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 加快實現"三化"
2009-4-22 2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改革開放30年來,通化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把中央和省委精神與本地實際緊密相結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改革創新,埋頭苦干,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1978-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3倍、財政收入增長4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5倍。2008年與2005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總量和效益、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倍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通化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攻堅克難、實現突破。當前,重點是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搶抓國家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的機遇,加快推進并實現產業規模化、交通快速化、人居生態化,為全面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提供有力支撐。
一、突出抓好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實現產業規模化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抓經濟發展,很重要的是構筑產業支撐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通化已形成涵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各門類的產業體系,冶金、醫藥、食品已經成為支柱產業,能源、新型建材、機械制造、旅游等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進一步做大做強支柱和優勢產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重要的是牢牢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牛鼻子",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規模化。
傾力打造產業集群。重點打造4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拉動GDP到2012年達到1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元。一是打造冶金產業集群。全力支持通鋼建設千萬噸級特大型鋼廠,大力發展"圍鋼"配套企業,延伸加粗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吉林省冶金產業基地,到2012年,冶金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二是打造醫藥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中國醫藥城"的品牌效應,按照醫藥工業、商貿、科研、教育和中藥材基地"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加快建設現代中藥及生物藥產業基地,到2012年,醫藥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三是打造食品產業集群。加速振興通化葡萄酒,大力推進人參制品、綠優米、果仁、林蛙油、山野菜等產業化,發展壯大農特產品加工業,加快建設長白山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到2012年,食品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四是打造能源產業集群。重點推進油頁巖、煤炭及水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快資源產業化步伐,到2012年,能源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構筑產業發展基礎。一是抓大企業發展。持續實施大企業培育計劃,全力推進資本向重點企業集中,支持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改造提升、擴充產能,加速打造經濟總量大、經營機制活、外向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到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現在的500戶發展到1000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發展到100戶。二是抓大品牌培育。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打造具有通化特色、能在全國叫響的區域創新品牌,走用品牌提升產業的路子,到2012年,中國馳名商標由現在的8件擴大到10件以上、中國名牌和吉林名牌由現在的55個擴大到100個以上。三是抓大項目建設。圍繞產業鏈上下延伸、產業集群配套協作,大力開發建設貢獻率高、帶動力強、集聚功能突出的工業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以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夯實擴張總量的基礎。2005年以來,全市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280個。未來4年,要再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500個。
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一是加強創新型企業建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真正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體和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共同致力于項目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扶持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和馳(著)名商標。二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重點辦好國家生物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以及一批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再有一批新的創新平臺和基地進入國家級行列,明顯改善我市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基礎條件。三是加強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鼓勵和支持以企業為主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持續研發能力,并能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國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以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為抓手,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創新意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企業家;培養一批高技能生產一線創新人才。
