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貿金融謀突圍
2009-3-8 10: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巫燕玲 挽救出口困境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對于出口大省廣東,今年上半年也許是最迷惘的時候。
連續滑落的出口形勢,讓廣東省外經貿部門“困則思變”。繼2月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調研廣東外貿金融后,近期廣東省外經貿廳與工商銀行(3.80,-0.10,-2.56%)(601398.SH)、建設銀行(4.22,-0.08,-1.86%)(601939.SH)、中國銀行(3.58,-0.08,-2.19%)(601988.SH)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總共獲得420億元信貸額度。
在內憂外患之際,廣東的外貿金融能幫助出口企業成功突圍嗎?
突圍
“420億元只是表示銀行支持外貿行業的意愿,但實際效果如何還不確定。”廣東某銀行人士表示。
此輪廣東省外經貿部門高調和銀行合作,是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出口企業資金困境。“現在玩具企業很難得到銀行支持,信用證融資都做不了。銀行都是要等到出貨之后,對方要劃賬過來,才肯對企業進行短期資金支持。”廣州玩具和禮品行業協會秘書王鐵表示。而以往企業通常持有國外銀行開立的信用證,就可向國內銀行借貸。
玩具企業的困境并非個例。由于國際信用環境惡劣,國際貿易融資受到不小影響。“以前不少國際大行開出的信用證被認為肯定沒問題,而現在則需要重新評估風險。”工行廣東省分行人士稱。金融海嘯肆虐的同時,廣東出口信用風險劇增,省貿促會發布的最新調研報告顯示,廣東2008年的出口業務壞賬額高達200多億美元。
廣東省外經貿廳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開始,他們調研發現各大銀行對出口企業的授信都在萎縮,有些銀行甚至基本停滯了信用證融資。同時國外企業預付貨款的比例在降低,而賒賬期限則加長。內憂外患之下,外經貿廳開始醞釀“政銀企合作”的模式。
“現在合作的形式,一是政府推薦企業給銀行,主要是大型外貿企業;二是基層的政府主動幫助我們了解跟進出口企業的狀況,例如產品,訂單等。”工行人士稱。
雖然無法解決國際信用問題,但聽起來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模式,銀行希望借政府之力篩選優質企業,減低貸款風險,而政府希望借銀行之力振興羸弱的外貿企業。
而面對老大難的中小外貿企業融資難題,也有銀行開始嘗試新模式。王鐵告訴記者,其協會成員近期都在借貸郵政儲蓄銀行推出的小額貸款,最高的貸款額度為10萬元,三家企業聯保,無須抵押就可以得到貸款。不過他表示,這只適用于小企業,10萬元對于出口企業來說仍是杯水車薪,企業只能用來暫時周轉。
另外一條突圍路線也開始出現。“我們最新的支持重點是外銷轉內銷企業。”某國有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記者從廣東銀行業人士中得知,在出口市場蕭條的情況下,廣東部分出口企業已經逐漸轉入內銷。“根據調查,出口企業內銷之后,產品的價格比外銷高,利潤也較外銷高。因此對這類企業,我們很支持他們擴大國內市場。”
桎梏
然而這場廣東外貿金融突圍之戰,仍面對很多難題。銀行人士認為,政府在此間的作為應該加強,“銀行和政府的合作中,政府實質的做法太少”。
事實上,廣東省財政2009年也將安排20億元的外經貿扶持資金,其中10億元重點支持一批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典型,以及開拓新興市場、進口高新技術產品和重要資源能源等;另外10億元則用于推動一批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典型和一批擴大內銷典型。
但僅僅20億元的扶持資金,對于眾多資金饑渴的企業無疑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政府的20億元只是作為企業的補貼,對銀企合作起不到加強作用。”建設銀行有關人士稱,出口形勢日漸惡劣下,銀行擔憂外貿金融風險,銀行往往有惜貸情緒。
而工行人士則建議,政府可和銀行風險共擔,例如銀行可“出讓”部分貸款的上浮利率利潤例如10%,然后政府再拿出一部分資金,雙方組成補償基金。萬一出口企業貸款出了問題,即可以進行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