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下的進出口視角,對外貿易產品格局發生顯著變化
2009-4-23 23: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透過對2008年11月以來的外貿進出口情況的觀察,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毋庸置疑,連續5個月冰冷的數據,昭示著我國對外貿易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今年3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出現跌幅企穩的跡象,當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0.9%、17.1%和25.1%,但以平均工作日計算的環比分別增長23.8%、32.8%和14%,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自去年10月份以來首次出現環比增長,進口總值連續兩個月環比增長。
盡管今年3月份我國外貿形勢有好轉跡象,但仍然不足以扭轉1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的頹勢,1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287.4億美元,同比去年1季度下降24.9%,環比去年4季度下降27.8%。其中出口2455.4億美元,同比下降19.7%,環比下降30.7%;進口1832億美元,同比下降30.9%,環比下降23.5%。累計貿易順差623.4億美元,同比增加5..3%,環比減少45.6%。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我國對外貿易連續多年快速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面對持續衰退的國際市場需求,對外貿易的產品格局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
出口篇
堅持,還是撤退?
今年1季度,出口能夠保持增長的行業屈指可數,絕大部分產品出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面對日趨艱難的國際市場環境,日益增加的國際貿易風險,大部分出口企業都在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堅持,還是撤退?
機電產品 受損的龍頭
由于各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每況愈下,機電產品消費彈性相對較高,因此所受影響首當其沖。1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437億美元,下降20.8%,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8.5%。從月度出口絕對值來看,我國機電產品走勢左右了全國總體出口態勢,自去年10月份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率先走向衰退(圖1)。雖然1季度我國機電產品總體出口跌幅大于同期總體出口僅1.1個百分點,但部分產品的急速下跌慘不忍睹。1季度,液晶顯示板出口30.6億美元,下降47.6%;空調出口15.1億美元,下降34.7%;汽車出口10.1億美元,下降49.6%;照相機出口9.7億美元,下降34%;摩托車出口6.4億美元,下降34.1%;上述產品的出口跌幅均大于同期總體出口降幅14個百分點以上,構成了機電產品出口中最為脆弱的環節。
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抗跌的砥柱
我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2008年我國出口紡織服裝產品1851億美元,同比增長8.2%,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13%,而順差高達166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總體順差規模的56.4%。今年1季度,紡織服裝出口340.5億美元,同比下降9%,比總體出口降幅低10.7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13.9%,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穩定性表現出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圖2)。盡管目前紡織服裝行業步履維艱,甚至已經有不少企業停產倒閉,但是紡織服裝仍然是我國出口的中流砥柱。
除紡織服裝外,其它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也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1季度,我國鞋類產品出口63.8億美元,同比增長0.8%;家具出口58.6億美元,下降8.5%;塑料制品出口30.3億美元,下降7.2%;箱包出口26.3億美元,下降1%。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穩穩占據了一定的國際市場份額,加上衣食住行類的產品具有較強的需求剛性,所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受的沖擊相對較輕。
