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北縣域經濟逆勢而上顯生機
2009-4-26 2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以來, 欽北區緊緊圍繞全面實施科學發展三年計劃,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主要任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第一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579億元,同比增長16.6%;財政收入5736萬元,同比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7億元,同比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同比增長4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億元,同比增長2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8元,同比增長18.1%;農民人均純收入1496元,同比增長10.3%。
抓工業
欽北區始終堅持工業強區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在加快園區建設方面,目前已完成皇馬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區域環評,一、二區道路、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一區至馬皇鐵路編組站主干道正在加快推進中,促進工業園與馬皇鐵路編組站、馬皇物流園的聯動發展。創新園區征地、拆遷工作方法,推進土地平整,側重推進一區、四區征地拆遷工作。加強對大寺工業園和那蒙工業集中區的規劃建設,盡快開征大寺工業園土地,拓寬工業發展平臺。
在重點項目建設方面,欽北區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之本、富民之基、財稅之源,圍繞擴大總量、提升質量,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目前,總投資近7個億的建華管樁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預計7月底前完成辦公樓、廠區建設,8月份開工投產;投資近2億的華馭制糖技改項目正在做好前期工作,確保5月份開始進入技改實施;投資1.5億的慶榮耐火項目、投資6000萬的騰飛鋅業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建新城
近年來,欽北區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新城區建設。目前,2.36平方公里欽北新城區詳細控制性規劃已上報市建規委,并完成6平方公里欽北附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地形測繪工作,完成1.73平方公里大垌新城規劃方案。著力推進城鎮發展。一方面,合理調整鎮級區劃,重點調大調強中心鎮,逐步形成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另一方面,科學確定城鎮經濟功能定位,走“特色建鎮、產業興鎮”的路子。大寺鎮已做好規劃報審的相關前期工作,爭取4月完成區的初審后報送自治區評審。平吉鎮已完成城鎮總體規劃的修編,正在進入審批程序,并在4月底前組織評審。截至3月底,青塘、那蒙、板城、大直等4個鎮完成地形測量。長灘鎮也著手組織測繪工作。
大招商
欽北區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一號工程”,全區第一季度共完成簽約項目15項,合同投資額簽約總金額7.8億元,同比增長14%,到位資金額2.7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了開門紅。
在項目建設,該區還認真做好自治區發改委和欽州市發改委轉發下達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項目共41個(其中社會發展事業項目30個,農林水11個)和新增1350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4個(欽北區人民醫院,小董、大寺、平吉中心醫院)的建設項目。目前該區41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占計劃100%;截止到3月28日,累計完成投資2714.28萬元,完成計劃的86.78%;農村戶用沼氣項目、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建設項目、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建設項目已基本竣工,小董鎮多隆村、大直鎮那天村、長灘鎮新浦村等11個村級衛生室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到4月底,有33個項目竣工,累計完成投資2971萬元,占計劃的95%。4個新增1350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該區還通過定期登記了解在手項目、在談項目、在建項目、已建項目情況,建立重點項目四套班子領導掛帥跟蹤制、定期匯報制、分工負責制,做到每月一匯總,每季一分析,不定期檢查,確保項目信息早掌握,項目簽約早實現,項目建設早動手,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49個項目入駐皇馬工業園區,已建成投產29家,完成工業總產值逾5億元。在園區的帶動下,該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了78家。
穩三農
一要加大糧食生產工作力度,深入動員群眾搶插搶種,加強抗旱保春耕工作力度,努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二要繼續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時完成自治區交給的改革試點工作任務。從現在起要著手謀劃好下半年全面開展配套改革工作試點工作〔該區已經被確定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改革試點縣區(廣西唯一一個)〕。要抓好沼氣池建設和造林項目,千方百計按時完成工作任務。三要充分利用國家拉動內需,加大“三農”投入的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大力加強農村道路、水利、沼氣、村級市場、村級衛生室、村級學校、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四要努力擴大甘蔗、水果、蔬菜、松香、蠶桑、果園雞、水產養殖等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綠色農業、超市農業等高效規模農業,培育壯大制糖、繅絲、松香加工、羽絨加工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五要切實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服務,拓寬就業渠道。繼續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不斷加大扶貧工作力度。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家電下鄉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民生。(劉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