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滿洲里新國際貨場:揚帆遠航正當時

2009-4-20 23: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滿洲里新國際貨場項目作為鐵道部2008年重點建設項目和海滿復線配套工程及自治區“十一五”重點物流項目,于2008年9月26日,在眾多的期待與祝福中開工建設。
    
    該項目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一期工程計劃總投資33億元,于2008年4月份開工建設。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建設的投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鐵道部及下屬企業投資建設的鐵路國際貨場項目。分為“兩場三區”。“兩場”指寬軌場、準軌場。“三區”指集裝箱、特貨、快運物流區。今年將完成主體工程,預計明年5月31日整體竣工并投入試運營。第二部分是由政府投資的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基礎設施建設。去年4月已開工,基礎設施主體工程將在今年10月底前完工。第三部分是企業投資建設的各專業貨場。第一個企業投資是由俄羅斯伊利托公司與哈鐵局共同投資建設的汽車專業貨場項目,將建設汽車拆裝生產線,開展出口國產汽車及零配件業務。第二個企業投資是由哈鐵輔業集團投資建設的化工危險品專業貨場項目及散裝物料貨場項目,將建設化工危險品換裝、倉儲設施和專用線。煤炭、鐵粉、固體化工品及其他散堆貨物貨場。預計在明年5月底竣工。
    
    目前,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各項建設工程正在順利推進。記者在滿洲里市產業園區管委會了解到:作為新國際貨場建設的核心項目———鐵路國際貨場的建設已于3月17日復工建設,且正在進行準軌場施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于4月1日復工建設,且正在進行南環路施工工程;其它項目包括汽車專業貨場、化工危險品專業貨場等項目的建設工程已進入施工準備階段,即將開工建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下,物流園區建設熱潮風起云涌,中國的物流園區遍地開花,其決定性因素是越來越多的決策者們清晰地認識到物流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物流業持續10年保持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長,使企業成本迅速降低,利潤大幅提高。隨著物流作用的整合與發展,現代物流真正構成了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成為決定企業在今后的商業競爭中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現代物流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逐步從生產、流通過程中分離出來,成長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和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成為聯系國民經濟中各個重要經濟主體縱橫的關鍵環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日本與德國。二戰后兩國經濟亟待迅速發展,彼此均處于經濟復興中期,他們以物流產業為切入點,通過建立、完善物流設施,加速物流效率,推動物流過程合理化,以低廉的成本、高效的運送、優質的服務使本國企業的競爭力大大增強。高效有序的貿易物流使以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得以騰飛。而從90年代初開始發展物流業的德國,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后,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平衡發展作出了貢獻,還在物流園區的整合帶動作用下,對整個歐洲的物流現代化與合理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口岸城市物流建設上投入不斷加大,每年拿出千萬元用于口岸設施及附屬設施的現代化改造。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吉林省分別與俄羅斯遠東赤塔州、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開展了國際道路運輸,滿洲里、綏芬河、東寧、黑河、琿春等10多個口岸開通了長期性的國際道路運輸,有客貨運輸線路近70條,占我國與周邊國家開通的客貨運輸線路總數的1/3。
    
    2009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并原則通過有色金屬產業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物流業被列為“第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同時借助俄羅斯東部大開發計劃落實的契機,國務院東北辦牽頭制定的《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與俄羅斯東部大開發合作規劃》中建議,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21世紀我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物流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邊境經濟發展的“先行兵”。這些對建設中的滿洲里新國際貨場而言,不僅是決策性政策支撐,還打了一針強心劑。
    
    那么,在滿洲里建設專業化貨場,搭建一個現代化國際物流平臺,是不是“跟風”、是不是“虛熱”?還是確有必要,有利于經濟發展?就讓我們一一來解開疑問吧。 
    制約口岸發展瓶頸三大因素
    
