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導致美俄兩國軍工業經費短缺
2009-3-9 14: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江蘇新聞網軍事消息 綜合媒體報道,據俄新社報道,主管國防工業的俄羅斯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不久前表示,受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俄國防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伊萬諾夫指出,目前俄許多國防企業面臨嚴重資金短缺問題,無法完成新武器開發任務,急需國有商業銀行的幫助
在俄羅斯國內,由于近年來國防開支不斷增加,武器制造商也從中受益匪淺。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繁華背后并不是歌舞升平,伊萬諾夫表示,流動性問題甚至已經造成一些武器制造商無法履行合同或者支付員工工資。
俄軍事分析家米哈伊爾·阿拉莫耶夫表示,盡管近幾年來俄政府加大了對國防軍工企業的財政支持,但國家財政撥款得不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軍工企業出口和生產能力下降,個別軍工企業無力完成國防部的訂單,以及有些軍工企業因在第一時間得不到國家財政支持而相繼破產倒閉,這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的軍工企業把通貨膨脹率、能源價格上漲、物流費用、國際市場上金屬和其他原料價格的波動等所有的商業風險都計算在合同成本中,但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在成本核算時并沒有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造成最后因價格和合同條款引發爭議。
俄羅斯《新聞報》則發表評論稱,目前俄羅斯軍工企業中有25%%接近破產邊緣,目前的軍工企業不僅出口訂單在完成日期上打折扣,就連國防部用于裝備俄軍的訂單也不能如期完成。俄專家表示,俄總理普京在今年9月宣布,俄羅斯2009年國防開支將增長25%%,用于武器更新。俄打造現代化的國防,武裝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建設軍事科技工業園可謂雄心勃勃,但眼下當務之急,政府必須采取措施,振興軍工企業,因為軍事工業不僅僅是俄國防的支柱產業,涉及軍工產品的出口以及其國內的需求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現代化的軍事工業,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將無從談起,所有的宏偉藍圖都將成為泡影。
然而,也有部分俄羅斯專家并不認同軍工業將遭受重創的觀點,他們認為,目前的困境雖然會給俄軍工企業造成打擊,但也會加速軍工產業間的競爭,促使各企業在武器研發上節約開支,縮減預算,壓低成本,并根據企業實力大小來重新審定未來發展規劃。大多數軍工企業將在這次危機中浴火重生,從原來高成本、高技術轉向性價比平衡合理的方向。
另據報道,2008年10月16日,美軍參聯會副主席卡特萊特將軍面對著臺下百余名美國經濟界高層人士坦言,目前世界金融危機是個大問題,已經對美軍和其他組織造成深刻影響。這里所指的其他組織實際上暗指美國龐大的軍工產業。卡特萊特將軍短短一句話也許將成為全球軍工企業、軍火貿易,乃至武器發展大格局深刻變動的序言。
削減一般性需求,保證決定性武器裝備的發展,已成為武器采辦的基本原則。其中那些研發周期長、成本高的項目成了裁減的重點。五角大樓16日決定取消達信集團512架ARH—70武裝偵察直升機生產項目,雖然ARH—70直升機試飛超過1700多個小時,取得多項成績,但目前陸軍現役OH—58D“基奧瓦勇士”直升機還能用,而且達信集團的研發要價太高,預算嚴重超支。無獨有偶,美國國會情報撥款委員會又決定削減2009年度關于精確定位他國核武器研發基地和恐怖組織訓練營地的間諜衛星計劃,并取消今年該計劃的剩余資金,該計劃預算高達幾十億美元。
然而,盡管美國深陷華爾街金融危機,但在建設導彈防御系統方面仍不遺余力。近日為加快在太空中部署1000枚攔截導彈,美國在1640億美元預算基礎上新近增加500萬美元的專向研究預算,目的是超出對伊朗和朝鮮的防御需求,力求能攔截200枚攻擊導彈。這意味著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目標升級。
就在美軍力圖裁減中低端武器采辦,確保高端武器發展,應對軍費削減之時,美國的歐洲盟國釜底抽薪,矛頭率先指向第四代戰機F-35。F-35名為聯合攻擊戰斗機,號稱作戰性能是“臺風”的4倍,隱身性能和航電系統是F-16所無法匹敵的。它是美國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8國聯合研制,總投資2000億美元,預計生產3000多架,其中向美國以外的國家出售700多架,主要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
據以色列《晚報》報道,以色列國防部長放風表示,以色列原先準備以每架8000萬美元購買25架F-35戰機的合同只是原則上的同意,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方可能會放棄購買。不幾天,西班牙也提出將放棄購買兩架F-35的計劃。英國《泰晤士》報也端出英國國防部正考慮停造F-35的想法。如此一來,美國研發F-35的成本將大幅度增長。
然而禍不單行,澳大利亞抖出上月美軍F-35對蘇-30的模擬演習中F-35近距格斗落敗的消息,并以F-35有設計缺陷,原先采購合同上的技術指標未能實現等理由,渲染F-35不敵蘇式戰機的負面宣傳,大有放棄F-35的可能。這一下給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國防部當頭一棒,一起出來辟謠以正視聽。
然而問題的關鍵并不僅僅在F-35身上,主要是美國盟友們的集體逼宮。一是過去歐洲國家與美國聯合研制高性能戰機、航天飛機和導彈防御系統,一直是掏錢出力但拿不到核心技術,今后維修和進一步研發還得依靠美國。在F-35上的合作就可見一斑,合伙人有一種被套住的感覺,平時這口氣不好出,現在金融危機美國大大依賴盟友,正是拿一把的時候;二是金融危機直接導致成本上升,制造商自然拿犧牲技術指標來保證盈利的目標,F-35上天后若不能在被敵人發現前率先開火,就變成了一只純粹的“狗”,既不能在近距離翻筋斗,又不能快速攀升,加速緩慢,這下可是激怒了合伙人,從而發出了向F-22看齊的高要求。
金融危機不僅加速了軍工產業間的競爭,也促使美軍在武器發展上開始精打細算。對美軍來講,追求全譜優勢已不再現實,一般性武器裝備的采辦將以性價比為準繩,而不再強調全面的高技術化。像陸軍直升機的換代就準備在全球范圍尋找低成本制造商,一些中等軍工企業可能獲得這樣的訂單。這將意味著美軍將走多層次武器發展道路,將帶動全球軍火生產不再只迎合高端需要,而使中、低端武器需求增多。這就是說通過降低一些技術性能來拉下成本的做法將具有普遍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F-35采取降低性能的模式可能是未來這一趨勢的先驅,不過該公司對客戶不透明,有偷工減料之嫌。(鐘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