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2009年中山市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

2009-4-19 16: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為推進“工業、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加快服務業發展,根據2008年全市服務業發展情況和2009年市政府總體工作部署,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我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粵府〔2008〕66號),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改革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服務業發展模式,加快傳統主導行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擴大服務業開放合作,確保服務業平穩較快發展,穩步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按照“劃分業態、錯位發展、政策引導、集聚發展”的原則,支持東區定位為金融商務服務業集聚區;支持石岐區定位為“三舊”改造綜合試驗區和商業服務業集聚區;支持西區定位為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重點發展休閑商業商務集聚區。  
    二、發展目標  
    2009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服務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全市服務業重點項目不少于70個,其中年度建設項目不少于45個,年度完成投資不少于40億元。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傳統主導行業轉型升級。  
    包括物流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商貿(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業等行業。加快“一港五區”和市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推動保稅倉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業務創新,培育發展一批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現代專業市場,發展壯大一批國家A級第三方物流企業,構建覆蓋全國的運輸物流網絡,增強四大組團物流集聚區的集聚輻射能力,推動中山建設成為連接珠江口兩岸、輻射粵西地區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加快城區益華、富華道、鳳鳴路、大信等特色商圈建設,鼓勵鎮區建設商業中心區、特色專業街等商貿功能區,以“雙進”工程為契機推動社區商業模式改造。鼓勵中心商務區、商務集聚區、商圈區域內商業房地產發展,加強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推動房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商業商務發展模式創新。  
    (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重點包括金融、商務與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行業。  
    1.金融業。加大力度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金融中介機構,扶持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發展,有序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爭取省科技金融試點,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和金融服務覆蓋率。加強金融危機下的逆向思維,扎實穩妥推進企業改制上市和股權融資。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鼓勵發展創業投資機構。加快建設中山市產權交易市場,為企業兼并重組、創業資本進退提供渠道。發揮保險業“經濟穩定器”作用,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推動企業信用信息網建設。密切關注國內國際金融形勢變化,做好金融業風險監測和預警。  
    2.商務與科技服務業。大力發展中介服務、人才培訓、研發設計、檢測認證、會展服務等商務與科技服務業。壯大特色專業會展經濟,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展會品牌。加強廣東裝備制造工業院、華南現代中醫藥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市家電創新中心等區域重大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籌建國家級建筑金屬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強資源整合,完善服務鏈條,提升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國家級檢測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吸引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商務與科技服務機構進駐中山,推動中山建設成為珠三角西岸重要產業服務中心。  
    3.信息服務業。加快嵌入式軟件園、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物流和電子商務等行業應用軟件發展,建設動漫游戲設計平臺。完成城區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加快有線數字骨干網、農村支線網升級改造,推動通信、互聯網、有線電視網三網融合。以家居安防和生活服務為重點開拓社區生活服務網絡。推進“特色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年內建成9到10個現代虛擬產業集群。  
    4.旅游業。加快溫泉片區等6大旅游板塊建設,創建孫中山故里旅游度假區、南區北臺兩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進南朗海上溫泉城、神灣盛世游艇會、南區文筆山樂園、小欖水色匝商業文化旅游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工業旅游發展。繼續辦好菊花節、美食節、民俗旅游文化節、嶺南水鄉文化節、華僑文化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培育旅游節慶品牌。  
    5.文化產業。實施孫中山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積極培育影視動漫、工業設計、演藝策劃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小欖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坦洲伊泰蓮娜首飾文化產業園、三鄉鎮“中國古典家具名鎮”、港口鎮“中國游戲游藝產業基地”等一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加快139文化街區、岐海九曲文化城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建設。深入挖掘五金、燈飾、紅木家具、休閑服飾等特色產業文化內涵和價值,增強特色產業文化軟實力。 
  (三)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打造產業發展支撐平臺。 
    鼓勵鎮區結合自身優勢規劃不同產業形態的服務業集聚區,選擇一批產業形態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服務業集聚區納入市鎮(區)共建予以重點推進,努力將其建設成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支撐平臺,輻射帶動全市服務業加快發展。年內重點加快建設東區中心商務區、小欖商務集聚區、火炬區商務集聚區、西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石岐區“三舊”改造試驗區、輕軌站場經濟區。編制全市服務業集聚區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全市服務業集聚區錯位有序發展。 