注重強化政府推動。一是注重提升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建設,使其成為資源深度利用的平臺、產業相互融合的紐帶、產業鏈經濟發展的基地,促進項目、企業、產業集聚。二是注重破解資金和土地兩大"瓶頸"。加大招商引資、上市融資、股權融資力度,積極爭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和國家、省政策資金支持,探索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多渠道破解金融"瓶頸"。深入挖掘土地利用潛力,提高集約用地強度,超前搞好土地儲備,優先用于支柱和優勢產業的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三是注重強化領導責任。把全市支柱和優勢產業細分為10大產業,并相應成立了10個重點產業推進組,由市級領導牽頭,實行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責任機制,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全力抓好發展。
二、突出抓好開放通道建設,加快實現交通快速化
通化作為內陸地區的一個山區邊境市,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是實現大開放、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解決運輸成本偏高、影響投資意向必須跨越的坎。著眼于改善通化與外部的時空格局、提高通達深度和等級,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建設,打通通化連接周邊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構建起有利于大工業、大物流、大旅游發展所需要的現代運輸體系,實現交通快速化。
提速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在公路建設方面,重點按照"進關、出海、通省、連縣"的發展戰略,在已建成通化至沈陽高速公路的基礎上,加快建設通化至丹東、通化至長春、通化至集安、梅河口至沈陽高速公路,加大縣鄉村公路升級改造力度。到2012年,實現市縣高等級公路連接,干線公路達到二級以上標準,縣鄉村公路網絡化,形成"1小時域內"(通達縣、市)、"2小時周邊"(通達沈陽、長春)、"3小時出海"(通達丹東港)的進關出海通道和覆蓋全市的公路運輸網絡。在鐵路建設方面,重點加快推進東北東部鐵路(通化段)和沈吉鐵路復線(通化段)建設、通梅鐵路升級改造,提升境內通行能力,實現客運快速化和貨運重載化。在空港建設方面,力爭"十一五"末建成通化民用機場,打通通化與外界的空中聯系。通過建設立體交通體系,使通化成為"進關出海、連接腹地、通達國際"的區域交通樞紐。
加快建設區域物流中心。通化作為吉林省東南部中心城市和東北東部重要物流節點,目前已基本具備建設區域物流中心的交通、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未來,要把建設區域物流中心作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目標加以推進。重點加強與沈陽經濟圈、長春經濟圈內的城市協作,積極引進有實力的物流企業,建設一批以冶金、醫藥、食品、建材為主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近期重點抓好總投資15.6億元的長白山藥谷物流中心建設,有效解決藥農賣藥材難、藥企采購中藥材成本高、產銷供需錯位等問題,帶動相關產業就業人員5萬人以上,帶動通化及長白山區種植中藥材100萬畝以上,實現中藥材年交易額及加工業產值200億元以上,在更高層次上發展醫藥產業鏈經濟。
謀劃建設通化國際陸港。建設陸港是內陸地區發展國際貿易的切入點。搶抓建設東北東部鐵路、通丹高速公路的機遇,充分依托冶金、醫藥、食品等產業優勢,豐富的林木、礦產等資源以及周邊城市眾多的進出口企業,把丹東港延伸到通化,將"內陸地區"變成"沿海地區",使本地及周邊城市企業的進出口貨物減少周轉環節,加快報關、通關速度,降低流通費用,促進通化物流業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升通化在國際交往中的知名度。
三、突出抓好宜居城市建設,加快實現人居生態化
宜居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的城市理念。通化群山環繞,渾江穿城而過,生態環境良好,曾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是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百佳投資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具有建設宜居城市的比較優勢。在城市未來發展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堅持以人為本,既注重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又注重提升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實現人居生態化。
重視搞好宜居城市規劃。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把生態宜居的理念貫徹到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落實到城市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園林綠化、環境保護、人口發展等各個專項規劃里,滲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觀、住宅小區等城市設計的各個方面,科學確定城市各分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以及空間"紅線",充分體現規劃的前瞻性,切實強化規劃的龍頭地位和剛性約束。
彰顯北方"山水城市"特色。山水相連是通化的特色風光,也是宜居環境的主要因素。在通化的城市建設中,應更加重視建設項目與城市環境的融合,強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緊緊圍繞"顯山、露水、增綠、添景",推進渾江兩岸升級改造,實施平湖三期工程,打造親水休閑區和山水園林景觀大道,使之成為通化形象的代表;推進二道河綠色休閑長廊,城市道路和繞城公路綠化帶,城市出入口綠化景觀和城市周山綠化屏障建設,提升綠化檔次和綠化率;推進玉皇山公園、南山森林公園等生態區建設,保護生態植被,形成城市"綠肺",努力構筑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天然綠色氧吧。
完善城市綜合承載功能。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功能。著眼于經濟生態系統與城市配套系統、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協調統一,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江南新城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抓好城市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一批基礎性重大項目建設。二是完善商貿旅游功能。加快歐亞高檔購物中心二期、義烏國際商貿城、北京恒坤家居博覽中心、中東新天地購物公園、東潤五星級酒店等大型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城市新商圈,建設區域商貿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三是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立足加快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發展,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四是實施新一輪環境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城市溝河整治,垃圾、污水集中處理,飲用水源保護,推進生態工業系統建設、生態農業發展、市區產業"退二進三"、節能減排,著力解決好影響環境的突出問題,使通化盡早進入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行列。
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行為準則。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與保護生態相適應的文明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認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使生態文化滲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為、社會風氣、城市精神等各方面,努力把通化建設成為更有品位、更富特色、更具競爭力的生態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