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經濟環境下的現代物流發展問題
2009-3-5 15: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新經濟是現代物流形成和完善的社會基礎與動力,現代物流系統在高度不確定和強網絡效應的新經濟環境下尋求著新的均衡點。
一、現代物流產生的深刻社會背景
長期看來,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是由一系列的穩態與過渡交替迭代形成的時間過程。社會每經過一段足夠漫長的相對穩定的時代后,總會出現迅速變革的歷史時期,然后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達到另一個穩態,穩態和過渡的交替就形成了一系列的S型發展過程。每個過程的初始階段是發展的萌芽時期,然后整個社會進入一個躍變階段,最后是新技術普及和發展的停滯階段。一般而言初始階段與停滯階段最為漫長,它們構成歷史的穩態,也是社會科學家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觀察對象。但是社會科學也可能恰好處于S過程的躍變時期或稱為過渡過程里,這時作為觀察對象的社會狀態不再是穩態結構的產物,而是向著未知狀態過渡的中介。處于過渡過程的高度不確定環境中的社會群體又要求社會科學為他們在過渡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新經濟與經濟理論這對實踐和理論的矛盾關系正是反映了這個深刻的社會矛盾,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新經濟造就了現代物流,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也必須依賴于經濟理論,特別是物流管理理論在新經濟背景下的建立和完善。
二、新經濟提供了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如果從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來看,新經濟也經常被稱為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名稱似乎否定了歷史上的文明進步是依靠知識完成的事實。實際上經濟的發展一直就是靠知識、科技的力量推動的,這個力量所起的作用之大,讓我們很快意識到用知識經濟來描述現代社會的經濟并不能體現出其特色。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是劃時代的,《全球新經濟社會沖繩憲章》正式用新經濟來描述我們的社會,美國政府《千年報告》給出了美國人所認識到的新經濟的三個基本特征:技術為動力;由意識驅動;源于動機。
按照經濟發展的速率來衡量,歷史上有過無數次躍變,例如語言、火種、鐵器與耕具的產生,蒸汽機與鐵路的使用,印刷術的普及等。我們所處的這個躍變時期,在物質形態上表現為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人際交往手段的普及,這為現代物流系統的高效運作提供了根本的技術支持。這一過程初始階段的標志是20世紀50年代晶體管及無線電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在此基礎上,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價格降大幅度降低,從而把個人與世界的交往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與數學、認知科學、管理和企業組織等其他方面的進展結合在一起,成為現代物流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與動力。
三、現代物流的重要社會經濟地位
廉價社會交往手段的普及促進了高效物流模式的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從兩個根本的方面促進了經濟發展:一是極大地降低了社會分工與專業化的協調成本。協調成本的降低促使經濟達到更高均衡的專業化程度,從而產生出更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二是極大地拓展了觀念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機會。創新成功的概率依賴于機會和敏銳這兩個因素,前者與人際交往范圍進而知識范圍的擴展有密切關系;后者的極端形式就是直覺或悟性。
換句話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新經濟,其增長的主要方式不是生產的物質要素(資本、勞動、或土地)存量的積累,而是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展與分工協調成本的降低。這樣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典型地表現為宏觀生產函數計量的剩余項的增長,而不是要素增長能夠解釋的那部分增長。極端而言,新經濟的增長將表現為在資本、勞動、及土地要素投入量完全不發生變化,甚至是在減少的前提下發生的總產出的高速增長。
現代經濟學被認為是關于如何在給定的無限多的目標之間最優配置有限資源的科學。現代物流理論的研究以及現代物流系統的建立,就是在這樣經濟發展的理論背景下展開的。現代物流系統成為最優配置有限資源,滿足市場中各個實體追求第三利潤源泉的唯一手段和途徑。我們從現代物流和物流系統概念中同樣可以體會出其深刻內涵。
