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呼和浩特市如何擴內需保增長惠民生
2009-3-19 21: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將成為保證我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增長的一劑良藥。對于呼和浩特市而言,如何擴大內需保增長,實現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達到1515億元的預期目標,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而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大實惠,成為首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任務。
7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大盤子
呼和浩特市按照國家投資和優化結構的總體戰略,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千方百計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社會事業、新農村建設等多個方面加大投入,端出了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5億元的大盤子,比上年增長15%。
據呼和浩特市有關領導介紹,在工業經濟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影響最大的是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行業。呼和浩特市近年來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主攻非礦產資源依賴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原材料加工企業較少。目前全市有3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其中因受金融危機沖擊而停產半停產的企業還不到十分之一。
在這些固定資產投資中,不僅涉及農村和城鎮基礎設施、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建設等方面,同時重點以重大項目的引進建設為抓手,全力加強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目前已落實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330項,預計年內完成投資420億元,其中續建項目222項,新建項目198項。
發揚光大乳業、電力、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發酵等傳統優勢產業,發揮太陽能和風能的優勢,加大新材料開發,極力打造硅產業。廣東明陽風電公司500套風機設備制造項目和維斯塔斯集團公司一期年產800臺風力發電機組生產項目年內將建成投產。目前,呼和浩特已具備了打造“中國硅都”的人才、資源、資金優勢,南京大陸集團、航天科技集團正在建造1.45萬噸的多晶硅加工企業,企業除技術外還帶來了巨額的投資,引進了世界頂尖的技術人才,已經有1500噸投產。另外,作為硅產業更高技術的單晶硅已形成1000噸的生產能力,未來將發展形成5000噸的生產能力。
第三產業凸顯后發優勢
面對金融危機,從呼和浩特自身情況看,雖然存在許多困難,但也有許多有利條件:呼和浩特市的經濟對外依存度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要比東南沿海地區小得多。此外,全市產業結構較為合理,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去年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經受了大災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嚴峻挑戰下,首府服務業完成增加值 739.3億元,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 56.2%;實現地方稅收總收入合計51.4億元,增長48.7%,占稅收總收入的75.7%,服務業成為首府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凸顯后發優勢。
今年1月份,呼和浩特許多大型商場和超市銷售額比去年同月增長近30%。隨著“家電下鄉”等一系列搞活流通政策措施的落實,全市城鄉消費市場呈現購銷兩旺的良好勢頭。
呼和浩特市充分發揮服務業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增加就業的積極作用,在加快推動金山鐵通物流園區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美通、呼運、中儲等現有物流企業的支持力度和現有物流資源的整合力度,并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提高呼和浩特市物流業在環渤海區域的競爭力。在渣打銀行成功入駐和林設立村鎮銀行的基礎上,渣打、民生、興業、光大等銀行省級分行正在積極引進,證券、信托、基金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重點建設大青山烏素圖生態旅游區、呼和浩特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等項目,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力度,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和精品景區,把呼和浩特市建設成為內蒙古的旅游集散地,使草原的天堂呼和浩特成為“京津夏都”。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
擴大內需不僅要擴大投資,也要擴大消費。進一步改善民生,將明顯促進消費的擴大,帶動經濟增長。把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越是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成為首府決策者們的共識。
呼和浩特市把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結合起來,緊緊圍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著力辦好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保障性住房等8件實事。
大力開發就業崗位,通過加快發展經濟特別是就業容量大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以及增加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年內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將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10%以上。為環衛一線清掃保潔作業人員每月增加200元績效浮動工資。市四區城市低保標準由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旗縣城鎮低保標準每月統一提高到20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年1200元提高到1400元。五保戶集中供養標準由每年1500元提高到18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年1200元提高到1500元。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補貼政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農民工工資保障機制;提高職工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住院報銷比例;經濟適用住房規模達到新開工房屋面積的20%,建設或購買3482套廉租房,使符合條件的城鎮低保家庭全部住上廉租房;實施17所中小學教學樓建設項目和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工程建設,加快解決“上好學”問題……件件都是重民生,貼民心,首府擴內需,保增長凸顯民生路徑。 (記者 賈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