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構筑綜合物流通道打造航運集成服務鏈
2009-3-26 23: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我國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上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促進上海率先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繼續發揮上海在全國的帶動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選擇。
中央政府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1996年1月,國務院在上海召開江蘇、浙江和上海兩省一市及國家有關部委負責人會議,正式對外宣布: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此,航運中心建設成為上海城市發展中的基本功能,成為推動上海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動力。2008年7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上海調研時指出,“要緊緊圍繞建成東北亞國際樞紐港的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著力打造航運服務資源集聚中心,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以業界公認世界主要國際航運中心,如以腹地貨物集散服務為主的鹿特丹和紐約等腹地型國際航運中心、以中轉為主的新加坡中轉型國際航運中心、以市場交易和提供航運服務為主的倫敦國際航運中心的形成和發展來看,能夠從一般意義上的港口城市向國際航運中心發展必須具備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擁有航運業及相關產業集群,國際航運要素市場及航運交易功能發達;高效的口岸服務環境、良好的法律環境、寬松的融資環境、完善的自由港政策、自由的貨幣政策、優惠的船舶登記政策、合適的政府監管模式等政府為其創造的良好支持保障體系;都是(或曾經是)隨著國際制造業中心的轉移而位于世界經濟增長重心范圍內的世界級深水良港;完善便捷的綜合集疏運體系等。
中國經濟改革和巨大市場使中國逐漸成為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強大的制造業基地,不斷發展的國際采購與國際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上海港因其發達的腹地經濟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了國際物流的重要節點和門戶。自中央確立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來,經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如洋山國際深水港、寧波-舟山港及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取得重大進展;依托上海航交所,航運要素不斷集聚;區域大通關改革不斷擴展和持續深入,口岸電子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港口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等等,為國際航運中心下一步發展與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該意見提出了從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體系,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整合長三角港口資源,完善航運服務布局;探索建立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積極穩妥發展航運金融服務和多種融資方式,促進和規范郵輪產業發展等方面,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事實上,資源綜合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在對資源配置與利用中,同樣可以將以國際航運業為核心服務的其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與綜合利用,有效利用港口城市現有技術資源或技術育成資源,以創新與整合等技術手段,為港口、航道、船舶、貨運等技術提供創新與實用化服務。對咨詢、教育、商貿、旅游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形成海事、保險、信息咨詢、港口旅游業、商品展示與貿易業等第三產業,形成國際勞務市場、海員培訓教育、海運期貨交易等國際航運服務產業,直接為國際航運中心服務。因此,國際航運中心城市功能已不再是一般港口城市功能,而是圍繞航運展開的全功能中心城市。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結合上海港發展的實際,我們的研究認為,除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法制環境建設外,還應重點關注如下重大關鍵問題的研究:港口海向陸向腹地拓展問題;港口與腹地高效便捷綜合物流通道建設問題;集聚航運要素形成完整航運服務產業鏈問題;促進航運與貿易、生產制造業、現代物流融合問題;關注航運集成服務及航運金融集成創新服務研究;重視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建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臺;以創新的角度和觀點,如基于范圍經濟理論協調區域內其他港口的競爭與合作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