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廣州“雙轉移”催生“強華模式”

2009-4-18 22: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強華模式” 
  不是單純在工業園里另起爐灶建一個新工廠,而是充分整合梅州本地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廣州的市場、資金、技術優勢,互補對接,合作共贏。這種從一開始就由市場推動的“雙轉移”模式,是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模式,真正符合“雙轉移”的內涵和要求。——朱小丹
  “強華模式”是推動“雙轉移”工作的有益探索,既可以充分發揮兩地的產業優勢,又可以優化配置資源,還能促進產業調整升級,可謂一舉多得!獜垙V寧
  憑借“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在去年以最高分贏得首批5億元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同樣,憑借在全省“雙轉移”中闖出一條新路的勇氣,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在近一年的“雙轉移”實踐中,在全省29個產業轉移工業園中,率先探索出全新的“強華模式”。
  文/記者嚴利
  作為廣東轉型新起步的切入點和助推器,“雙轉移”已經在廣東實行近一年,在如何統籌區域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上,經過一年來實踐,穗梅兩地聯手打造的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形成了令人關注的“強華模式”。
  “雙轉移”催生“強華模式”
  在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里已進駐的48家企業中,強華的背景比較特殊——它原是梅州本地一家民營汽配企業,這家企業有20多年參與國際車用電機競爭的研制、開發經驗,在研制、生產和銷售汽車無刷交流發電機和起動機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由于強華的產品主要給濰柴等配套,因此即使在一年多前,它與400多公里外的廣州廣汽集團產品和業務都沒有交集。
  機緣出現在廣汽集團準備將旗下汽配項目轉移到梅州(廣州)工業園內這一信息,穗梅兩地相關部門認為這不僅是一個信號,而且對汽配產業來說,也是商機。
  強華和廣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接觸,并隨即進入“熱戀”。
  之后,雙方形成共識:廣汽零部件與強華進行股權合作,共同做強做大汽配業務。
  雙方經友好協商,共同在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內興辦“梅州強華汽車電器有限公司”,該合作項目主要生產國內自主品牌商用車、乘用車發電機、起動機兩大產品,年設計生產能力200萬臺(套),工程總投資2.5億元,采用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基礎硬件一次投入建成,生產設備根據產能需要,滾動投入發展。首期項目年生產能力50萬臺(套),投資1.5億元,將為廣汽集團及國內自主品牌商用車、乘用車發電機、起動機兩大產品的發展提供支撐。
  強華公司董事長李云輝說:“預計年內可以生產樣機,2010年達到年產50萬臺(套)目標,實現年銷售收入4億元人民幣,稅收2600萬元。”(下轉A4版)
 。ㄉ辖覣1版)
  “強華模式”引發連鎖反應
  發端于強華與廣汽這種優勢互補的“雙轉移”模式,極大地推動了兩地企業拓展合作空間,創新合作方式!皬娙A模式”隨即在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內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廣東華豐數碼構件有限公司與廣汽集團合作,為廣汽自主品牌汽車提供傳動帶產品配套。
  廣州柴油機廠與平遠縣恒明汽車底盤制造有限公司合資合作成立廣東荻賽爾機械鑄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生產G32柴油機機體、8320柴油機機體機座曲軸等大型柴油機零部件鑄件,三期建設總投資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6000萬元。
  廣汽集團董事長張房有透露,廣州汽車集團10億元汽車零部件產業打包項目落戶園區。目前,工業園內已簽訂了投資總額達6.4億元的廣汽集團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車用發電機及起動電機等8個項目。
  連鎖反應遠不止于此:穗梅兩地企業開始前所未有地密切接觸。
  廣州期望轉移到梅州(廣州)工業園的企業,不再單純從自身發展考慮,為轉移而轉移,而是把眼光放寬到關注梅州本地企業和產業基礎,思考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做大做強。
  梅州本土企業則不斷打聽廣州哪些企業要轉移到梅州(廣州)工業園里來,思考如何與廣州的市場、資金、技術實現對接。此前,即使強華這種原本就是汽車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也沒有和廣州汽車產業配套,但是,眼下,吃透“雙轉移”政策的穗梅兩地企業,前所未有地想方設法如何利用好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這一平臺做大做強。
  穗梅兩地企業對接訊息開始不斷傳出:
  廣州迪森熱能技術股份公司與梅州簽約,利用工業、農林廢棄物生產替代燃油技術。在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投入1億元興建生態油生產基地,并在當地建設規模3000畝的能源作物種植園,建成一流的生物質能源示范基地。
