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萊州壯大糧食產業:倉廩實,百姓富

2009-2-6 2: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縣域糧食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萊州市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中,把糧食作為一個安天下、富百姓的朝陽產業,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規范發展等措施,初步建立形成了大糧食經濟產業發展格局,走出了長期困擾糧食經濟發展的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怪圈,實現了農民增收、糧企增效、地方糧食安全三贏。  

  近兩年,萊州市每年發展優質小麥訂單20萬畝,累計幫助農民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由原來的3500萬元增加到2.5億元,年利稅為改革前兩年的1.5倍,糧食企業職工年均收入由改革前的8000元增加到1.3萬元。  

  實施金種子工程:全市96家農業科技實體固定資產達到4億多元,全國種業50強企業萊州獨占三家,連續創造世界夏玉米高產新紀錄,萊州農民每增長1元農業產值,就有0.58元直接來自于科技貢獻。  

  金秋結碩果。10月14日,山東省科技廳邀請13位國內著名育種栽培專家再次來到我國著名玉米育種之鄉--萊州市,在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的高產攻關田里,專家組經過現場實打測產,最后核定:金海5號高產田畝產1146.74公斤,又一項新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誕生了。  

  與此同時,在金海種業比鄰的我國玉米育種業巨擎--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玉米對比試驗田里,100多組玉米新品種結出了碩大的玉米棒,登海種業在這個試驗田里種植了他們新培育的37萬個玉米品種新組合,以當今世界實力最強的美國先鋒種業和國內著名的玉米科研院所的最好品種為試驗對比樣本,通過嚴格科學的對比試驗,今年這里有100多個新品種,產量超過對比品種5%以上。今年剛剛拿到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我國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說:我總是希望別人超過我,這是我們應有的胸懷;但我希望永遠超過別人,這是我們應有的志氣。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萊州市圍繞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科技含量目標,大力實施金種子工程,全力構筑科技高地。萊州市的第一家民營科研機構,是著名農民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創辦的玉米研究所。萊州市委、市政府看到了民辦科研的強大生命力,遵循只做娘家人,不當公公、婆婆的市場法則,采取幫、扶、推的特色政策,引導民營科研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科研檔次,他們每年用于農業科技開發的支出達到達2300多萬元。科技產業化凝聚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去年萊州玉米良種推廣面積占全國的43%。目前,萊州市農業民營科技實體發展到96處,科技人員4000多人,固定資產滾動到4億多元,全國種業50強企業中萊州獨占三家,居全國縣(市)級首位,并被命名為國家級民營科技密集區。  

  良好的政策環境拓寬了農業科技發展的空間,獨特的競爭機制則磨礪了萊州糧食科研機構旺盛的創造力。盛名之下的萊州種業不敢有半點的松懈,全市96家農業科研企業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喜人局面。近十年,全市每年都有120多個新品種出世,十多個品種通過國家、省級試驗審定。據統計,萊州玉米良種近十年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面積8億畝,增產糧食890億公斤,增加農民收入890億元。近三年,萊州小麥單產提高了50公斤,玉米單產提高了100公斤。去年,萊州市每增長1元農業產值中,就有0.58元直接來自于科技貢獻。  

  鑄造增收穩定器:創新運作方式,組建糧食產業協會,發展訂單農業,穩定提高糧食種植規模,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結木成舟,駛進瞬息萬變的大市場。  

  在農村,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新品種因為沒有市場,糧農不買帳,而市場急需的優質糧食不能滿足供應。許多農民反映他們并不知道種什么樣的糧食有市場,種什么樣的糧食能賣個好價錢。萊州市提出:糧食購銷企業的根基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增收,就談不上企業的增效,糧食科研、生產、經營的脫節是癥結所在。他們對癥下藥,打破傳統運作模式,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全新組織模式。  

