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藥品一次配送到位 醫改違背市場規律?
2009-4-20 22: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醫改方案中要求嚴格控制藥品流通環節差價率,這實際上是希望藥品一次配送到位,減少中間環節,但這有可能違背市場規律。”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4月15日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對醫藥流通領域的改革仍存憂慮。
基本藥物從最初的“統購統銷”改為省級招標之后,眾多藥企解除了對行政壟斷的擔心,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加價率”的提法,又將醫藥流通行業推向了充滿變數的未知境地。
然而,長久以來形成的流通環節加價慣例,此次改革能否從根本上改變?業內人士普遍并不看好。
流通環節或變相加價
醫藥流通廣義上指從藥企到患者的所有中間環節。傳統格局下,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最終患者一般經歷多級代理商,中間環節長被認為是導致廣為詬病的高藥價的最主要原因。
但事實上,“工業委托商業”的代理模式是企業推廣市場最經濟的方式,尤其對于藥品銷售來說,企業無法直接面對每一個終端,中間環節不可缺少。
中國醫藥商會曾做過統計,2007年醫藥流通行業的利潤率僅為1.21%。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即使一些優勢企業利潤率也不超過10%。藥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加價,顯然沒有全部流入流通企業。
目前各省都實行藥品招標采購,但招標價卻遠遠高出藥企出廠價。以國內用量最廣的抗生素注射用頭孢曲松鈉(1g)為例,主流生產企業的出廠價均為1.60元左右,但各地的招標限價均在10元左右,溢價在4倍以上。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高藥價格局一直沒能打破,只能說是“客觀需要”。
這些客觀需要包括醫生的處方費等“推廣”費用。曾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個地區的大代理商一般都相互熟悉,且推廣成本也成為慣例,這也體現在招標過程中。”
在各地招標中,也曾出現以低價中標,但后續卻不供貨的情況。低價藥品無法滿足“客觀需要”并不奇怪。
把加價的板子打到流通企業身上,業界并不服氣。國內醫藥流通企業前三強九州通集團營銷總監牛正乾表示:“企業現款現貨、先款后貨,或很少回款,這些進貨形式不同,加價率也不一樣。政策一刀切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流通環節究竟應有多少加價率?應由市場說了算。”
業內人士介紹,即使控制層層加價,代理商還是會變相將必要利潤加在其中,如北京配送醫院的流通企業加價率為6%左右,在有二級公司的情況下,一級大代理商留存3%左右,其他利潤為下級流通商所得。
“貼牌”應對統一配送
相比起流通環節加價率來說,統一配送更為流通企業關注。今年3月13日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要實行醫藥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推動醫藥物流發展。醫改方案中雖只對基本藥物提出統一配送的要求,但于明德認為:“嚴控加價率的目的就是減少中間環節,其本質還是想實現所有藥品的統一配送。”
統一配送的初衷是盡量減少藥品從企業到患者手中的中間環節,對于監管方來說,統一配送更便于集中管理,只要控制好了一級代理商,下游代理商會想方設法積壓內部成本,并有利于行業整合。但于明德認為“從現在的趨勢來看,即使基本藥物,統一配送也只不過是政府將第一手配送權交給幾個大代理商。”
以北京為例,全市共有3300多家社區中心,于明德介紹,目前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實現全覆蓋,一些區縣級醫藥流通企業和終端之間,都經過數十年時間的積累。盡管這些企業規模不大,但是其渠道建設、人力成本、配送能力、銜接熟練程度等,都不是外來者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的。即便大代理商,要滲透到這些環節,也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
據了解,目前全國持證的醫藥流通企業共有8000多家(不計算分公司),其中大部分規模偏小;2007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醫藥商業企業僅500家;業內前三強國藥集團、上藥股份和九州通集團銷售規模均超百億,三家占全國流通份額達20%。
國藥集團新聞發言人朱京津向記者表示:“對一些規模大、網絡健全的企業來說,統一配送的政策是有利的。國藥集團和其他企業站在同一起點上,但國藥的基礎條件、網絡覆蓋面都是有優勢的,醫改政策是國藥的發展契機。”
國藥集團2008年銷售額超過450億元,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亳州、鄭州設有物流中心,營銷及服務網絡基本覆蓋全國。
去年,國藥集團收購了新疆藥業。類似國藥集團這樣的收購可能會在今后更多的上演。于明德認為:“小企業所控制的市場不可能放棄,大企業重新建立起渠道來又會耗費大量的成本。在這樣的格局下,流通企業將呈現出更加集約化,出現從長期合作到資本聯合的趨勢。”
目前北京流通商之間形成了這樣的格局,即北藥控股等大代理商拿到配送資格后,尋求資質較好的區縣級代理商為其“貼牌”配送。這樣的合作對雙方來說是互利的,也為今后的進一步聯合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