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雖見底 對美貿易仍嚴峻
2009-4-18 11:0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受金融危機蹂躪,中國出口亦不能獨善其身。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昨舉行的研討會上,商務部官員等講者均認為,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過去,但困難局面仍會持續,此際無法預料何時復蘇,中國對美國出口因此將繼續面對嚴峻挑戰;有講者指出,企業應從開拓內需等措施積極應對挑戰,并尋找危機中的機遇。 第105屆廣交會在廣州舉行之際,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和香港經濟日報集團聯手在場內舉辦「金融海嘯下的美國市場」專題研討會。
美未復原 京應續出招穩外貿
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長王洪波在會上表示,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國,為中國最重要的外貿伙伴;但美國在金融危機下,本年首季的經濟估計持續衰退、國內對商品需求下滑,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無可避免受沖擊;例如今年1月份美國進口中國的機電產品、家具及化工產品,分別同比負增長9.6%、6.2%及3.8%。
王洪波認為,美國經濟雖有回穩跡象,例如2月份的新屋銷售出現7個月來的回升,個人支出現較上一月增長0.2%等;但由于當地失業問題仍未改變,失業率增至3月的8.5%,需求低迷,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形勢仍嚴峻。她會后補充,當局要繼續采取措施促進外貿、穩定企業。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溥樂伯(Robert Poole)指出,綜合美國50名經濟學家的評估,美國今年首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仍會負增長,反映困難仍未過去。
石鏡泉:企業不轉型難生存
《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石鏡泉認為,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最壞時刻已過去,但壞的情況仍會繼續。他舉例,美國已采取措施,逐步將銀行的資金充足比率由3.3%重新提高至8%,這有助穩定金融領域。
石鏡泉表示,美國儲蓄率增加,反映民眾不敢消費,令國內需求減少,這對中國的出口不利。
他指出,中國企業在當前的形勢下,應從4方面采取應對措施;一是調整結構,同時發展國內、國際市場;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三是淘汰落后產能;四是向成本較低的中西部轉移。
他又補充,本屆廣交會亦已轉型拓展內銷,讓內地的采購商進場,企業亦要從這方面轉型,否則難以生存。
各方對當前形勢評估
商務部美大司副司長王洪波:
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從一些數據反映危機最困難時候已過去,但未來挑戰仍巨大,尤其是美國失業問題仍然嚴峻,影響對商品需求。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溥樂伯(Robert Poole):
綜合美國50個經濟學家對GDP的估計,美國的困難日子仍未過去。
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石鏡泉:
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過,但未必會很快出現復蘇;中國企業要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包括國內國外市場并重、淘汰落后產能、發展高技術含量產業、向中西地區轉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