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農村公路力促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2009-4-16 10: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日前獲悉,未來4年,陜西將改造7萬公里農村公路,全面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通達質量;配合“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建設園區路、果業路,全力支持縣域內工業園區、果業集散地、特色農產品基地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地批發市場的快速連接,加快產品流通,促進縣域產業經濟發展。
目前,陜西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1.9萬公里。鄉鎮、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90%和71%,建制村通達率達86%,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99%的鄉鎮、87%的建制村通了班車,1700多萬名農民群眾告別了泥水路。一份來自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公路建設的滿意度排在第一位。
近幾年,陜西堅持目標牽動、行業推動、政策調動、典型帶動,通過政府主導聚合力,實現了農村公路跨越式發展。“十一五”以來,全省農村公路完成投資186億元,新改建里程6.9萬公里。今年,陜西將新改建農村公路2.8萬公里,力爭提前一年實現100%鄉鎮通瀝青(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標。
陜西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列入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國率先與交通運輸部簽訂部省共建協議,建設目標和標準與中部省份看齊,把農村公路發展目標納入各級政府任期目標責任管理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破除“盡鐵打鐮”舊套路,樹立“按需投入”新理念,以交通規費作擔保,爭取銀行貸款100億元建設農村公路,并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通過“大路帶小路”、“捆綁”農村扶貧資金等辦法落實配套資金。3年來,市縣政府投入配套資金50多億元。
在建設中,陜西公路部門堅持“農民的事情農民辦,農民的工程農民干”,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把項目決定權交給群眾,由群眾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協商”方式自主決定。通村公路建設“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面子”、“先干后補、據實補助”、“干多少補多少”,極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修路積極性。近3年,全省農民群眾為修建通村公路義務投勞2000多萬人次、出資20多億元。
交通條件的改善加快了農業資源開發和農產品流通速度,帶動了糧食、果蔬、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西安國維淀粉有限公司2003年產值僅有6000萬元,路通了,企業原料收購、產品銷售范圍不斷擴大,如今企業年產值增至15億元,躋身全國同類企業十強。曾經交通不便、銷售困難的戶縣同興村大棚西瓜,種植面積從路通前的200畝發展到現在的1300畝,全村人均收入由1000余元增至8000余元。
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把農村公路形象地稱為“蔬菜路”、“山貨路”,愛路護路、領養路基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全省近7萬公里農村瀝青(水泥)路路基,由3.2萬多名農民群眾領養,保證日日清掃、日日暢通。
從2007年開始,陜西逐步完成了全省104個涉農縣(區)的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初步實現有路必養、養必見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按照大交通、大公路、大養護的要求,陜西構建“一市一局”新體制,把市級農村公路管理處合并到市公路管理局,接受市交通局領導,統一承擔農村公路、干線公路的行業管理;健全了縣、鄉農村公路管養機構,落實了建制村管養責任;推進事企分離、管養分離,將原屬于縣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養護生產職責剝離,組建農村公路養護公司,承擔農村公路日常管理養護;確立了縣級人民政府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主體,將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公路養護工程費由省里承擔,日常養護費由市、縣承擔。2008年,陜西省安排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經費7.7億元,是體制改革前的6倍。
今后一個時期,陜西農村公路的發展方式將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單一路面型向綜合設施型轉變,由建設擴張型向路運一體型轉變,由通達通暢型向產業支撐型轉變,農村公路工作要求更高、內涵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