  10年前已經設立的梅州珠江啤酒分裝有限公司,位于梅州市梅江區,按照當地的城市規劃,該公司已不可能在此現有廠址的基礎上擴充。為充分利用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招商引資在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擬采取土地置換的辦法,進行搬遷進工業園并擴建。項目建成后,將使現有的生產能力翻一番。
  “強華模式”欲打造現代產業
  4月15日,在深入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里調研后,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朱小丹和市長張廣寧對“雙轉移”中催生出的強華模式給予充分肯定。
  朱小丹說:“‘強華模式’不是單純在工業園里另起爐灶建一個新工廠,而是充分整合梅州本地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廣州的市場、資金、技術優勢,互補對接,合作共贏。這種‘雙轉移’模式,對于梅州來講,有利于改造提升梅州的產業結構,有利于梅州企業開拓更大市場,有利于增強梅州經濟實力;對于廣州來講,是包括廣汽集團在內參與‘雙轉移’的廣州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拓展發展腹地、優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有效方式。‘強華模式’這種從一開始就由市場推動的‘雙轉移’模式,是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模式,真正符合‘雙轉移’的內涵和要求。” 朱小丹鼓勵雙方認真總結“強華模式”的成功經驗,大力推廣,推動廣州梅州“雙轉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張廣寧也表示:“‘強華模式’是推動‘雙轉移’工作的有益探索,既可以充分發揮兩地的產業優勢,又可以優化配置資源,還能促進產業調整升級,可謂一舉多得!
  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和市長李嘉回應,要充分挖掘梅州的產業潛力,與廣州企業聯合多搞“強華模式”,更加積極主動承接廣州產業轉移,加速形成梅州新的經濟增長極。
  嘗到“強華模式”甜頭的,是企業,他們說,摸著石頭過河,“強華模式”讓我們知道河對岸是什么。
  與此同時,企業也創造出了政府所希望的高附加價值的,有創新能力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產業。
  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最主要結果:通過“雙轉移”調整優化原有經濟結構,乃至順勢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梅州市負責人表示,充分利用梅州現有產業基礎,找到與廣州的資金、技術、市場和產業的空間,進行無縫對接,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梅州產業得到改造提升。這些思路包括把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建成全省汽車零部件產業重要的生產基地、珠三角汽車產業的配套基地這一發展定位,如今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選擇以承接和發展汽車零部件為主導,以汽車電子、機械制造、金屬加工等產業相配套,形成以汽車零配件制造為主導產業的,集研發、展銷、物流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生態工業園區。
  有了目標,因此行動更堅決。目前,梅州市正全力準備好下半年舉辦的全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專題招商會。
  “強華模式”是市場產物
  “強華模式”的背后,深深打上了市場的烙印。換句話說,“強華模式”其實是市場催生的產物,沒有市場推動,僅靠政府推動拉郎配,是不可能成功。
  地處粵東山區的梅州,當地一些企業對“雙轉移”戰略心存感激,一些企業負責人坦陳,當地企業較難招來有先進生產力的投資,只有借助“雙轉移”契機,對接廣州等的市場、資金、技術等進行轉型。
  同樣,廣州欲進行的“雙轉移”的企業也表示,如果企業單純到山區再投資建廠房,雖然當地地方電價、水價便宜。但是在嚴冬的時候,讓企業去那里無疑變得很困難,單純投資建廠絕非低成本擴張。
  應該看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穗梅兩地政府統一思路,做了應該做的事,改善軟硬環境,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提供政策,因勢利導。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的規劃,巧妙地利用市場的力量,發揮引導作用,來推進改革,梅州(廣州)產業園的一大優勢已經凸顯,那就是力促企業形成包括汽配產業在內的產業集群。
  同時,政府服務還包括給修路、蓋廠房、甚至污水處理廠,近一年來,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園在穗梅兩市的攜手合作,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園以最高分贏得首批5億元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為園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后,以省的扶持資金作為貸款貼息,梅州(廣州)產業轉移園向國家開發銀行廣東分行申請貸款30億元,分期投入建設,既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又有效地加快了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步伐。讓政府提供服務發揮規模效應。
  正是市場有形之手與政府無形之手的完美結合,才使得“強華模式”得以產生并發揮輻射效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