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全國政協委員盧世。赫{結構的抓手求發展的階梯

2009-3-8 23: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廉維亮
眼下,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開始從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中小企業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行業傳導,工業增加值連續幾個月呈現下滑勢頭且尚未見底。
基于工業面對的嚴峻形勢,從1月14日起,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業、船舶、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九大工業產業振興規劃連同物流業振興規劃,相繼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對于正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中國經濟而言,有哪些經濟含義?為什么選擇這十個行業作為提振工業經濟的突破口?十大產業之間有什么共同及特殊之處?在實施這些產業振興規劃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正在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管理》編輯部副主任盧世琛。
產業振興規劃是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一大措施,聯系之前出臺的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是否意味著對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否定?
盧世琛:不是否定,而是兩種調控方式的相互配合。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宏觀調控下,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到基礎性作用,然而我們要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大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調。從市場的反應結果看,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偭渴Ш庵饕憩F為貨幣發行量、利率水平、就業情況、外匯收支等的不平衡,這必然會導致結構失調,如盈利部門發展快,微利部門發展慢。這就需要宏觀調控,包括對總量失衡的結構調整。
記者:針對產業發展提出相應的振興規劃,這是不是歷史上的首次?
盧世琛:不是,之前我們就提出過相關的產業政策,但是執行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很多人就認為產業規劃是舊體制的體現,是市場經濟所不需要的。但是,從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結果和經濟學缺陷來看,我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一直比較突出,比如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明顯高于輕工業發展速度,資源消耗型工業發展快、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
記者: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與之前的幾項應對危機的政策是怎樣的關系,如何銜接這些政策?
盧世琛:這次提出的規劃,與之前出臺的4萬億投資、拉動內需十項措施等共同形成一個應對危機的制度體系,完善和豐富了宏觀調控的內容。規劃指出了投資的投向、重點領域做出了規定和規范,4萬億投資要受到這些規劃的制約與調整,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
記者:您曾經提到此次出臺的產業振興規劃反映了進一步深化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結構失衡一系列矛盾的抓手。如何理解此次產業振興規劃出臺的意義?
盧世琛:即便不出現危機,這些規劃也應當出臺,這是一件多年來產業界一直呼吁但未能如愿的大事。當前形勢下出臺這些規劃,體現了中央“化危為機”審時度勢,把握發展走勢的能力。這些規劃的出臺,不僅是尋找調整經濟結構的“抓手”,同樣是我們謀求進一步發展的“階梯”,不是簡單為幫助企業度過這場危機而定,其中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比如在裝備制造業中提出了要增強國產化,在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六大工程”、“三網融合”,這些要求都具有導向性,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礎。
記者:與國際上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相比,如何給中國的這套應對政策定位?
盧世琛:目前而言,我們的這套應對體系是比較完整地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和規劃體系。即便是危機發源地的美國,奧巴馬政府也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地應對已經發生的產業問題,像中國這樣一下推出相對完善的十個行業規劃,國際上絕無僅有。
十大產業包括了支柱產業和一些在國民經濟中影響力較大、增長較快的部門
記者: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遇到了困難,為什么選擇十大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的“抓手”?
盧世琛:主要是由這些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決定的。其中九大工業產業占到工業增加值的近80%,占到GDP的1/3以上,占到稅收總額的37.4%,向社會提供約30%的就業崗位。
另外,這些產業具有很多獨特的產業特征,呈現出多層次性。其中既有低加工度的紡織、輕工,還有高加工度的汽車、船舶,也包括了有色金屬、石化等一些材料產業,這些產業包括了支柱產業和一些在國民經濟中影響力較大、增長較快的部門。
記者: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是相互割裂、自成一體,還是相互之間有關聯、層次?
盧世琛:這個問題你提得很好,這十大產業是在國民經濟中占到很大比重的綜合體,九大工業產業振興規劃相互關聯,而物流業也是為工業社會化服務的。如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中就提到,要結合鋼鐵、汽車、紡織工業中當前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有色金屬工業振興規劃中提出要調整產品結構,滿足電力、交通運輸、輕工等行業的需要。
記者:應對同樣的危機,為何要分別制定十個不同的規劃?
盧世琛:目前來看各產業發展中都有困難,但又不盡相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制定了十個不同的規劃,分門別類地幫助解決共性及特性問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共性政策解決共同問題,特殊政策應對不同產業面臨的不同情況
記者:從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看,其共性的特點有哪些?
