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中美過招 交鋒貿易新壁壘

2009-4-2 15: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曾以“自由市場”為名號,逼迫別國開放市場的美國,在金融危機危及到它的巨型金融和實體企業時,美國政府毫不猶豫地簽發了救命支票。而且,它的動作遠不止這些。貿易是它施加強權的另一個領域,傳統的貿易壁壘遭到各國防范難以奏效,于是“反傾銷條款”、“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和“服務壁壘”等一一浮出水面。   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則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當貿易沖突的硝煙在這兩個國家之間升騰時,它所影響的不僅僅是這兩個國家,在世界變成地球村的時代,牽一發動全身。
  不過,對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跡象,中國的應對顯得頗具策略性:利用世界通行的規則,借力世界輿論,展現自身實力。
  特約記者 文心 發自北京
  4月初的美國休斯頓港比以前安靜了很多,標志產地為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的鋼管在碼頭上堆積如山,該港是進口鋼管在美國的集中到岸港,就在半年前,這里還是車水馬龍,每天繁忙的大卡車源源不斷地將抵港的鋼管運送到各個打井地。
  輸美鋼管將遭反傾銷調查
  對于休斯頓港口目前的現狀,美國一家鋼管進口公司的中國區代表劉先生告訴記者,很多鋼管在港口積壓的時間已經很長,根據美國法律,需要付出極高的港口滯留款,在一段時間之后,這個費用要遠遠高于貨值,因此目前形成了買方不提貨,賣方不受款,貨物大量滯留的現狀。
  那么美國廠家為何不愿提貨?
  劉先生解釋說,在今年年初,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美鋼聯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對部分型號的進口鋼管的反傾銷訴訟。經過3個多月的調查后,美國政府認為有必要正式接受此次反傾銷訴訟。4月底至5月初,美國政府將開始正式調查,其中主要涉及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印度、韓國和中國臺灣。消息一出,市場嘩然,此項調查必將持續數月,如果反傾銷成立,那么將會追溯原始日期。屆時,從正式調查之日后進入美國市場的進口鋼管,都會被要求補交高額稅款,因此,出現了貨物接收推諉的情況。
  劉先生強調說,反傾銷的重要尺度之一是該產品在原產國的銷售價格低于出進口國價格,目前這種情況并未在中國輸美的鋼管產品上出現。
  鋼管行業遭到反傾銷調查在中美貿易史上并不是首例。早在2002年左右,中國產的小口徑石油輸送管就遭美國商務部以反傾銷對待。很多此類廠家轉戰中東和俄羅斯市場。
  劉先生坦言,如果美國商務部裁定反傾銷成立,那么來自中國的鋼管的關稅可能至少會增長一倍,他們已經開始同國內合作廠家協商應對措施,甚至可能攜手在其他國家設廠。
  此次反傾銷調查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朱棣文舉起“碳關稅”大棒
  巧合的是,而就在反傾銷正式調查即將開始之際,美國奧巴馬政府新任能源部長朱棣文3月17日在美國眾議院科學小組會議上稱,為了避免使美國制造業處于不公平競爭狀態,美國計劃征收進口商品的碳關稅。
  雖然朱棣文貌似合理地為美國找到了最佳理由。但是作為全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美國多年來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卻一直沒有參與簽訂《京都協定書》。因此,有外國媒體認為,美國此舉,明顯是針對中國的戴著綠色帽子的貿易保護大棒主義政策。如果碳關稅成立,歐洲地區或將效仿美國,屆時將對中國出口產品產生巨大的影響。
  此次朱棣文在證實美國可能征收碳關稅的發言中著重提出中國、印度等國,就可以看出,美國政府貿易保護戰是有備而來,從鋼管行業的反傾銷到“碳關稅”綠色大棒,在其背后,可以看到中美兩國的貿易博弈。
  對此問題,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對記者表示,所謂對中國產品將征收碳關稅的情況完全不合理,就二氧化碳量而言,美國人均25噸左右,中國人均只有5噸。美國應該在國內進行立法,對美國本土產品征收碳關稅。中國目前是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是供應全球消費者,不能把所有的碳排量都計算到中國的頭上。而且我們國家在目前的階段,轉型較難,他說,如果碳關稅通過,那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鋼鐵制品、電解鋁、電解銅等產品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對此,中國政府迅速作出了反應,曾任國家環保局局長的、如今身兼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的解振華表示:“氣候變化和對進口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是兩個領域的兩個問題。”他反對把氣候變化當成貿易保護主義的借口,應該在不同的談判領域里解決。
  而就在此前一天,中國發改委談判代表李高表示,碳關稅將是一場災難,這會引發一場貿易戰,也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