    一是口岸站場空間狹小
    
    口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國際交往的紐帶和橋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滿洲里這座與東清鐵路同年而建市的城市,可以說有了這條鐵路就開始了對外貿易。滿洲里的優勢在口岸,口岸的發展關系到地方的發展,更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我國一類口岸,自開放以來,毗鄰俄蒙的地緣優勢,奠定了其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為了口岸的繁榮與發展,國家與滿洲里市從未停止過對于口岸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加大對口岸站場的擴能改造,使口岸站場的換裝條件得到提升和改善。近年來,滿洲里經濟總量連年快速攀升,口岸建設與經濟增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海關統計數字表明:2005年,口岸過貨量1752萬噸,外貿總值20萬美元;2006年,口岸過貨運量達2171萬噸,外貿總值完成26.2億美元;2007年,口岸過貨運量2400萬噸,外貿總值87.3億美元;2008年,口岸過貨量完成2411萬噸,外貿總值突破108億美元。經濟發展某些方面已經達到了自治區盟市級水平。經貿領域已拓展到國內許多發達地區及俄腹地。滿洲里口岸作為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在實施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中的作用愈發顯現,地位日漸重要,也日益成為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優勢。隨著濱洲鐵路海滿段正式通車,不僅提升口岸通過力,也使得口岸換裝后方通道得以暢通。加之俄方這幾年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設西伯利亞大鐵路擴能改造步伐,使存在于兩國外部通道的不暢問題得以解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口岸站場的規模就勢在必行。
    
    滿洲里口岸站所處地理位置在城市狹長空間范圍內。受城市規化客觀歷史條件所制,南北擴展空間已無,東西間發展空間也沒有(東到臚濱,西到國門),南面臨山,北面是加工區。因此使擴大滿洲里口岸站規劃面積在這一區間發展潛力喪失。 
    二是口岸功能缺失
    
    著眼于滿洲里口岸站場未來發展考慮,滿洲里口岸站場的整體功能顯得欠缺。雖然幾經改造,使綜合換裝力可以達到3000萬噸,但是相對于長遠發展角度而言,確是當時應對俄原油、木材進口的應急改造,且大部分用地及功能都被木材及原油換裝所占據。站場內只有換裝物,沒有倉儲場、分類場、集散處等。隨著近年來滿洲里口岸進口品類逐年增加(例如:汽車、化工、建材、礦石散料、集裝箱等),使口岸站場現有功能不能符合需要。
 站在高端,審時度勢,相比于上海、廣東這些發達地區,新一屆決策者們清楚地感受到滿洲里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和口岸功能不相適應、現有過貨能力與快速增長的外貿物流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現。致使木材、化工、機電、礦石散料等大宗商品的貿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直接影響了貿易額的增長。沒有一個專業化、現代化的集裝箱作業場地,來實現各類貨物進行集散、中轉、倉儲、配送、分流、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功能。不但不具備集散效應,更沒有形成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
     
    為進一步拓展口岸運輸功能,解決發展上的制肘、推動經濟發展,將口岸經濟、外經外貿推向縱深,從根本上解決滿洲里口岸缺少專業貨場帶來的瓶頸問題,與國際經濟接軌,鞏固最大陸路口岸在全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搭建一個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的行業復合型服務的物流產業平臺,成為破題之舉。而現階段貿易中的種種業態表明,滿洲里日趨成為東北亞物流發展核心的主導區域。培育現代國際物流產業,更是逐步形成國內物流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高效快捷、經濟合理的先進物流服務網絡體系,成為實現口岸經濟新增長極的迫切需要。 
    三是口岸安全隱患較多
    
    對于目前進口的原油及危險液體化工品的換裝,采用的是抽罐、換輪的方式。無論對于人身安全、場區安全,乃至城市安全都造成巨大的隱患。滿洲里口岸換裝因不具備分類處理換裝危險品類的硬件條件,多次被國家鐵道部明令限制從滿洲里口岸換裝危險化工品,且能夠換裝的品類也一削再削。導致鐵路貨運量流失。
    
    因此,再辟“口岸站場”———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它的功能在于承擔滿洲里口岸進出口貨物中集裝箱、特貨、快運、散堆裝、化學工業品、汽車機械六大貨物的運輸,貨場內還將設有海關保稅,另外還承擔一部分公路運量。屆時,將與口岸原有換裝站場形成合力、互為補充、實現優勢聯動、協調發展。建設成后,在二連、綏芬河同類口岸中,達領先水平。同時,借助滿洲里新國際貨場中的國際物流平臺來突破發展的瓶頸,實現經濟新增長極。 
    四載艱辛審批,終使項目落地建設
    
    現在對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了解,是項目落地建設全面鋪開后的景象了,而在談起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審批之路時,滿洲里產業園區委員會黨委書記王喜貴用一句話概括為:四載建設審批路,實在太難了。那滿洲里新國際貨場項目是如何得到最終立項的呢?
    