船舶制造消殘的繁榮
一季度,我國船舶出口57.2億美元,同比增長48.3%。盡管這一超常的增長速度在經濟蕭條的背景下顯得十分奪目,但是隨著2009年造船市場的訂單急劇下降,造船能力的供過于求逐漸浮出水面,競爭態勢加劇導致價格下行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行業繁榮難以持續。更為嚴峻的是,由于船運市場新增運力加速,持續6年的船舶“賣方市場”已經終結,今年國內船企的訂單出現延期或撤單情況將大大增加,船市會進一步陷入“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局面,我國船舶出口的增長勢頭恐難保持。而最先感知航運市場冷暖的集裝箱已經面目全非,1季度,我國出口集裝箱13.7萬個,價值6.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大幅下降了80.4%和64%。
農產品 數量的勝利
由于一方面近期我國糧食出口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跌,所以1季度我國農產品出口值出現了明顯的下滑。1季度,我國農產品出口83.5億美元,同比下降9.8%。事實上,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數量仍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1季度,我國出口水海產品38.8萬噸,增長6.6%;鮮、干水果及堅果出口100萬噸,增長23.9%;蔬菜出口146.1萬噸,增長0.4%;果蔬汁出口24.7萬噸,增長2.3%。
醫藥 渺小的優勢
當前我國醫藥企業出口以原料藥、醫用耗材和敷料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金融危機并沒有對醫藥出口行業構成沖擊,反而凸現了我國醫藥產品的價格優勢。1季度我國醫藥品出口19億美元,同比增長5.5%,僅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0.8%,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9.3億美元,增長3.7%,僅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0.4%。然而,醫藥產品在我國出口中的比例微不足道,難以扭轉乾坤。
進口篇
機遇,還是挑戰?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跳水并低位徘徊,有效地改善了我國的貿易條件,給我國擴大能源、資源、原材料產品等進口帶來良好機遇。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部分國家貨幣大幅縮水,大量低價產品涌入國內市場,加劇了部分行業的競爭態勢,對國內的產業無疑又形成了嚴峻的挑戰。
鐵礦砂等資源類產品
抄底的誘惑
受近期國內鐵礦砂等資源類產品庫存逐步消化的影響,加之國際市場價格仍處于低位,國內貿易商紛紛出手抄底資源性產品,導致1季度我國部分礦砂類資源產品進口迅速增長。1季度,我國鐵礦砂進口1.3億噸,同比增長19%;價值105.8億美元,下降26.9%;進口均價為80.5美元/噸,同比下跌38.6%。銅礦砂進口141.1萬噸,增長3.2%;價值13.3億美元,下降55.1%;進口均價為944.1美元/噸,下跌56.5%。同樣,廢金屬作為再生資源,對金屬礦砂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國際廢金屬價格跳水導致進口廢金屬的價格優勢日益明顯,廢金屬進口量大幅增長,1季度,我國進口廢金屬425.6萬噸,增長58.2%;價值18.4億美元,下降35%,進口均價431.7美元/噸,下跌58.9%。
原油、煤炭等能源類產品
儲備的良機
在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急劇下跌的背景下,我國原油進口價格也大幅下降,1季度,我國原油進口4089萬噸,同比下降10.2%,進口均價為306.8美元/噸,下跌53.9%;同期成品油進口896.3萬噸,下降3.5%,均價348.6美元/噸,下跌47.6%。同樣,國際煤價的大幅下跌,顯然有利于我國擴大短缺煤種的進口。新日鐵公司和澳日合資BMA公司率先就始于4月1日的2009/10年度煉焦煤價格達成每噸128~129美元的價格,比目前價格下降60%。另外,瑞士礦業公司Xstrata和日本能源公司Chubu也就新一年動力煤價格達成每噸70美元的價格,比目前價格下降44%。此外,澳大利亞已經簽訂的2009年煉焦煤價格為129美元/噸,動力煤價格約70美元/噸,都明顯低于我國煤現貨價格。1季度,我國煤進口明顯增長,累計進口煤1359萬噸,同比增長21.1%,進口均價86.3美元/噸,增長36.5%;此外,1季度,我國進口液化石油氣196萬噸,增長63.5%,均價336.9美元/噸,下降39.7%。金融危機下國際能源產品價格的急劇回落,既能有效地降低我國企業的進口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的競爭力水平,也為我國加強戰略能源儲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農產品 危險的廉價
