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鋼鐵業優勢的空白地
2009-4-14 23:1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鏈都難言優勢。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討論產業鏈必須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看。
國內產業鏈建設遠未完善
2008年下半年,有少數企業在6、7月份就開始降低原料和產品庫存,回籠資金。晚一點的是從8、9月份,但是更多的企業是到10月份以后才發現形勢逆轉的。
經濟學家朗咸平對鋼鐵行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2006年以來,鐵礦石價格連年上漲,鋼鐵行業就把這種泡沫誤判為常態,因為國內房地產、公路、橋梁等都在大規模建設,人們都認為我國高速發展需要大量鋼材是個常態。于是,2008年10月中國港存高價鐵礦石達到驚人的近9000萬噸。
下游方面,早在2008年上半年,一些房地產商就表示:2008年將是房地產行業調整的開始年。他們當時的依據還僅是考慮到政策抑制房地產的累積效應,還沒有算上金融危機的沖擊。果然,占鋼材用量超過1/4的房地產行業在2008年出現拐點,受需求萎縮的影響,鋼價也隨即出現暴跌。到2009年前兩個月,我國房屋新開工面積1.08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4.8%。從主要用鋼的制造業來看,新世紀尤其是2005年以來,鋼鐵生產成本逐年高漲,造成鋼鐵下游產業成本壓力加大,削弱了發展的動力,最終導致鋼鐵產能過剩一發不可收拾。
為強化服務體系建設,鋼鐵企業紛紛在用戶集中地和工業聚集區設立銷售網點和加工中心。但是,這些加工中心多數并不具有太大的輻射效應,并且由于業務分割,不能形成規模經營,同鋼廠一樣,形成了小而散的格局。大量小而散的貿易商活躍在中國的鋼材流通領域,成為充當市場蓄水池和市場波動放大器的雙刃劍。像寶鋼這樣直接進入汽車等下游企業,構建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少之又少。
總之,從國內鋼鐵行業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認真研究中國的市場需求,更沒有從自身的產業鏈建設 (包括對上下游市場狀況的跟蹤、對資源和下游用戶利益的協調以及服務的升級、對渠道的整合與控制)上降低風險。
全球化分工的產業鏈思維缺失
中國鋼鐵產業鏈先后在上游原料供應和下游需求上出現問題,國內的產業鏈不健全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中國鋼鐵產業鏈的國際化思維缺失。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缺乏對國際戰略資源的掌控、缺乏對國際鋼材需求狀況的掌握、缺乏在全球鋼鐵生產領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體系建設。總結新世紀以來的幾次大起大落,到現在,鋼鐵產業鏈的建設早就應該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來考慮。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影響早在鐵礦石開始凈進口時就已存在。2005年以來的鐵礦石持續漲價,實際上是產業鏈國際化分工的結果。當全球鐵礦石貿易資源集中到三巨頭手中時,全球鋼鐵產業并沒有實現同步集中,喪失了話語權。但是,部分國家的鋼鐵生產是依靠本國礦產資源,日本等缺乏資源的國家也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了穩定的資源獲取渠道。而我國在高速發展時期卻沒有著力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直到鐵礦石價格連續大幅上漲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正是這個原因,2008年上半年,中國鋼鐵企業才會嚴重誤判鐵礦石價格的走勢,盲目超量進口鐵礦石。
鋼材及鋼鐵原料價格的下跌更多地源自全球鋼鐵需求的萎縮,更進一步說是全球制造業的萎縮。這解釋了為什么我國鋼材月出口量從2008年8月的767.74萬噸劇減至11月的294.4萬噸,再減至2009年2月的156萬噸。同時,我國主要用鋼行業如機械、汽車等產業出口的下降,進一步加深了全球范圍內的鋼材供需矛盾。
危機凸顯了我們的國際服務體系建設的缺失。雖然中國鋼企近年來頻頻在國外設立銷售網點、辦事處甚至加工中心,但這種布局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加工和跟蹤服務體系,如此只能依靠經營人員拼人力,產品拼價格來打市場,往往容易受到反傾銷調查。應該說,中國鋼鐵工業的國際產業鏈布局仍然處在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