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市波動探秘
2009-3-12 11:1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鋼作坊禺心
新年伊始,牛氣沖天,鋼市延續去年底反彈行情繼續攀升。可是好景不長,鋼價重現去年6月底以來“跌跌”不休的行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段里,多個鋼材品種下跌了500元~600元(每噸,下同)。
于是,業內有人抱怨其利益主體炒作鋼市,也有人責怪遠期合約交易市場打壓市場……理論起來,這些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稍作研究便可發現,市場已經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用過了時的理念解讀當今市場,只會被偏見引入誤區。
造成如今這波行情原因很復雜,原先不確定因素確定了并主導著行情趨勢,在此同時又出現了眾多不確定因素,而且與不確定因素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后市。探究已形成定局的起落較大的行情,有幾個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定價機制不完善。
眾所周知,鋼鐵供應鏈上的生產與經營從屬于兩個不同的行業,生產企業重技術,經營單位重服務,不同的行業發展的戰略和戰術都是不一樣的。由于我國特有的國情,受到計劃經濟時期理念的影響,生產企業一直掌控著鋼材定價權。表面上看,鋼廠牢牢地握有話語權;實際上,鋼價的變動往往滯后于市場。因此,本來一季度出臺一次鋼價的,后來變成一月一次,有的甚至于一周出臺二、三次價格,鋼價變化過于頻繁導致了市場混亂。
近年來,被稱作準期貨的網上合約交易市場的出現,對原來已有的現貨交易為主的市場形成互補,但因先天不足,監管機制缺失,社會公信度不是很高。只要鋼市行情開跌,總有人把責任全部推到遠期合約交易上,說其打壓市場。當行情上去時,是不是又說遠期合約交易市場在哄抬市場價格?
發現價格機制是遠期合約交易與期貨一樣擁有的兩大功能之一。鋼期推出后,也會預示后市價格的趨勢,難道真能起到打壓或哄抬市場的作用嗎?不會的。相反,我們期待鋼期推出后,完善的市場定價機制將起到維護市場穩定的作用。
二、生產成本日漸走高。
前幾年就聽說有人倒賣長協礦。2008年長協礦幾近成倍增長后,市場里出現了從未碰到過的新問題。原來長協礦合約能起到兩大作用:一是為鋼廠提供穩定的鐵礦石資源;二是長協礦一般均比現貨價格便宜,能降低生產成本。但是,2008年長協礦價格高于現貨價。這樣一來,當鋼價趨跌到一定價格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使有長協礦的大鋼廠產品跌進了成本,打消了生產的積極性。而沒有長協礦的中小型鋼廠反降低了成本。因此,在去年十月份出現鋼市暴跌后,不少大鋼廠以減產應對,希望通過減少供應起到穩定價格的作用。應該說,一度起到了作用,但實際效果不甚理想。 一些中、小型鋼廠在復產中又搶先了一步,使大鋼廠限產的舉動打了折扣,仍未能改變供求的局面,市場上的鋼價應聲而落。據稱,我國現有產能6.6億噸,年產量仍維持去年水平的話,將有1.6億噸產能空放,這些空放著的產能成為鋼市穩定的定時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鋼鐵工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去年勞動力成本普漲了15%~20%,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鋼鐵生產的成本。成本的推高,也危害鋼市穩定。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鋼價也會受到國際上低價位鋼價的挑戰。
三、高價政策不放棄。
長期以來,鋼鐵供應鏈上的一些利益主體代表極力維護高價政策,以市場需求作為高價的理由。只要市場一啟動,供應鏈上中游各個環節都要千方百計地調價。誰都知道,通過調價提高鋼價,這是最省力而又無需成本便能獲取厚利的方法,利益主體不會放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鋼廠、鋼貿商都希望有一個永遠高漲的行情。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行情下,鋼貿商才有可能在被壓縮后的空間里生存下來。鋼廠在獲取厚利后,又大做擴容的文章,使得我國鋼產量在十年里翻了5倍。鋼產量超預期增量后,改變了供需關系,市場原有的高價政策受到了量的沖擊。俗話說,兵敗如山倒。高價受到量的沖擊,就會出現大跌,甚至暴跌現象。
再則,高價政策也是產量巨增的誘餌。前兩年,因熱卷獲利豐厚,各地鋼廠一窩蜂地上熱卷。市場上熱卷供量多了,價格就下來了,有時下跌得比低附加值的螺線產品還要低。當市場低價與從業人員高價愿望相沖突時,鋼市也不穩定。
四、經營偏離市場化。
危機當頭,各行各業都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自去年9月15日以來,各級政府確實出臺了許多救市政策,為企業減緩了金融風暴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在最近,政府又推出了十大行業的振興規劃,為搏擊危機風浪的各個企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但是,政府為企業遮風擋雨的同時,也經受著全球金融風暴的襲擊,在落實拉動內需保增長戰略方針中,確保就業率就需要企業鼎力相助。
冶金工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停產、限產、減產都會影響當地的就業率。為此,各地政府在春節后全力支持鋼廠恢復生產,并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當時,鋼價呈現反彈行情,鋼廠以為需求出現了轉機便恢復生產。鋼價在產量陡增的打壓下又深幅下跌,鋼廠原來的停產、減產計劃在政府的強制性干擾下破了產,直接影響鋼市供需關系的平衡,引起鋼市不穩定。
綜上所述,四個因素都隨著市場的變化出現新的問題。但是,市場里發生的情況,只能從市場實踐中找出答案。欲還鋼市平穩,只能在完善鋼市結構體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