    (四)引導服務業創新發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1.實施服務業品牌和標準化戰略。貫徹《關于促進我市服務業品牌建設的意見》(中府辦〔2008〕27號),開展市級十大服務業品牌認定,鼓勵企業注冊和使用服務商標,積極培育省和國家服務業名牌名標,鼓勵企業爭取國家、省綜合性行業性品牌和專業資質認定認證。出臺《關于促進中山市標準化工作意見》,重點推進物流、商貿餐飲、房地產、旅游、金融、商務服務、社區服務等行業標準化建設,鼓勵企業、行業協會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服務業標準制訂、修訂工作,爭取國家、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2.加強服務業人才支撐。調整全市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適當增加服務業專業比例;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行業協會與服務業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職教機構合作辦學,支持服務業職業資格認證組織來中山創辦、合辦培訓認證機構,加強服務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術培訓;積極引進各類服務業高端人才。 
    3.創新服務業組織結構。鼓勵服務企業實行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加快在重點服務業領域發展一批標志性的、在國內外市場有影響力的服務業企業集團和龍頭企業,積極培育一批面向“三農”、中小企業的服務業企業集團和龍頭企業。借鑒國內外產業聯盟發展的成功經驗,探索中山服務業產業聯盟的類型和運作機制,構建各行業內部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網絡。 
    4.鼓勵服務領域技術、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服務業服務創新與產品創新爭取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鼓勵服務企業爭取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創意設計、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具有高新技術成分的服務業領域加快培育發展一批高新技術骨干企業。支持產學研聯盟研究開發服務業共性和關鍵技術,提升服務業領域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引導推進總部經濟、創意經濟、網絡經濟、會展經濟、商務經濟和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工業旅游、商務旅游等服務業新業態發展。鼓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專賣店、專業店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支持企業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 
    5.鼓勵制造業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制造企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拓展延伸。鼓勵生產制造企業將技術中心、工程研發中心、重大產業技術平臺組建成為專業化、社會化的具有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環保功能的服務型企業;將售后服務、后勤物業、餐飲和教育培訓等內部服務功能剝離,整合組建專門的服務企業;利用現有的倉儲能力和運輸車輛等資產,投資組建獨立的物流配送公司;利用生產品牌和資源優勢成立獨立核算的進出口貿易公司,發展第三方貿易;盤活閑置的廠房、設施等現有資源,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文化創意等服務企業落戶。 
    (五)擴大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 
    把握廣珠輕軌2010年開通、CEPA在廣東先行先試、港珠澳大橋動工建設等戰略契機,加強與廣深、港澳在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合作與融合,聯合廣深、港澳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和服務外包業務,建設服務外包基地和服務后臺支持中心。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來我市設立研發中心、營運中心、采購營銷中心和區域性總部。借鑒吸收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理念、服務業態、經驗技術和管理方式,提升我市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具備條件的服務企業走向國內、國際市場。 
    (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增強服務業發展活力。 
    努力爭創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爭取專項先行先試試點,力求在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增創我市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組織開展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推行重點項目協同辦公、三級電子監察、行政服務熱線、網上投訴調處等電子政務,探索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途徑。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深化公共服務領域投融資改革,加快推行BOT、BT、項目代建制、信托、城市建設債券等新型項目融資和組織方式。穩步推進全市“三舊”資源改造利用,拓寬服務業發展空間載體。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土地儲備利用等管理體制創新,加大對服務業的傾斜支持力度。探索開展二、三產業分離統計,完善服務業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建立政府統計和行業統計互為補充的服務業統計調查體系。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服務業工作機制。 
    市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會議,研究全市服務業發展重大事項,檢查各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務落實情況;建立市鎮共建服務業集聚區工作機制,統籌解決規劃編制與實施、政策制定與落實、龍頭企業引進、重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確定專門聯絡人員,健全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工作制度。各鎮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業統籌管理職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二)優化服務業政策環境。 
    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充分利用國家、省、市保增長促發展的政策措施,幫扶困難服務業企業渡過難關。暢通服務業市場準入渠道,用足用好國家既有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落實中央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用好市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對服務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力爭年內實現服務業用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價格等與工業同價;爭取省支持實行服務業與一般工業用電同網同價。加快制定我市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我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的相關政策文件,年內爭取在服務業集聚區、“三舊”改造等重點領域再出臺系列政策措施。 
    (三)強化服務業重點項目管理。 
    按照“前期推進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原則,統籌推進年度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將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納入鎮區年度考核方案,建立重點項目督辦制度,確保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市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支持服務業重點項目。 
    (四)完善服務業發展激勵機制。 
    設立服務業發展先進鎮區獎、服務業發展增長突出鎮區獎、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鎮區獎以及鎮區服務業發展先進個人獎,充分激發鎮區發展服務業的積極性。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