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企業物流現狀分析
2009-3-20 12: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制造業物流發展狀況一方面取決于制造業本身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又取決于現代物流發展的程度。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行為的深化、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制造業和現代物流的互動關系得到加強,制造企業物流水平逐步提高。一方面,制造業的改造升級釋放了大量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發展推動了制造業升級。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制造業物流處于有實物配送向一體化物流過渡階段。
制造業物流的發展趨勢
在過渡階段中,制造業物流顯示了八大趨勢。
1.制造業物流需求快速增長、規模快速擴大,占社會物流總額比重提高。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制造業務流總額為359004億元,比上年增加26.9%,增速快于同期社會物流總額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制造業務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比例為74.7%,比例比上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
制造業務流總額在社會物流總額中不僅比重大,而且增長最快。2005年,制造業務流總額比上年增長26.9%,比農產品物流額、進口貨物物流額、再生資源物流額、單位與居民物流額等同期增速快得多。
但是,制造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物流需求分布不平衡。在制造業物流額的構成中,機械制造業物流額多占比例最大,為40.3%,所占比例較大的行業還有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業,比例分別為9.2%、7.5%、6.8%;所占比例較小的有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家具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比例均在1.0%以下。
2.物流業務發展正在由生產、銷售環節向采購環節迅速擴展,部分企業開始向回收(循環)物流發展。
在傳統制造業物流活動中,采購環節通常不被重視,而事實上采購環節又是最有成本節約空間的環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增加制造業企業銷售額一般是比較困難的,而物流成本下降則相對容易,由此可見,降低物流采購成本十分重要。
例如,沈陽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就已經開始采用訂單采購物流管理。其采購活動是以定單驅動的;制造訂單驅動采購訂單,采購訂單再驅動供應商。這樣,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實現了低成本、準時化的采購物流,并與生產中的實時物流和專業化的銷售物流進行優化整合,形成以企業為整體的一體化物流體系,推動了企業整體效率和效益提高。
據了解,目前國內一些主要汽車企業,如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都普遍采用這種準時有效的一體化物流管理模式。
3.物流發展目標開始由加快銷售、降低銷售成本,向整體優化、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整體物流成本轉變。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已經有一些制造汗液物流發展的目標開始加快銷售、降低銷售成本,向整體優化、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整體物流成本轉變。
例如,在傳統石化企業物流活動中,企業往往只重視加快銷售、降低銷售成本,注重加強和改善企業產品年銷售績效的提升,但是在生產、原料采購等環節的物流管理還相對落后,使得企業內部物流管理脫節,效率不高,整體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燕山石化為代表的許多石化企業開始提出整體優化、降低企業整體物流成本的物流管理目標。實施整體優化后,燕山石化成品油的銷售配送可以直達最終用戶——加油站,其物流管理模式基本與國外接軌。
4.物流發展的精細化、專業化的趨勢開始顯現。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制造業物流發展由粗放的物流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管理轉變的趨勢明顯加快,物流發展的行業特征越來越明顯。
遼寧省大連市海洋漁業集團公司(簡稱遼漁集團)近年來為了適應客戶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適應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要求,根據水產行業的特點和產品的特征,著力加強水產品物流和冷凍儲藏業務,打造冷鏈物流管理體系。目前遼漁集團已擁有功能齊全的大型冷藏庫5座,冷庫年吞吐量達到43萬噸,向客戶提供水產品的冷凍粗加工及其它食品的快速降溫及速冷服務,形成了具有水產行業特點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客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制造企業普遍擁有一定物流基礎設施,內資企業平均規模遠大于外資企業。
全國第二次物流統計調查資料顯示,制造企業普遍擁有一定物流基礎設施。2005年制造企業重點調查企業平局使用倉庫面積為12萬平方米,其中:平均自由倉儲面積為7.2萬平方米,站平均使用倉儲面積的60.1%,平均租用倉儲面積4.8萬平方米,占39.9%;重點調查企業貨運車輛平均擁有量為58輛,裝卸設備35態。同時,據調查資料,制造也重點大類行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煙草制品業平均規模又大于其他行業。
我國制造業企業內部物流基礎設施不僅規模較大,而且在物流基礎設施擁有量方面,內資企業平均規模遠大于外資企業。
