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何去何從
2009-3-3 19: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的中國對外貿易,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外貿依存度居高不下,第四季度出口遭遇寒流;其二,數量不菲的以民營出口企業為代表的制造業,遭遇空前困難的局面,工廠或開工不足或倒閉歇業,造成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 這兩個特點都在提示我們,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單一出口路徑到了反思改進的時候了。
民企遭遇“倒閉潮”
2008年并不是我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年份,但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近六成靠進出口,其中三成靠出口,這個現狀多少讓人感到擔憂。
毫無疑問,民營企業是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對外出口的生力軍。而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東南沿海的民營企業,就屢屢被媒體提及,媒體用的最多的詞語就是“倒閉潮”。
2008年7月,媒體開始報道東莞企業倒閉潮,其中提到了民企50強中的一家企業;與此同時,媒體報道浙江民企命懸資金鏈背后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位“十佳青年私營企業家”;到了8月,情況更加嚴重,媒體開始報道“江浙粵中小企業直面生死劫”,更有媒體探究“民企老板為何頻頻自殺”;10月,媒體開始反思民企困境,連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也忍不住發表看法。他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國資委成立之初很重要的任務是治理國企“三亂”,即亂投資、亂決策、亂擔保,現在這些錯誤已開始轉向民營企業。
我們可以不用“倒閉潮”這個詞,但是,外有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出口困境,內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所謂“三亂”問題,“民企受困”應該算是一個較為準確的說法。民企受困帶來的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2000萬農民工返鄉。
今年外貿形勢嚴峻
各種跡象顯示,今年的形勢,可能更糟。大逆轉是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的。
至2008年12月,我國的出口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進口更是大幅下滑21.3%,外貿降幅創下了至少10年來的最高紀錄。
面對這種變化,各路專家紛紛對2009年的外貿形勢作出悲觀性預測。
有分析認為,隨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擴散,外需放緩,貿易摩擦加劇,我國出口增長面臨巨大難題。依靠兩位數的出口增長不是我國當前應該采取的經濟增長策略,但是,保持一位數的出口增長則絕對有必要,因為出口增長背后是企業生存和就業的保證。
還有分析認為,2009年的出口及經常賬戶盈余都將出現負增長,而未來兩年儲備的增長也將放緩,出口拉動高增長的時代或許已經走到盡頭。
專家的各種分析,有一個基本前提,我國出口的近60%直接或間接面向美國、歐盟和日本市場,目前這三大經濟體都陷入了衰退,而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加出口的難度也在加大。因此,在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短期內復蘇難現的背景下,我國連續幾年出口快速增長的局面將發生逆轉。
海關總署報告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已向實體經濟蔓延,國外需求的萎縮已對我國出口形成了強約束,出口規模將繼續呈現下降態勢。2009年,進出口下滑的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按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估計,全年進出口增速可能放緩至5%以下。200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預計將較2008年大幅下降20%左右。
貿易摩擦加劇
國際經貿交流有一個基本規律,每當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不景氣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會抬頭,貿易爭端也會增多。因此,業內專家預測,2009年我國出口產品將遭遇更多貿易摩擦,且貿易摩擦將呈現日趨多樣化、綜合化和隱蔽化等特點,這對政府和企業都是新的挑戰。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出現。
以廣州為例,在去年,截至11月,廣州外貿企業遭遇22起外貿摩擦,數量同比增長120%。這些摩擦呈現數量多、涉案金額大、涉及領域廣等特點,涉及總金額合計高達1.1億美元,基本覆蓋了鋼鐵、輕工、機電、化工等主要行業。
中國出口產品在遭遇越來越多以安全和環保為名的技術壁壘的同時,反補貼、反傾銷等貿易摩擦在過去一年里呈現出更加頻密的態勢。反補貼已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新領域和熱點,中國遭遇反補貼調查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一。
另據世貿組織統計,自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反傾銷立案中涉及中國產品的調查案件占總數的1/7左右。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目前全世界1/3的反傾銷案件針對中國。
政府出手促出口
為了應對日益困難的外貿形勢,相關部門接連出手,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我國于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連續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12月份政策調整涉及的商品整體出口合計544.5億美元,同比增長4.8%,占我國出口總值的比重由前11個月的45.8%上升至12月份的49.0%。其中服裝、塑料制品、箱包和燈具出口均表現為加速增長。
另外,貿易出口價格穩定的漲幅,也對穩定外貿形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6月至12月份,我國一般貿易月度出口價格同比漲幅基本穩定在16%-19%之間,12月份仍為16.3%,這使一般貿易出口保持6%的逆勢增長,增幅比11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
更可喜的變化在結構方面,具體而言就是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化和出口地域的變化。商務部方面的分析指出,在一系列經濟數據的背后,外貿結構正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邁進。比如說我們的機電產品增長了17.3%,進一步擴大了我們在制造業高端占有的比例;比如說中西部地區外貿出口的比例又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說我們對一些新興市場占有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還有,一般貿易的增速快于加工貿易的增速13.6個百分點。
專家發出反思聲音
一方面是外貿依存度居高不下,出口遭遇困難;一方面是相關部門連番出手,促進出口繼續增長。與此同時,來自專家學者的質疑和反思也頻頻出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他認為,出口導向政策需要反思。
吳敬璉表示,中國經濟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我們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通過出口導向的政策,和世界金融體系聯系在一起了。占我國出口20%左右的美國市場出現衰退,我們的出口就會受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做過分析,認為美國增長率如果下降1%,我國出口就會下降4個百分點。
面對這樣的局面,吳敬璉認為,從短期對策看,我們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努力保持宏觀經濟不至于崩盤。在貨幣政策方面不宜大量放水,因為放水后續影響的這筆賬早晚要還。所以我們應該采取寬松的財政政策跟貨幣政策打拼。
還有其他方法,比如從1998年4月開始的扶植中小企業,各專業銀行建立中小企業貸款的專門機構,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公司。在不需要放松貨幣政策的前提下,把地下錢莊的借貸翻到地上,不但能夠防止借貸風險,而且能夠凈化市場降低利率。
吳敬璉著重指出,從長期來看,我們根本的問題還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經濟中一些由資源過度投入造成的一系列問題都解決不了。早在2006年7月,50人經濟論壇田橫島會議上就認為,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外匯匯率形成機制不做調整,一定會引起宏觀經濟的嚴重問題。
吳敬璉評論說,“九五計劃”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但是十幾年過去,至今沒有很快實現。“十一五”在這個方面所提出的方向、采取的措施,現在看來都是對的,是合適的。可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不是非常順利,根本的問題在于體制障礙。很多重要領域握有壟斷權的企業政企不分,阻礙了創新,阻礙了一些新技術、高技術的產業化。這種例子是到處都可見的,這是很要命的事情。
吳敬璉說,要轉變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有賴于改革的推進。包括經濟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決定了我們能不能夠使經濟發展方式有一個根本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