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數據顯現經濟回暖信號?
2009-4-17 22: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霞
在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些數據是否判斷我國經濟見底反彈的重要指標?能否預兆中國經濟已走出谷底?經濟學專家和業內人士對此說法不一。
PMI指數:52.4%
3月,CFLP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 (PMI)為52.4%,比上月上升3.4個百分點。同上月相比,在PMI指數體系中,除產成品庫存指數下降1.0個百分點以外,其余各項指數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升勢顯著,升幅超過4個百分點。
中國制造業PMI指數最近四月連續回升,繼上月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之后,本月又有綜合指數PMI和采購量指數回升到50%臨界點以上,分別達到52.4%和54.0%。
解讀 PMI指數被認為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一般認為,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衰退。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PMI指數的連續回升以及他在調研中感受到的各地顯露出來的積極變化,不僅表明中央擴大內需、促進增長、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一攬子政策已經明顯見效,而且意味著中國經濟很可能已企穩回暖。
港口吞吐量:增長2%
今年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港口生產仍位于低谷,但3月份出現止跌反彈跡象。據初步統計,今年3月份,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2%;港口煤炭發運量達到4000萬噸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外貿鐵礦石進口量達到5100萬噸,創下月度和季度新高。受世界經濟大環境影響,外貿集裝箱吞吐量依舊處于下滑的低迷狀態,但跌幅有明顯放緩趨勢。
解讀 港口行業是國民經濟晴雨表,在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出臺后,港口行業率先顯露出好轉的跡象。受國內經濟政策刺激、鋼廠產能基本恢復等因素影響,作為上游產品煤炭、粗鋼等產量創去年9月份以來的新高,鐵礦石進口量也不斷攀升;另外,南方企業恢復生產,帶動了電煤用量增長,各大港口生產恢復繁榮景象。
汽車銷售量:5.01%
在全球汽車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汽車市場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勢頭。1~2月份,我國汽車產銷146.49萬輛和156.36萬輛,產量同比下降1.16%,但銷量增長2.70%。到一季度結束,國內汽車銷量累計更是達到267.88萬輛,同比增長了3.88%。然而,汽車產業整體上增產不增收,1~2月我國規模以上汽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3204.13億元,同比下降9.42%;利潤總額為98.79億元,同比下降50%;19家重點企業集團的利潤降幅更高達59%,下降了66億元。
解讀 第一季度汽車產業整體上增產不增收,主要是由于小排量和微型車在占比過重,而利潤較高的大排量和中高級轎車一季度的銷量都呈下降之勢,只占三成市場份額。如此看來,汽車行業整體利潤下滑也是情有可言。
發電量:減少2.84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全國發電量累計完成7811.02億千瓦時,日均同比下降1.89%,降幅比去年第四季度減少2.84個百分點。
其中,水電、火電、核電分別累計完成956.82、6690.90、163.30億千瓦時,分別較上一年增長27.40%、-5.06%和0.25%。今年3月份的數據也體現出降幅逐步趨緩的態勢。3月份全國發電量完成2867.2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71%,日均發電量較1~2月環比增長10.38%。
解讀 發電量和用電量被認為是判斷經濟是否轉暖的重要風向標。從去年第四季度到當前,我國用電量和發電量的一系列相關指標牽動著整個宏觀經濟,現在已經傳遞出積極而有價值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效益回升、宏觀經濟的復蘇,與用電量的走勢在時間上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后者有一定的滯后期,也就是說,企業訂單的增加要往后才能在用電量上體現出來。因此有理由相信,發電量和用電量兩大“風向標”,在未來將傳遞更為令人振奮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