6.物流業務外包增加、專業化程度提高,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聯合趨勢明顯。
制造企業物流外包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物流業務外包增加、專業化程度提高,但物流業務整體外包較少,運輸外包比重較大。
據第二次全國物流調查數據顯示,企業運輸業務主要靠外包來完成。2005年,在所調查企業完成的30054萬噸貨運量中,貨主企業自我完成的只有9900萬噸,占32.9%,委托第三方完成的達20153萬噸,占67.1%。這一比例比上年提高了近2.5個百分點。
同時,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聯合趨勢明顯。2006年8月,寶鋼集團北方物流中心與遼漁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確定遼漁集團大連灣新港正式加入了寶鋼集團北方物流網。大連灣新港將提供2萬平方米場地作為寶鋼倉庫,并在其上新建一座6000平方米的寶鋼倉庫;同時以最優服務提供港口裝卸、倉儲等一條龍流程。寶鋼大連物流中心建成實施后,大連灣新港將舉全港之力,竭力打造“寶鋼精品”,以此將大大增強剛才吞吐量。類似的還有本鋼和物流企業實現戰略合作、資源共享已經形成一種有力趨勢。
7.物流信息化作用越來越關鍵。
隨著近幾年物流業的蓬勃發展,物流信息化受到了普遍重視,物流行業信息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物流信息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大型制造企業現場物流采用看板管理的占25%,采用JIT配送的企業占11%,采用原料直接送工位的占44%,采用精細化物流管理的占13%,采用了企業集成化的比例為13%,與第四次調查相比,企業物流系統有較大改善。
我國重點制造企業在物流系統同改善過程中,采用一體化物流管理的企業占23%,實施了供應鏈管理優化的企業占18%,原材料采購采用招標采購措施的企業占37%,采納物流業務外包的企業占49%,實施ERP信息化管理的站47%,進行了業務流程優化的企業占29%,采納了其他各種物流改善措施的企業占31%。
8.現代物流技術與產品在企業物流作業中開始得到應用。
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大型制造企業在物流作業中采納了許多現代物流技術與裝備,其中使用物流單元化容器的企業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企業占76%,采用吊車、起重機的企業占27%,生產線采用了連續自動輸出線的企業占46%,采用自動包裝與碼垛技術的企業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術的企業占28%。
現代信息技術對制造企業物流組織的影響,將導致新的物流組織出現,而且促使物流組織的層次在不斷提高。
中國制造業企業物流的問題與差距
與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整體規模還不大,實力還不不強,尚存在不少問題。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小、散、差”,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散:產業集中度低,差:勞動生產率、市場輻射力、研發能力等均較弱。
中國制造企業物流存在的問題及距離主要表現在:
1.現代物流理念缺失,一體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應用程度較低。
我國制造業引入現代物流理念的時間還不長,各方面認識還有限,供應鏈管理的應用管理程度低。
2.物流總體水平較低,影響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生產服務業特別是物流業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發展并不明顯。制造業整體上未能形成與其相應的具有效率和競爭力的物流供應鏈,企業的采購成本高、原材料與產成品庫存量大,資金占用多且周轉緩慢和周轉期較長,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受到很大制約。制造業物流費用率仍然高居不下。
2005年我國制造企業物流費用率為8.5%,雖然同比下降了0.7個百分點,但仍然遠遠大于日本制造業4.8%的平均水平。
3.企業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物流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我國傳統制造企業物流
人員主要是從企業內部運輸倉儲部門轉換而來,業務素質較低,難以達到一體化物流業務的要求。而制造業物流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領域,一些物流專業的畢業生不能適應崗位需要,特別是缺乏在制造技術上和商業模式上都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這就造成了我國制造業務流人才的供需脫鉤。
4.現代物流技術應用程度低,物流技術及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我國傳統制造業在物流管理和運作上習慣與自成體系,物流技術應用程度較低,物流網絡不能夠健全,未能形成與其相應的具有效率和競爭力的生產鏈,企業的采購成本高、原材料與產成品庫存量大,企業的經濟效率和競爭力受到很大制約。
另外,我國制造業技術與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在機械設計方面,CAD在發達國家已經覆蓋了制造業的60%,而我國還不到10%;在自動化技術方面,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實現柔性自動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發展,而我國目前仍在單機自動化、剛性自動化階段;在管理技術方面,發達國家開發并應用了JIT、LP、AM、CE等新的制造模式及MRP、MRPⅡ等管理技術,而我國制造業多重生產技術輕管理技術、重信息化忽視集成化物流管理,特別市物流技術、人與團隊之間的綜合集成管理。
5.傳統制造企業物流發展不平衡。