    早在2004年,市委、市政府就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建設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要求,那時,由于口岸通過能力能夠滿足當時需要,且剛剛對口岸進行了擴能改造,使這一立項要求未被批復。隨著海滿鐵路復線的貫通,為極大提升口岸通過能力奠定基礎,而口岸發展后的瓶頸問題制約著今后再發展。新一屆滿洲里市黨政領導者為了口岸發展大計,經過一次次討論、研究、論證,進一步完善其可行性發展計劃后,再次申報立項建設。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在2006年得到國家鐵道部認可,允許滿洲里新國際貨場作為海滿鐵路復線配套工程。同年,內蒙古自治區將其納入自治區“十一五”重點物流項目。隨后,哈爾濱鐵路局開始對這一立項進行可行性調研,加之辦理各類手續的審批,又近兩年時間。直至2008年7月,國家鐵道部正式批復滿洲里新國際貨場開工建設。同年9月作為滿洲里新國際貨場核心項目的鐵路國際貨場部分建設順利開工。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審批之路的4年,也是滿洲里市黨政領導們用心血、汗水澆灌的4年,是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艱辛走過的4 年。相關負責人跑各級部門辦手續的次數無法計數。
是發展區域經濟,提升服務水平和輻射范圍,實現多方共贏的重要條件
     
    滿洲里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戰略重點,位于東北亞經濟區幾何位置的關鍵處,對內腹鄰東北三省、與環渤海地區相連。外接蒙古國、俄羅斯,與赤塔、紅石是近鄰。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赤塔工業比較發達,有50多家工業企業,主要有毛紡工業、制革工業、食品加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紅石市交通發達,有西伯利亞鐵路在此通過,可以通向俄羅斯各地,且公路四通八達,公路可直通滿洲里市……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建設既能充分發揮滿洲里作為開放城市的前沿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對俄、東歐貿易的重要通道與橋梁的作用,還可以為俄方出口的豐富資源找到廣闊的銷售市場。隨著滿伊鐵路的竣工通車,能夠實現滿洲里企業與內蒙古自治區內的企業彼此引入。加之新國際貨場中由蒙能國際能源公司投資建設、位于滿洲里查干湖景區以西的煤炭中轉站項目竣工后,借助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物流平臺,通過濱洲鐵路將煤炭源源輸向國內,從而帶動鐵路周邊旗域發展的步伐,使企業發展觸角得以延伸。因此,建設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將是發展區域物流業,提升服務水平和輻射范圍,實現多方共贏的重要條件。

    加強國際貿易合作,打通對俄貿易物流大通道
    
    我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俄羅斯之間在資源分布、經濟結構方面具有較大的互補性,兩國之間的貿易增長存在著較大的潛力。
    
    在中俄經貿中,滿洲里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滿洲里口岸是中國對俄羅斯的最大口岸,與滿洲里毗鄰的俄羅斯地區是資源富集區,俄羅斯能源工業較發達,但農牧、輕工業等較落后,與內蒙古及東北地區經濟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近幾年雙邊貿易量,呈持續、快速增長勢頭。
    
    1992年,滿洲里成為四個被國務院批準的改革開放沿邊城市之一。從那時起插上了改革翅膀的這座口岸開始了不斷的飛翔。作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支點,我國環渤海地區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最重要、最便捷的陸海聯運大通道,滿洲里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70%以上陸路運輸任務,90%以上的通關稅費都上繳國庫。開放后的滿洲里,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逐年攀升。據中國海關統計,中俄貿易總額從1992年的19.54億美元一躍為2008年的10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雙方貿易中進口以原油、原木、木材、紙漿和肥料為主,出口以服裝、果蔬、機電等為主。這里是我國原油、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中俄貿易的繁榮帶動了城市相關產業的興旺,而不斷飆升的人氣響亮了滿洲里,使雙邊貿易發展走向縱深。
    
    隨著亞洲與歐洲經濟聯系日益增強,預測在未來市場需求中,集裝箱運量將大幅度增長。鐵道部東鐵集團集裝箱貨運駐入新國際貨場內,將大幅度增加滿洲里口岸的換裝、儲存、貿易能力,使與俄貿易更加順暢和便利。作為核心項目的鐵路國際貨場建設后的投入使用,將使滿洲里鐵路口岸站場布局、資源配置得更合理,口岸功能和換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將口岸換裝能力從3000萬噸驟升至7000萬噸。比現在翻一番,滿足未來10至20年的口岸發展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說,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建設必將促進中俄貿易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打通滿洲里至俄羅斯物流大通道以及促進對俄貿易戰略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層面帶來三大優勢
    
