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對物流影響加深 政策致力改善
2009-3-28 23: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釀成了一場歷史罕見、沖擊力極強、波及范圍很廣的國際金融危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下降。2008年11月,我國出口額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2.2%。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上半年增長10.4%,三季度下降為9.9%,全年預計在9%左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3個月低于50%,12月為41.2%,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只有30.7%。顯示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收縮跡象明顯。
2008年9月份以后,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業的影響逐步顯現。主要表現為:一是實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11月,我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全國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個百分點。二是市場價格波動明顯。雖然運輸成本還在上升,但由于貨量減少,運力相對過剩,運價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12月3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沿海散貨運價指數同比下降了50%。三是經營困難進一步加劇。物流企業普遍遇到了市場萎縮、業務減少、成本升高、利潤下降和資金短缺的問題。最近還出現了強行提貨、棄廠逃跑、路途盜貨等違法違規事件。
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對物流業的影響正在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后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就經營環境看,2009年有可能是中國物流業發展30年來最為困難的一年。結合我國經濟運行和物流發展的實際,中國物流業將進入增長趨緩、結構調整階段。客戶要求高、運營成本高,市場波動大、經營風險大,服務價格低、企業利潤低,將成為總的基調。對此,要充分估計,審慎決策,積極應對。
物流行業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政策簡介
此前維持了10年的“穩健”貨幣政策,在2007年底首度改為“從緊”后,于2008年三季度突然轉為“適度寬松”。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不僅使全球金融系統出現紊亂,更將實體經濟拖入了衰退的深淵。在這一國際大背景下,中國政府靈敏果斷地扭轉宏觀調控風向,無論是密集的“雙率”下調,還是信貸控制、央票等數量型工具的減少,都飽含了國家“保增長”的良苦用心。
十年來首度“放松”
在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沖擊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國務院11月5日召開的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貨幣政策10年來首次“松動”,僅在一年前的12月5日,為防止惡性通貨膨脹的出現,央行提出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替代了我國實施10年之久的“穩健”貨幣政策?事實上,我國從2003年起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貨幣政策持續呈現收緊態勢?然而,進入2008年9月下旬以來,各種宏觀經濟數據都發出了橙色警報,經濟下滑遠超預期,央票銳減、正回購縮量等跡象均顯現貨幣環境開始出現了松動。正式定調后的“適度寬松”意味著在貨幣供給取向上,將不再是以控制供應、收縮信貸為基調,而是以對資金供給的釋放、信貸的放松為基調,為拉動內需、刺激經濟提供充分的流動性。
降息不足百日連降5次
“降息”,無疑是2008年貨幣政策中最亮眼的關鍵詞。從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調存貸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來首次降息0.27個百分點,緊接著10月8日又下調0.27個百分點,10月29日0.27個百分點,11月26日1.08個百分點,12月22日0.27個百分點。不到百日,連降5次,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累計下調198個基點,從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場詮釋為刺激經濟的“猛藥”。其中最大一次調低108個基點的幅度更是歷史罕見,足見中央“保增長”的決心。
利率的密集調降,作為“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主要內涵,是提高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制造寬松的貨幣環境,確保市場流動性的傳統手段,與新出臺的積極財政政策相輔相成,旨在竭力為經濟回溫鋪路。
政策解析
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近兩月來,央行已在適時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以保證流動性供應,在9月與10月兩個月連續三次下調基準利率并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主要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也釋放了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
致力“恢復市場信心”
央行連續降息,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聯手應對金融危機行動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中國宏觀經濟,以及給中國的股市、樓市帶來更多信心,從而幫助這些市場有效抵御外來風險的沖擊。盡管降息短期內起到的效果有限,但持續的銀根松動是一個長期利好市場的舉措,政策的累積效應將會逐漸釋放。此次降息將會拉動國內需求,促進企業投資,但最主要的還是恢復市場信心。
從宏觀經濟面上來看,降息將會帶來四方面的有利影響,以保證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一是降低了企業信貸成本,可以有效地促進社會投資;二是企業還款付息成本降低,可以改善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有助于企業效益的改善;三是銀行利息降低,消費者將會相對以前更傾向于消費而不是儲蓄;四是可以向全球釋放中國經濟正在通過有效調控,保持著正確的前進方向的信號,提振全國乃至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仍將長期持續走好的信心。目前減息的措施,對實體經濟層面的影響有限,不會改變宏觀經濟回調的趨勢,但會使它減緩。主要是對消費者心理預期起到提升的作用。
政策仍有松動空間
四季度貨幣政策主基調仍將是“放松”。從目前情況來看,歐美各國均持續降息,國內通貨膨脹率則已逐月回落,而政府保增長的態度已日益清晰,這將為央行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提供空間和動力。
目前來看,三種貨幣工具,利率、準備金率和央票,都有一定調整空間。目前看來,繼續降息已成為共識。央行在降息之后,將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利率還有下調的空間,未來繼續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則更為大膽地預測:在2008年余下的時間里以及整個2009年,基準利率(包括存款及貸款利率)將下調4―5次,即累計下調108―135個基點(假定每次下調27個基點)。而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下降,預計連續降息能確保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保持非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