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引爆東歐經濟崩盤之憂
2009-3-6 7: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受全球金融危機所累,近幾個月來,東歐多國貨幣大幅貶值、財政赤字猛增、失業率直線沖高……有媒體更是以“最危難的時刻”來形容目前令人憂慮的東歐經濟形勢。那么,東歐緣何淪為金融危機的又一個重災區,西歐乃至整個世界會否向人們預計的那樣,遭受新一波危機的重創?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近日發布的報告稱,進入2009年,東歐貨幣加速貶值,一些國家的貨幣短短一個多月的縮水幅度幾乎與去年下半年相當。此外,東歐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部陷入了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境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2008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高達10%到20%之間,遠高于3%這一國際公認的“紅線”。
東歐各國經濟增長率同時出現“自由落體”般的降幅。據相關預測,羅馬尼亞2009年經濟增長率將由去年的8%急劇下降至1.8%,波蘭經濟增長率可能僅為2%,而捷克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或僅為1.7%,此外,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的日子也非常難過。
目前,東歐各國在采取措施自救的同時,也在“等待”IMF等國際組織以及歐美發達國家的貸款救援。據悉,IMF已向匈牙利、烏克蘭、拉脫維亞、塞爾維亞與白俄羅斯等國注入逾350億美元救急資金;而在近日舉行的歐盟特別峰會上,歐盟國家雖然同意團結應對金融危機,卻未能就設立統一基金救助中東歐國家達成一致。
經濟結構積弊助推危機加深
商務部研究院歐洲部李慧英研究員向記者表示,東歐國家此次出現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并非突然性的“爆發”。東歐經濟體單一的產業結構、過度依賴外部投資的發展模式具有相當高的風險,這才是危機的“罪魁禍首”。
“東歐國家和歐盟國家的內部市場融合度較高,在FDI領域最為直接的表現是銀行業受控于歐盟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挽救銀行業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外資銀行不得不大量抽離資本,美元、日元急劇升值,東歐貨幣大幅貶值,由此令東歐借款人的債務負擔激增。利率畸高、借貸艱難,東歐經濟體不得不面臨巨大的困境。”李慧英說。
據記者了解,當前,奧地利、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和德國等歐元區國家的銀行對東歐地區提供的貸款金額已高達1.5萬億美元,這些主要銀行擁有的東歐債權高達84%。外資涌入讓東歐國家嘗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如羅馬尼亞2008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曾達到9.3%,烏克蘭6.5%,波蘭則為5.8%。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西歐流入東歐的資金從2007年的4010億美元大幅降至2008年的670億美元。東歐國家賴以生存的國際流動資本出現了戲劇性地大幅縮水,而東歐國家的貨幣亦開始集體跳水,借貸的通路大為收緊。
其實早在去年9月,華爾街金融風暴向蔓延歐洲之際,東歐國家就已顯示出其成為風暴中心的“潛力”。自去年8月底以來,匈牙利貨幣福林、羅馬尼亞列伊、波蘭茲羅提、烏克蘭格里弗納等幣種出現加速貶值的態勢,西歐國家大規模的撤資更令其雪上加霜。
李慧英指出,東歐經濟另一大支柱———出口,同樣面臨嚴峻形勢。在制造業方面,東歐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西歐國家的產業轉移,成為西歐國家制造業的生產、加工基地。這些“子公司”受控于西歐國家“母公司”,當危機爆發,歐元區自顧不暇,保證就業成為燃眉之急。為維護本國勞動者的利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緩解危機帶來的經濟損傷,“裁員”、“減產”等應急措施自然被推倒了下游產業鏈———東歐“子公司”。同時,全球消費疲軟,需求銳減也是歐盟經濟增長率大跌而失業率猛增的重要原因。
西歐或將再遭重創金融危機引致東歐經濟急轉直下。有媒體宣稱,如果不能挽救東歐的危機,歐洲和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將遭受新一輪“大地震”。
對于這樣的說法,李慧英并不認同。她指出,東歐經濟問題固然嚴重,同時它也將無可避免地給西歐國家帶來損失,東歐經濟反向沖力的大小與其GDP總量息息相關。
“東歐國家的GDP總量較小,因此,它對西歐、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的破壞是有限的。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之下,人們對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都格外關注,也格外緊張。”李慧英表示。
據記者了解,歐盟GDP總量超過16萬億歐元,東歐GDP總量在1.2萬億歐元左右。盡管如此,東歐經濟危機已然在人們的心里扔下了一顆隨時引爆的炸彈。
以奧地利為例,奧財政部長約瑟夫提出了一項1500億歐元的救援計劃。他表示,如果東歐遇到問題,奧地利銀行將首先集體失敗。據悉,奧銀行一共借給東歐各國2300億歐元,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0%。同時,對于東歐潛在壞賬的擔憂已經引發了對歐元穩定性的擔心,歐洲貨幣聯盟國家之間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價差已達創紀錄高點。
李慧英指出,東歐經濟雖然面臨重創,但是仍然存在較大發展潛力。各國政府采取措施挽救頹勢的同時,相關“兄弟國家”也會伸出援手,畢竟是“唇亡齒亦寒”。而東歐國家何時能否擺脫困境,還需等待全球經濟回暖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