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危機當成發展的 動力和機遇
2009-2-7 16: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常州
危機中求進求新求穩
在常州,有一座脫胎于傳統“大學城”的科教城,這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平臺。
“2009年確實將是困難和矛盾更加明顯的一年,但同時也是充滿希望、充滿機遇的一年,關鍵要看如何去應對。”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常州作為江蘇省內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市之一,在新的一年里,將以“創新、發展、提高”為主線,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增強干部工作信心、企業家投資信心和群眾消費信心,把危機變成倒逼發展的的動力,危中求進、危中求新、危中求穩。
GDP增長11%以上,社會投資增長18%,實際利用外資增加10%以上……這是常州在今年初給自己的經濟發展定下的目標。這些目標并非憑空就能實現,范燕青表示,今年常州將進一步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繼續做強做好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五大支柱產業,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開辟新型市場;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份額。這其中,將重點抓好200個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力爭全年新增銷售收入490億元以上,新增超億和超3000萬美元項目15個,實際利用外資超25.6億美元。范燕青告訴記者,今年初,常州市明確了今年50項重點工程,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五個重點領域。其中,直接投入資金為880個億,帶動全社會投資總額可達1200個億。
在常州,有一座脫胎于傳統“大學城”的科教城,這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平臺,不久前,溫總理視察時曾給予這種“常州模式”很高的評價!靶蜗蟮卣f,我們想讓這個科教城承擔起助推經濟新發展‘發動機’的功能!狈堆嗲啾硎境V荽蛟爝@個平臺的初衷一是為全市54000家民營中小企業提供創新研發的后盾,另一方面是想吸引知名大學、大所落戶常州,彌補常州高校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短板,這一目標正在變成現實。目前,科教城里已經云集了以中科院下屬研究所為主的幾十家知名研究機構,100多個重點實驗室。
本報記者 朱昕磊
淮安
捕捉“個性化機遇”
機遇是資源,是發展的條件,抵御風浪,要以特取勝。當前,淮安要捕捉幾個現實的“個性化機遇”。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我們要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增強干部的工作信心、企業家的投資信心、群眾的消費信心!被窗彩形瘯泟⒂乐以诮邮芪覀兊膶TL時快人快語。
“如果說干部是火車頭,企業家就是頂梁柱,而廣大群眾則是我們頭上的一片天!眲⒂乐矣萌齻比喻對“三個信心”給予形象注解。他說,“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信心變成發展的動力,發展的源泉,變成現實的資源。”
那么,信心來自哪里?“發展安心,和諧穩心,民生暖心。”劉永忠認為,發展,是信心最根本的來源。“我們常說‘樹大招風’,淮安這棵‘樹’相對矮一點,受到的沖擊也相對小一點。但這不是說‘樹’就不要長高。”劉永忠認為,風暴過后,外向型經濟依然是發展的方向。所以此時,更應該增強開放的觀念,為新一輪發展做好準備。
應對挑戰,增強發展的信心,更離不開對機遇的把握。劉永忠說,機遇是資源,是發展的條件,抵御風浪,要以特取勝。當前,淮安要捕捉幾個現實的“個性化機遇”。
蘇北整體進入長三角,連云港開發提升為國家戰略,這對淮安來說同樣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拔覀兙嚯x連云港只有100公里,如果連云港是嘴,我們就是鼻子。我們要淡化腹地意識,增強沿海意識、開放意識!爆F在,淮鋼每年400多萬噸的鐵礦石,只有幾十萬噸從連云港走。而實現海河相通,借港出海,將大大節約淮安企業的物流成本。
淮安的另一“個性化機遇”是臺資的青睞。目前,淮安已有富士康等5家大型臺資企業落戶,作為標桿企業,它們一呼百應,具有強大的帶動效應。在前不久舉辦的淮安臺資論壇上,135名臺商來淮安實地考察。臺商對淮安的認同度越來越高。淮安的目標是:打造臺資集聚新高地,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局面。
淮安民用機場已經開工,淮安也納入鐵路樞紐網……劉永忠認為,省委、省政府扶持蘇北發展,以及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都是淮安的“個性化機遇”!盎窗彩寝r業大市,這些含金量高的政策,對淮安的發展,如降甘霖。”
本報記者 朱鼎兆
鎮江
縮短差距的時機到了
鎮江今年的目標確定為“一個高于、一個快于”,即主要經濟指標力爭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