  這是中美兩國就是否應實施碳關稅問題的首次過招,中國利用的是國際通行的準則—據理力爭,并保留采取相應舉措的權利,迫使對方放棄或修正相關保護主義措施。對許多國家包括美國來說,中國畢竟更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失去中國市場得不償失;但這需要我們有博弈的智慧。
  現在的中國顯然有這樣的智慧。美國財長蓋特納指責中國控制匯率后不久,溫家寶總理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指出:“中美兩國之間,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中美要加強合作,這就是我向美國新政府發出的聲音。”合作才能雙贏,深陷金融危機的美國顯然也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奧巴馬隨后出面澄清,國務卿希拉里2月訪華前夕更是發出了“同舟共濟”的呼吁。
 中國輸美紡織品“碰壁” 
  除了鋼管及鋼材,中國的紡織行業也是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的“重災區”。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的新式配額制經歷了漫長的5年之后,于去年12月31日結束。在過去幾年的中美貿易逆差里,紡織品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美國紡織協會曾數次抗議。
  為此,奧巴馬在競選總統時曾承諾,如果當選,將會監控中國紡織品,確保其貿易不會違反“適用法律和條款”。他還保證將支持貝瑞修正案,該修正案要求美國國防部只能購買美國制造的紡織品。
  山東青島是中國最大的面料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有不少紡織產品已進入美國市場,一名青島的商界人士透露,在2008年,大家打破頭都想爭取配額,為此數次進京協調。但是當2008年12月31日“解限”后,并沒有出現去年預想中的井噴式增長,正如狄更斯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解限來到時,金融危機隨即到來。
  在青島經營著一家面料廠的譚經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做美國的單子,非常擔心回款,同時價格也比以前便宜了,主要是因為整個經濟不太好,國內同行的競爭也很激烈。” 
  盡管如此,但是根據美國商務部近日公布的進口服裝數據顯示,配額取消后,中國服裝[3.96 0.00%]在美國市場所占的份額仍然呈增多的趨勢。同期同步數據還顯示美國紡織服裝業的失業人數快速增加。
  美國紡織團體協會主席約翰遜近日表示,由于中國對美服裝出口增加,美國紡織服裝廠正在承受倒閉風險,近2萬人失業。約翰遜要求政府盡快啟動2008年10月曾許諾的監控項目。他還提到,此前通過的《2009財年綜合撥款法案》要求政府實施對中國和越南紡織品服裝監控項目。
  對于可能出現的困境,中國官方也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之前,美國指責中國以出口退稅的形式補貼紡織產業,但在它自己拯救汽車巨頭以及金融機構的行動實施之后,這種聲音消失于無形。
  國際結算貨幣之爭
  不過,中國最大、影響也最深遠的舉措莫過于削弱美元在貿易領域的霸權地位。對此,中國尋找的道路是利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同時加快地區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設。
  2008年底,中國政府決定在長三角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涉及的人民幣規模逾千億。
  3月1日,央行宣布,周小川行長在參加泛美開發銀行年會期間,代表中國央行與阿根廷央行簽署了700億元(人民幣,下同)框架協議。至此,本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央行先后簽署了6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達到6500億元,這一規模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5%。
  對此,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表示,中國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擺脫美元一枝獨秀的霸權地位,幫助亞洲、美洲這些國家應對由于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造成全球性經濟和金融危機。從長遠來看,是人民幣逐漸國際化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
  此外,中國近年來已與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新加坡等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澳大利亞、海灣合作組織、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的自由貿易洽談也在加緊推進。同時,中國-東盟10+1自貿區也有望于2010年建成。
  歷史經驗和經濟學常識表明,面對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絕不是出路,而恰恰有可能成為一劑加劇世界經濟困境的“毒藥”。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