盧世琛:十大規劃中的共同點我總結了五個方面。一是這些規劃都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正視現實困難,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提供階梯,既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抓手,又是為未來發展提供的平臺。
二是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部分內容是行業發展多年來的客觀要求,如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出了推進汽車產業重組,鋼鐵工業振興規劃提出要嚴格控制產品總量、淘汰落后產能,紡織工業提出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布等,都是提了很多年的要求。在十大振興規劃中,為了渡過危機,中央下了很大決心,行業發展需要也基本都予以滿足了,如為穩定汽車市場,清理取消了一系列限購汽車的政策。
三是振興規劃中大都包括了市場戰略、技術進步政策、產業組織(區域)政策、財政金融政策幾大部分,圍繞這些問題給出具體政策。
四是特別重視自主創新,在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中列支專項資金,強調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要放眼長遠拿出自己的東西,樹立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專利。
五是符合產業升級的客觀要求,體現出支持產業高度化的發展趨勢。簡要分析就可得出上述結論。比如對紡織等低加工度工業只是強調開拓市場等較為簡單的要求,對裝備制造業和電子信息業等高加工度工業著力較多,特別強調其要注重自主創新、國產化等問題,這些都順應產業高度化的發展趨勢。
記者:仔細研讀這些規劃,會發現很多針對不同行業制定的特殊政策,您認為制定這些特殊政策的依據是什么?
盧世琛:一方面是產業特征所決定的,如鋼鐵、有色等材料行業強調限制產能、限制盲目發展、保證原料基地建設等;低加工度工業強調擴大消費、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需要;高加工度工業則強調要在技術裝備、技術創新上的要求。
另一方面,根據行業不同情況提出了特殊政策,比如船舶工業提出發展修船業務規范、發展拆船業等政策;電子信息業提出了“六大工程”、“三網融合”等要求;根據裝備制造業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來解決之前沒有銷售記錄無法投標的問題。
十業振,百業興,既有信心,又有黃金
記者:您提出要落實好這些產業振興規劃,需要將產業規劃與金融政策、區域政策、企業微觀治理等統籌考慮,具體應當怎么理解?
盧世琛: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出口的匯率制度,制定有利于金融機構放貸和企業投資的利率。財政政策方面,出口退稅是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要怎樣操作更加透明化、時效化值得研究;鼓勵跨省的兼并重組,除了所得稅返還政策以外,可以通過轉移支付來解決主體功能區劃分帶來的利益問題。
從區域政策看,九大產業振興規劃要與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西部大發展等已有政策協調,將主體功能區劃分、產業的區域優化問題統籌考慮。
同時,要與企業微觀治理結合起來,要將行業龍頭企業培育起來,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發展企業集群。
記者: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順應了改革、發展的要求,在落實這些規劃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予以重視?
盧世琛:要處理好振興與改革的關系,首先要注重發展直接融資,在適當時候要把股市振作起來,為行業發展提供融資功能,同時鼓勵企業發行債券。還有,解決地方政府的融資難問題,處理好投資體制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的關系,避免傳統體制的復歸,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決策,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政府只提供發展環境,具體經營、生產行為由企業自行決定。
從既要擺脫眼下困難,還要為未來發展提供平臺的思路上看,我們要在落實過程中特別注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培育好軟件業、生物技術、數控機床、新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免重復投資,避免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經驗教訓表明,以往在制定規劃、計劃時,各地所要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存在大量的雷同現象,爭相發展汽車、機床、生物制藥、文化創意產業等,造成了很多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因此,如何避免重復投資,真正把優勢區位選擇好,也值得深入研究,這主要需要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協調。
記者:金融危機是一次巨大的考驗,應對危機又會產生機遇,如何通過產業振興規劃的拉動“化危為機”,是每個企業接下來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您對此有何高見?
盧世琛:作為企業要從內部治理入手,強化內功,借助規劃的實施,促進企業管理升級與創新。石化、有色金屬等產業振興規劃中都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石化企業管理水平。
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的企業應當借機創新生產和管理方式,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如日本在兩次石油危機時就提出了精益化生產的理念,從節約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入手,將企業管理作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提出來,現在我們的企業也到了這樣的時候,將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出現更好局面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產業振興規劃出臺不久,十大產業中的部分企業就已經感受到了“回暖”跡象,您對中國工業經濟的前景如何看待?
盧世琛:十業振,百業興,既有信心,又有黃金,工業企業平穩渡過難關,對于提升整個經濟的信心與效益至關重要。下一步,我們要加大對于產業經濟的研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世界經濟走勢,研究未來發展的戰略,在落實產業規劃過程中,特別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