在面臨巨大壓力但又不乏希望的牛年,鎮江如何發展?又將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嶄新形象謀求新的跨越?面對記者的采訪,鎮江市委書記許津榮的回答雖然平靜但充滿自信。她說:“理性分析形勢,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我們清醒認識到:越是困難時期,越是鎮江縮短差距、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
許津榮說,鎮江今年的目標確定為“一個高于、一個快于”,即主要經濟指標力爭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沖刺1千億元,增長30%以上。定下這個目標主要基于鎮江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去年新增77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近年來最多,總數3010家,僅26家企業停產。鎮江的區位、岸線資源、產業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已經凸顯,承接新一輪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吸引力、競爭力明顯增強,可以說鎮江在危機中有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新的一年里,鎮江圍繞保增長、促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將突出“四大建設”:一是重大項目建設。以產業投資超600億為目標,全力推進一批優質大項目,加快實施“千百億”工程,推動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五大優勢產業加速向五千億規模邁進。二是城鄉建設。計劃投入400億元,大力推進南徐新城區、北部濱水區等一批重點工程,全面推進城市主要出入口和主要景區出入口環境整治,使城鄉面貌顯著改觀。三是生態建設。咬定2010年達到國家生態市標準的目標,力爭年內全市80%以上鄉鎮達到環境優美鄉鎮標準,建成投運太湖流域19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新增綠化造林16萬畝,市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力保330天以上。四是民生建設。政策扶持創業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全覆蓋,突出抓好百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安居房的開工建設,實施50萬平米危舊房改造、40萬平米老小區整治。
許津榮認為,鎮江正在構建一個嶄新的發展格局,新的產業鏈和項目磁場也正在逐步形成,鎮江將呈現突破、跨越、趕超的嶄新氣象!
本報記者 張凌發
鹽城
深化“三服務” 全力保增長
新年首月,鹽城經濟取得了“開門紅”,這讓鹽城上上下下對新年發展信心倍增。
新年首月,鹽城市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17.3%;注冊外資實際到賬額增長44.3%……2009年鹽城經濟取得了“開門紅”,這讓鹽城上上下下對新年發展信心倍增。昨日上午,鹽城市委書記趙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深化“三服務”,全力保增長,這是鹽城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1月份有效工作日少,2月份部分企業可能會延長放假時間,保增長的壓力變大,加上市場需求萎縮,企業開工不足,因此一季度保增長的形勢相當嚴峻。”看清形勢才能尋求發展,鹽城市提出春節期間企業要少放假、多加班、早復工。趙鵬說,多一家企業生產,企業多生產一天,就多一份增長因素。政府也主動作為,處級以上干部全部上陣,進一步深化服務企業、服務項目、服務基層“三服務”活動。
保增長必須要保重點企業、重點行業,汽車、紡織、房地產這三大支柱產業更是政府“關照”的重點,“保住這些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鹽城的保增長就有希望!痹谡P懷、政策扶持之下,今年1月份,鹽城東風悅達起亞汽車產銷分別達10324輛和17300輛,均超過預期目標。與此同時,市區今年已有40多個工業、城建和服務業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保增長、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危機當前,鹽城的發展機遇在哪里?趙鵬指出三點:首先是搶抓十七屆三中全會提供的歷史性機遇,推進鹽城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第二是搶抓國際范圍的產業調整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帶來的機遇,加快推進鹽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鹽城已定下今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計劃:發展“南車北船”,打造幾個千億元的支柱產業;扶持石油機械、紡織機械、節能燈具等一批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大力扶持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第三,抓住國家層面上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個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增創開發、開放新優勢。今年鹽城市將繼續大力推進開發沿海、接軌上海、走向海外“三海”齊抓戰略,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