四、新經濟對現代物流提出的基本問題
新經濟對現代物流管理提出了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如何解釋和把握在社會交往深度和廣度迅速擴展的條件下發生的觀念創新與技術進步。這一基本理論問題概括了新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協調成本的下降相應于社會交往在范圍或廣度上的擴展,而知識交往范圍的擴展相應于社會交往在深度上的擴展。
1、高度不確定環境中的理性選擇問題。
經濟學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進展,這些進展主要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設。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思想進展是RonaldHeiner提出的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中的有限理性行為表現出高度的模式化或可預期性。這一思想也被用來解釋經濟現象以外的各種現象,例如科學體系演變中人們對研究范式的頑固堅守,文化演變中一些根深蒂固風俗習慣的延續,生物演變中物種行為模式的僵化。在Arrow-Debrue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不確定性被描述為狀態空間里的可能事件,但是如FrankKnight早就指出的,真正的不確定性不能描述為風險事件的概率分布,前者是不可重復的事件,而后者恰恰建立在事件可重復發生的基礎上。在分析上,理性解決不可重復問題的過程可以用案例決策模型來近似描述,而解決不可重復問題過程的非理性部分則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式描述。案例決策模型的在分析上導致的問題是不連續性,而連續性假設是一切均衡存在性定理的核心條件之一。這樣,在理論上高度不確定性要求經濟學提供基于非連續性假設的分析方法。
與發展初期的其他社會現象一樣,影響約束現代物流系統發展狀態的內部環境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是高度不確定性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地區性體制面臨的壓力、管理思想的革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協調手段的高速進步、兼并等規模集中行為與服務對象利益保護的矛盾關系、規模化的宏觀最優與自由競爭市場機制的協調等都存在不確定行為。例如信息更新要求高回報率,在美國有人預計,2025年硬件投資回報率低于68%就會虧損,也就是回收期不能超過2年。我們不能否定這個大膽的預言,但可以肯定如此快的信息更新和資金流轉速度將對現有的物流系統模式和物流管理機制提出巨大的挑戰。在這樣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理性選擇是極其重要的,盡管有些選擇在以后看來是保守的,也可能是過分的,但在非完美信息的情況下卻是理性的。
雖然不能做到整體最優,但在每個階段都應做到理性最優。
2、強網絡效應下的理性選擇問題
網絡效應與經濟學通常可以不處理的外部效應不同,它所代表的外部經濟效應太強烈以致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當個人選擇后果的主要部分不再由選擇者個人承擔時,不論這個外部效果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都會破壞均衡的穩定性。技術上說,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的穩定性到目前為止仍然建立在凸性--即邊際收益遞減性的假設基礎上,而網絡效應卻破壞了經濟行為的這種凸性。規模收益遞增導致規模集中,并直接導致現代物流系統運作中出現整合重組的規模結構調整,這種行為選擇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不穩定的行為很難被理解為理性行為,因為不穩定行為意味著行為在時間上缺乏內在一致性,而一致性是理性最弱的要求,是系統趨于均衡狀態的基本條件。
3、尋求新的均衡點問題
現代物流在這樣高度不確定和強網絡效應的環境下不斷尋求著新的均衡點,其總體趨勢是實現物流系統的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滿足社會生產日趨實用化的要求。物流今后進一步的發展主要是內涵的拓展、過程的延伸、覆蓋面的擴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專業化、標準化與信息化。在當前物流的發展階段中,物流業依舊需要更大程度的商業集中,企業必須能夠應付工業革新過程,必須面對更加開放、寬廣的市場。現代物流系統的整合作為一個過程,就是物流系統為提供高效優質的綜合服務,在同外部環境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內部各要素之間、各服務功能之間以及不同層次組織之間在實體上和軟環境上進行的聯系、協調,乃至重組。作為一個目標,現代物流系統就是要達到一個以整合為基礎的市場均衡,這也是新的經濟均衡點出現的一個必要部分。現代物流的動態發展軌跡偏離不了社會經濟的S型發展規律,最終會趨于更高層次均衡的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