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走低對擴大進口,豐富國內供給,穩定國內農產品價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農產品進口激增,并由此對國內農產品價格形成較大沖擊,容易打亂國內的農業生產布局。1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口101.9億美元,下降21.6%。其中進口大豆1015萬噸,增長30.4%,進口均價為397.2美元/噸,下跌29.1%;進口食糖31.4萬噸,增長1.3倍,均價285.8美元/噸,下降11.6%。低價大豆和食糖進口的快速增長加劇了國內相關種植業價格下跌壓力,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沖擊。此外,受大豆進口替代作用和國內需求回落影響,1季度,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口145.9萬噸,下降22%,均價623.1美元/噸,下跌40.7%。
除此之外,1季度,我國棉花進口27萬噸,下降48.9%,進口均價為1319美元/噸,下降17.2%。由于進口棉花的價格明顯低于國內棉花價格,國內棉花種植的收益水平急劇下降,受此影響,今年棉農種植的積極性明顯下降。據農業部調查顯示,今年全國棉花意向種植面積銳減,預計降至7660萬畝,較去年減少970萬畝,降幅達11.6%。
集成電路等中間產品 無奈的瘦身
目前,金融危機仍在全球各個領域蔓延。在消費電子領域,由于全球消費者大幅削減個人可支配開銷,非必需性的電子產品的購買量大幅減少。在計算機領域,由于公司縮小規模和控制成本,個人電腦市場也正減緩發展速度。全球IT產業大面積裁員,美國第二大電子產品零售商CircuitCity甚至直接申請破產保護。在通信領域,全球各大手機廠商的發展速度也在明顯減緩。經濟下行導致終端市場全面蕭條。由于外部需求減弱,我國承接的加工貿易訂單急劇減少,導致集成電路、液晶顯示板等中間產品進口被迫瘦身。1季度,我國進口集成電路249.4億個,下降19.5%,價值215.4億美元,下降27.9%;進口液晶顯示板2.9億個,下降31%,價值54.6億美元,下降53.3%;進口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434.1億個,下降29.7%,價值18.8億美元,下降34.5%。
中間化學品 低價的沖擊
由于上游原油價格大幅跳水,帶動國際中間化學品市場價格相繼大跌。1季度,我國進口甲苯22.2萬噸,增長1.8倍,價值1.1億美元,增長50.8%,進口均價513.3美元/噸,下跌45.5%;乙二醇進口150.8萬噸,增長23%,價值7.5億美元,下降52.8%,進口均價495.8美元/噸,下跌61.6%;對苯二甲酸進口159.9萬噸,增長2.7%,價值10.5億美元,下降22.2%,進口均價655.1美元/噸,下降24.2%;二甲苯進口107.2萬噸,下降4.1%,價值7.9億美元,下降36.8%,進口均價741.6美元/噸,下降34.1%。上述中間化學品的大量進口,對國內相關產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際市場化工原料價格的下跌,紙漿、初級形狀的塑料等產品進口迅速增長。1季度,我國紙漿進口310萬噸,增長27.3%,價值14.7億美元,下降15.4%;進口廢紙593.4萬噸,增長0.3%,價值6.6億美元,下降49.7%;初級形狀的塑料進口512.2萬噸,增長21.3%,價值62億美元,下降22%。
鋼鐵和有色金屬
過剩的代價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尤其是今年1季度以來,鋼材和有色金屬的進出口形勢突然逆轉,非常值得關注。近年來,在國際市場旺盛需求的刺激下,我國鋼鐵、有色金屬行業產能迅速擴張,但是當金融危機席卷而來,國際市場需求急劇萎縮的時候,相關行業立即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加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尚未完全松綁,鋼材、有色金屬行業出口跌幅“慘不忍睹”。1季度,我國鋼材出口513.7萬噸,同比下降54.9%;未鍛造的鋁及鋁材出口26.8萬噸,下降55.7%;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出口9萬噸,下降40.1%;鎂及其制品出口3.9萬噸,下降67.2%;未鍛造的錳出口2.4萬噸,下降56.8%;未鍛造的鋅及鋅合金出口3853噸,下降82.3%。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我國鋼材進口量逐月攀升,銅材、鋁材等有色金屬進口量迅速增長。1季度,我國進口鋼材323.2萬噸,下降22.6%,價值42.3億美元,下降21.6%。盡管鋼材出口呈同比下降態勢,但從月度進口量來看,進口量由1月份的87萬噸逐月攀升至3月份的127.5萬噸(圖3)。同期我國進口未鍛造的銅及銅材93.7萬噸,增長32.9%,月進口量由1月份的23.3萬噸逐月攀升至3月份的37.5萬噸;進口未鍛造的鋁及鋁材26.4萬噸,增長12.3%,月進口量由1月份的5.6萬噸攀升至3月份的14.7萬噸;進口未鍛造的鋅及鋅合金23.4萬噸,增長3.2倍,月進口量由1月份的1.9萬噸攀升至3月份的13.1萬噸。
進口迅速攀升和出口急劇萎縮導致我國鋼材和部分有色金屬行業凈出口局面幾乎逆轉,凈進口局面進一步加劇。1季度,我國鋼材凈出口量由去年同期的721.3萬噸迅速下降至190.5萬噸,我國未鍛造的鋁及鋁材凈出口量由去年同期的37萬噸急劇萎縮至0.4萬噸;同期,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凈進口量由去年同期的55.5萬噸增加至84.7萬噸。同時,我國鋼材和部分有色金屬月度凈出口量呈現大幅走低態勢,3月份,我國鋼材凈出口規模迅速縮小至39.2萬噸;鋁材由凈出口狀態逆轉為凈進口狀態,當月凈進口鋁材4.7萬噸;銅材和鋅合金的凈進口量呈現大幅放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