    微觀層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提高區域物流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市場反應能力,強化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即時銷售,明顯實現庫存成本的削減。及時、暢快的信息使企業實現零庫存,投入資金快速周轉,降低了資金長期被占用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加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使各企業及物流功能重新整合,減少了交易費用,提高了效益。這種模式使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加強,有助于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為企業提供的這種物流平臺,使企業可以構建自己獨特的供應、生產和營銷模式,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中,培育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中觀層面:有助于企業形成新的產業形態,調整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統一思想,妥善處理存量與增量的關系,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協作整合,系統化地將各企業組合起來。通過重新整合物流資源,發揮物流的整體優勢和規模效益,向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發展,意味著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產業結構的演進。并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宏觀層面:通過搭建這一口岸國際物流平臺,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集中到滿洲里。促進以滿洲里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形成,并可最大限度地實現招商引資。隨著這一產業的不斷發展,也會使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加大,使商品、技術、信息流動到更遠和更偏僻的地區,有助于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使滿洲里市真正成為參與國際貿易的經營性城市,帶動經濟發展是可預見性的,符合我國西部開發戰略的必要舉措。
        
    為建設大口岸,推進大開放,建好國際物流,實現滿洲里大跨越
    
    滿洲里新國際貨場規劃用地13平方公里,位于滿洲里市西端中俄互市貿易區內,毗鄰國門、滿洲里國際會展中心,距滿洲里鐵路口岸站7公里,距機場3公里,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口岸相距11公里,與機場高速公路聯通,與濱洲鐵路相接。這就使之形成了以新國際貨場為軸,以公路、鐵路、航空為線的放射型、立體化網絡輸運大通道,成為中國貨物進入東北亞地區的重要物流樞紐之一。滿洲里新國際貨場一期工程計劃總投資33億元,已在2008年9月26日開工建設,適宜辦理化工及危險品運輸。能夠進行專業要求較高的散堆裝、集裝箱運輸。投入使用后的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將搭建一個滿洲里與國內、國際貿易往來的國際性物流平臺,并在區域經濟及對俄貿易中發揮效應。
  
    放眼未來,隨著新國際貨場項目的穩步推進,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大口岸、推進大開放、建好國際物流、實現滿洲里大跨越的指導思想再次被驗證。依托口岸,實現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資金流將進一步增大。為提升滿洲里口岸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能力,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開辟先決條件。也可帶動內蒙古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口岸是重要的投資環境,是一個地區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堅持口岸為全市經濟建設大局服務、為外向型企業服務、為外向型經濟服務的指導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口岸在全市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滿洲里口岸的優勢,努力構筑滿洲里對外開放的大平臺。緊緊抓住一切相關政策支撐,拓展并延伸自身的發展潛力。以科學化輸導管理、優質的服務、高效的通關,把滿洲里口岸建成中國北方重要國際物流平臺。
    
    發揮政策優勢,實施公鐵、陸空聯動戰略。讓口岸城市中的各類資源在發展中彼此依存、緊密配合、互相促進,形成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進行聯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倉儲和物流產業,以進一步拓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中心和國際轉口貿易功能,從而有力地促進滿洲里口岸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倉儲和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
    
    目前,新國際貨場一期6個專業貨場[鐵路國際貨場、化工危險品儲運貨場、散裝物料貨場、汽車專業貨場、煤炭中轉站、綜合物流園(包括航空物流區和公路物流區)]已經落實。并與海航、大中華等大企業簽訂了合作開發事項。建成后的滿洲里新國際貨場將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合作唱戲的方式運作。本著多方融資、股份制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新思路,以互利共贏、風險共擔為原則,使企業的優勢充分發揮,實現雙方、多方受益。
    
    滿洲里市是要發展,但也絕不盲目地引資、上項目,既要對投資企業負責,也要對滿洲里的未來發展負責。要為將來出現的新興貿易品類留下空間,絕對保障滿洲里新國際貨場的良性運作、健康發展。
    
    現階段,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滿洲里口岸也受到了影響。但是,當新一輪經濟繁榮期到來之際,滿洲里國際貨場所帶來的能動效應就會得以顯現:最大限度地聚集生產要素、擴大招商、聚合企業、帶動產業、創新優勢,形成比較完善的口岸物流大平臺。借助西伯利亞鐵路大通道,促進物流、區域經濟、外經外貿大發展。帶動新一輪滿洲里經濟的快速前進,為經濟騰飛插上翅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