路況很差,晚上開車很嚇人。但第二天考察了該縣的幾個鎮,這里水泥公路通暢、干凈,山清水秀,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讓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雖然鎮和縣兩級財政不行,但是藏富于民啊!他們那個地方只有三十萬人,有近十萬人出來打工,賺錢回家鄉,我說你不應該算GDP(國內生產總值),應該算GNP(國民生產總值),但是他們的政府領導很窮,一個月工資不過千把塊前,據說只有一個政協主席需要交所得稅。但是他們的縣委書記和縣長,都是外面派過去的,縣委書記從東莞派過去,在東莞拿工資,縣長是市里派過去的,在市里拿工資,組織部長也是市里派過去的,當地的財政收入與他們的利益沒有直接的關系,我在想這是否是一種機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直接利益驅動。這個縣生態環境很好,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只要把交通解決好,這里的資源優勢就會轉化為經濟優勢。從其地理位置看,陸河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整個汕尾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謀求發展,鎮一級政府有強烈的招商引資大辦工業的沖動,但是縣領導積極貫徹市領導要求該縣走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維護了青山綠水,同時通過到珠三角打工和創業,藏富于民,社會和諧,民風樸實,難道這不就是走的科學發展之路嗎?這說明要實現區域一體化要政府轉變職能,要建立起與一體化相適應的利益機制和制度。
  個人資料
  陳廣漢,1954年生,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