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跨越打造可持續發展典范
2009-3-2 15: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9年新春伊始,新會區區長吳振鵬向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辦公室專家組作了專題匯報,詳細闡述了新會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各種優勢以及未來發展思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條件和優勢,使得新會區的申報工作得到專家組的肯定并順利通過。
對于新會來說,打造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早在2005年,新會就以雙水鎮為試點,總結完善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并在2006年成功創建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同年,新會區又啟動了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2008年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辦公室組織專家在考察新會區創建工作后表示,在新會創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不僅將對珠三角的后發地區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對珠三角外圍區域也具有示范作用,專家組一致同意向科技部推薦新會區創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緣何新會區在可持續發展上能不斷實現層層突破、亮點頻出呢?在這方面,新會擁有怎樣獨特的優勢,未來又將勾勒出怎樣的發展藍圖呢?
50余個不環保項目遭否批
一個地方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要看這個地方的黨委、政府有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志和決心。一直以來,新會區委、區政府都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發展愿望,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做了大量工作。
過去的一年,新會區黨政班子把創建實驗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年度和階段性工作安排。同時,要求相關專項推進組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在確立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和進行重大決策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如為保護圭峰山景區的優美環境,就否決了一項每年可增加產值10多億元的造紙項目。據統計,過去的4年,新會區總共否批了50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
與此同時,市民對于環保、綠化也有著優良的傳統。小鳥天堂所在的天馬村,把護鳥寫進村規民約,當地村民近400年來一直保護小鳥天堂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拍成紀錄片,稱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新會打造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另一個“本錢”就是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看著這一系列的數據你就可以感受到:新會是廣東省第一個全國平原綠化縣,森林覆蓋率30.6%,城區綠化覆蓋率40.08%;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質量狀況的滿意率達96.3%。目前,全區擁有2個國家4A級風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循環經濟成全國“旗幟”
經濟發展一直是新會的“強項”。改革開放以來,新會經濟一直處于江門市的排頭兵地位,新會還連續6次進入全國百強縣(市、區)行列。與很多經濟發達地區不同的是,新會經濟發展在注重量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可持續發展,這其中,新會的循環經濟更是成為了全國的一面“旗幟”。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新會推出的廢舊物資再利用舉措就已享譽全國。1984年,新會區雙水鎮20多名農民以6000元起家做起了“拆船”生意。截止到去年,雙水拆船廠已經發展成為年產值近20億元,年拆船行業規模最大、拆解速度最快、拆解量最大的一家大型拆船企業。隨著一批龍頭企業的扎根落戶,銀洲湖紙業基地也在過去的一年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預計到2012年,該基地年產紙量將達到578.56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465.47億元。
目前,新會區已形成兩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全部都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其一是拆船鋼鐵業發展鋼鐵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打造綠色“無煙冶金工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利用”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其二是銀州湖紙業基地以發電廠為核心,在基地內集中供電、熱、冷、水和治污,形成能源系統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產業聚集、節能和可持續發展。
過去的一年,新會經濟發展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比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31.2%提高到33%,提高1.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55%提高到57%。加快政產學研步伐,完善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會區政府與五邑大學簽定全面科技合作協議。舉辦“百名博士新會行”活動并成功簽約6個項目。建立廣東博士后聯誼會新會科技創新基地,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基地2家,新增4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新增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7家。
探尋綠色跨越新思路
通過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將把新會引領到一個怎樣的未來中去?新會區區長吳振鵬在向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辦公室專家組作專題匯報時這樣描述:把新會建成經濟強區、文化名城、生態葵鄉、和諧社會,成為珠三角次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范、江門市科學發展的先行區、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整個實驗區的特色為依托生態和區位優勢,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珠三角次發達地區的綠色跨越發展。
為了實現綠色跨越發展這一目標,新會區也提出了一系列思路和舉措,比如優化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把銀洲湖區域建成珠三角西部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建成珠三角西部重要的現代物流基地。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減輕區域資源與環境壓力,將繼續成為新會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點內容。要努力促進循環經濟模式和經驗在全區的推廣,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要鼓勵企業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十一五期間”,將關停“五小企業”147家,關停實心粘土磚廠72家;優化能源利用結構,推動產業與生活節能。建立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與處置體系,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運率要達到100%。
總之,圍繞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這個重要目標,新會區將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努力把新會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生態環保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