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鄉交通一體化改變濟源農民生活
2009-3-5 12: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以前老百姓去趟城,得分三步走:步行出山,坐三輪,再搭公交車,進個城就得半天時間。現在車站就在家門口,抬腳就能上車,個把小時就能進城,由‘三步走’變成了‘一步走’,我們現在和城里人沒有啥區別,真是做夢也想不到!”記者在河南省濟源市愚公村通往市區的一輛客運車上,聽一位老大爺樂呵呵地訴說著交通一體化給他的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濟源市地處晉東南豫西北,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2005年年底,濟源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城鄉一體化,首當交通一體化,為突破太行山阻隔的山西省與河南省之間的壁壘,突破濟源市境內城市和鄉村、山上和山下相互分割的壁壘,突破陸路與水陸連接不暢的壁壘,突破交通信息不暢的壁壘,濟源市交通局確立了以打造高速公路網、市中心對外多通道輻射路網、新農村公路網、水上交通連接網為主的四個層次的立體交叉交通網絡。
“村村通硬化路”同時“村村通客車”
為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農村公路建設,濟源市委、市政府將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納入該市各級、各部門年度考核目標,各鎮、辦也把“村村通”、“組組通”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從而使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工程上升為政府行為,形成了政府主導、上下聯動、社會關注、群眾參與的農村公路建設機制。針對建設資金短缺等困難,該市建立了以公共財政投入、上級補助為主和群眾自愿捐資、投勞為輔的農村公路建設籌資模式。2005年至2007年,濟源市3年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4.2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170公里,實現了市區到鎮、辦通二級公路,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的“村村通”工程建設目標,目前有75.3%的居民組通硬化路。
農村道路修到哪里公交車就通到哪里,這是濟源市城鄉客運規劃的基本要求。該市按照“車頭向下,村口始發,通村達戶,平安到家”的一體化服務理念,大力推行城鄉客運一體化,把“村村通客車”與“村村通硬化路”同步規劃,同步實施。2005年至2007年,濟源市3年時間累計投資1500萬元,建設、改造農村鄉鎮客運站11個,新建農村客運招呼站700個;開發、延伸城鄉客運班線近55條,新增客運班車130余輛,實現了鄉鎮有站、村口有亭和村村通公交車,初步實現了人民群眾由“能夠出行”到“方便、安全、舒適出行”的轉變。
交通一體化為農民帶來大實惠
建設布局科學、結構合理、便捷通暢的交通路網,是濟源市交通局路網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抓好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該局積極構建“十”字形高速公路網,以高速公路網為主架,以多個互通區為中心,建設通往各中心城鎮的連接線,隨著去年年底濟晉(城)、濟運(城)兩條高速公路的貫通,濟源市在河南省率先實現鎮鎮通高速公路。此外,該局還在籌備建設晉煤外運大通道——濟陽高速公路。
根據濟源市工業集聚區建設、組團建設、中心城鎮建設的需要,濟源市交通局全面鋪開了以市區為中心,向外大輻射;以集聚區、組團、中心城鎮為中心,向外輻射連接的公路網建設,不斷加快市區一、二環路和曲陽、軹城、克井三個組團間的近百條通道及綠化建設。
以小浪底水利樞紐、西霞院水庫等一大批國家重點水上工程為重點,濟源市交通局還不斷強化水陸交通綜合化建設,一方面大力推進綜合客、貨運樞紐港站碼頭建設,新建、完善航運設施;另一方面,加大與碼頭連接線、專用線以及客運站點的建設,實現水上、陸地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立體換乘”。
交通一體化的大力實施給愚公的后代帶來了說不盡的實惠。當地農民利用通達便利的交通,紛紛在公路沿線、家門口開起了餐館,搞起了運輸,形成了新的路域經濟;各鄉(鎮)、村圍繞已硬化的通村公路,相繼建起了高效農業園區、農業經濟產業區、農業種植觀光區、規模化養殖區,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據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濟源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農村純收入等幾項指標都走在了河南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