我國傳統制造業物流在多方面發展不平衡。第一,東、中、西部區域物流發展不平衡,資源性地區流出量與流入量差距較大;第二,城鄉物流發展不平衡,農產品物流與農資物流發展滯后;第三,制造業內部行業物流發展不平衡,部分傳統產業物流模式轉型不快;第四,各物流和生產物流的分離外包慢于銷售物流;第五,基礎性服務與增殖性服務發展不平衡,增殖性服務所占比例仍然不大,多種運輸方式銜接不夠,配套不好,公路運力相對“過剩”,特種、專用設備不足;物流基礎設施分屬不同的地方、部門和行業,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6.企業自營物流居多,物流設施利用率低。
企業的原材料供應物流和產成品銷售物流主要有企業自理或由供應商提供,極少由第三方來承擔。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制造企業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物流承擔的僅為19%,產成品物流有第三方承擔的僅為18%。我國的中小企業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更小,其自理物流能力也相對更低。而1996年美國有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業務量已經占社會物流總量的57%。
據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目前在我國的生產制造企業中由49%的企業擁有自己的汽車車隊、46%的企業擁有自己的倉庫、48%的企業擁有機械化的裝卸設備,9%的企業擁有高架庫或立體庫、13%的企業擁有鐵路專用線。但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制造企業內部的物流資源利用率的地下,其中汽車空駛率大于50%的企業有5%,累計平均空駛率達34.7%。
7.制造業物流費用增長較快,占社會物流總費用比例偏高。
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2005年我國制造業物流費用為3056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7.9%,增長速度高出全社會物流奮勇5個百分點;制造業物流費用不僅增長較快,而且占社會物流總費用比例進一步提高,2005年味90.3%,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
在制造業的主要大類行業中,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機械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物流費用增長較快,增速均超過制造業17.9%的平均速度;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物流費用增長較慢,增速保持在7%~18%之間。
在制造業物流費用構成中,機械制造業物流費用所占比例最大,為23.6%,所占比例較大的行業還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材料及化學制造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比例分別為10.2%、10.0%、和9.6%;所占比例較小的行業為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和煙草制品業,比例在3%以內。
8.物流費用率呈下降趨勢,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行業仍然偏高。
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何第二次全國物流統計調查數據,2005年制造業物流費用8.5%,比上年下降0.65個百分點。各個大行業的物流費用水平普遍下降到10%以內。反映出隨著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制造業社會物流效率整體上提高了。盡管如此,我國物流費用率總體上仍然偏高。2005年8.5%的物流費用率高出日本同期水平3.7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物流費用率較高的仍然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醫藥制造業,2005年分別為17.2%、11.3%、8.9%、和8.8%;機械制造業、紡織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煙草制品業的物流費用占銷售比例相對較低,都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制造業物流發展的政策建議
要解決目前國內制造業物流的問題,并是行業得到長期、可持續發展,應該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運用系統思維和和諧發展思路,從制造業物流的布局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政策、人才政策及個方面著手,培育適合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制造業物流的布局政策包括制造業基地重點布局、產業集群網絡布局、行業示范布局三個部分。
目前,我國的制造企業集中程度并不高,規模較大的制造業基地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山東半島和遼寧省中南部,制造業務流適合在這些制造業基地相對集中、重點布局,比如在基地建成若干制造業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
產業集群網絡布局政策包括完善產業集群區內的制造業物流網絡,如運輸網絡、倉儲布局網絡、信息功能網絡和綜合服務網絡,以及在產業集群區域里建立物流聯盟運行模式。這種物流聯盟可以是由產業集群的各個成員企業的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建立的虛擬物流聯盟,也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形式。
制造業物流行業示范布局政策主要是指以一行業內的一些優秀企業為典范帶動其他企業的改進。
制造業物流的組織政策應該包括培育企業內部專業物流組織、實施企業物流流程再造、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協作網絡、開展工業超市試點、合理安置制造業物流設施及人員等內容。
除此之外,制造業物流的技術改造,比如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制造企業物流標準體系等對解決目前的行業問題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