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企業:重構見效尚需時日
2009-3-2 15:1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師建霞
2009年1月14日,鋼鐵、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出臺,政策的春風率先光顧了鋼鐵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成為推動我國鋼鐵產業由大變強振興之舉的主方向。
細加剖析不難發現,鋼鐵規劃主要有五大方向:
一是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落實擴大內需措施,拉動國內鋼材消費。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穩定國際市場份額。
二是嚴格控制鋼鐵總量,淘汰落后產能,不得再上單純擴大產能的鋼鐵項目。
三是發揮大集團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鋼鐵集團,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集中度。
四是加大技術改造、研發和引進力度,在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中列支專項資金,推動鋼鐵產業技術進步,調整品種結構,提升鋼材質量。五是整頓鐵礦石進口市場秩序,規范鋼材銷售制度,建立產銷風險共擔機制。
參與規劃制定的有關專家明確指出,此次出臺的規劃是 “調整+振興”,并不簡單著眼于短期效應。然而,鋼鐵振興規劃獲得通過的消息一宣布,鋼市和股市上還是充滿 “樂觀”的聲音。
對此,一些較為冷靜的業內人士認為,規劃出臺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眼下鋼市的嚴峻不會給 “盲目樂觀”留有余地,鋼價短時的浮沉也不能說明前途得失,業界應充分認識調整、重構的必然與必要這一現實。
有分析認為,高價礦和產成品庫存的消化固然需要時日,但比這更難以破解的因素,則是至少連續6年的行業高速發展已使國內大部分鋼企形成了固有的產銷 “慣性”。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急劇變化,這種 “慣性”一時難以改變,從而無法應對。而要破解這種 “慣性”,重建新的市場操作模式,絕非一時之功。
其實,前些年持續增長的中國鋼鐵業,給2009年市場最鮮明的貢獻就是高產能。除了 “慣性”遞增外,首鋼曹妃甸、鞍鋼鲅魚圈、邯鋼新區等一批大項目的陸續建成,也已形成生產能力。由此估計,2009年全國粗鋼生產能力已超過6億噸的規模。
相形之下, “低需求”的市場格局決定了大部分產能必將擱置。據測算,國內用鋼需求相對較為樂觀,因為有加大投資、擴大內需等多項政策效應的期待,但國內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收縮帶來的不確定性對鋼鐵業的影響不容忽視;國際市場需求下滑則更為明顯,不僅歐美市場出現了3%至11%的需求下降,日韓市場的需求降幅也在10%左右,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明顯放慢,再加上匯率因素,都預示中國鋼材出口阻礙明顯加大。
這一切都意味著,破局中國鋼鐵業危機,必須腳踏實地地踐行重構,無捷徑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