  大雪將至,小麥也要進入冬眠期。萊州市高郭村史殿亮一大早就來到麥田旁,因為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前幾天就下了通知,省農科院的王宏法博士要來講授麥田管理知識,接受技術咨詢。前些年,老史試種過不少優質小麥品種,但好品種賣不出好價錢,也只能當普通小麥出售。今年可不一樣,他與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簽定了訂單小麥合同,品種由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提供,還包括技術服務,價格在普通小麥市場價的基礎上,上浮10%。市場確定品種,農民種得踏實,糧食企業收得放心,我們做技術服務也有勁頭。王宏法博士一臉輕松。這是他被萊州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聘為技術顧問以來,第五次到萊州進行技術服務了。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血脈和神經,是各種生產要素集結、整合與聚變的載體。種植品種的決定權交給了糧食流通部門,這一看似倒置的結構,正是市場機制使然。萊州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是全市最大的糧食流通企業,他們發揮企業一頭連市場,一頭帶農戶的作用,以糧食訂單為紐帶組建了糧食產業化協會。企業在市場上拿到不同品種的訂單后,直接與農民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廣大農民在小麥種植前就已確定了糧食賣給誰,大約多少錢一斤,從而鎖定了糧食走向和價格,規避了一家一戶農民的市場風險。對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協會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訂單收購,統一代存糧食的系列化服務。在訂單基地集中推廣了精量、半精量播種,氮肥后移,均衡施肥,壟作節水,病蟲害防治等新技術,還利用閑置倉庫新建了一處BB肥廠,使農民用上了高效、環保、省力、省錢的專用肥。  

  在萊州領導者眼中,訂單農業不僅僅是一張供銷合同,更是建立穩定糧食產業基地的利益保障。2002年4月,一場50年不遇的晚霜凍害突襲膠東地區,部分地塊的小麥只長穗不結粒,小麥未熟粒特別多。這樣的小麥收上來銷售困難,加工影響出粉率。但是,收儲中心仍按訂單合同,以每公斤1.21元的價格照單全收。為農民著想就是為糧食企業自身利益著想!誠信鑄牢了農企利益共同體。盡管收購的小麥使企業損失了50多萬元,但卻贏得了民心,第二年萊州市優質強筋專用小麥訂單面積由上年的3500畝猛增到15萬畝,訂單戶數也由起初的40多戶增加到3萬多戶。這樣,既使糧食購銷企業控制掌握了糧源,又使糧食市場競爭從無序走向有序,調動了農民種植訂單糧的積極性。今年萊州市有10360個種糧大村和大戶自愿加入了糧食協會,優質專用小麥訂單面積突破30萬畝,占到全市糧田面積的80%以上。萊州小麥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去年萊州外銷小麥17萬噸,居山東省縣(市)級首位,其中2.94萬噸優質專用小麥出口到肯尼亞、莫桑比克等國家,填補了我國品牌小麥出口的空白。  

  拉長產業鏈條:突破收糧賣糧的小糧食格局,建立跨糧食生產、收儲、加工、流通、科研等多個領域,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大糧食產業格局。  

  在環環相扣的糧食產業化運作過程中,當上游的產業鏈條按程序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企業時,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使企業承接了最大的市場風險。最強勁、最恒久的競爭力來自企業!做大做強糧食企業是糧食產業格局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  

  糧食系統的老人、老糧、老賬問題一直是困擾糧食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各級政府手中的一塊燙手山芋。萊州市運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市場化之手,也成功解開了這道難題。根據國家有關糧改政策,除糧食收儲中心外,全市原有的42個國有糧食企業全部完成規范改制。廣開渠道安置分流482名職工,為620名職工進行了身份置換。目前,全市國有糧食企業職工由原來的1800多名精簡到446名,減員率達65.3%,糧食網點由改革前的30個增加到153個。同時注入871萬元政策性資金,激活了8346萬元的糧食沉淀資金,每年減少財政補貼469萬元,甩掉了沉重的老糧、老帳包袱,使糧食購銷企業輕裝進入市場。全市糧食企業年經營量由20萬噸增加到50萬噸,轉崗職工由原來的每人每年收入81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收入1.1萬元,初步實現了糧食企業機制轉換的軟著陸。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僅靠種、儲等單一環節的贏利空間十分有限,市場競爭力脆弱。萊州市在注重增強各關聯環節贏利能力的同時,不斷拉長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萊州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充分發揮萊州臨海靠港優勢,先后投資1600萬元,在海廟港建設了10座總容量1.2萬噸的立筒轉運庫,配套了一部分散裝車輛,在各收儲站增設了電子磅、扒谷機等傳輸機械,使轉運庫形成了年吞吐60萬噸的能力,在膠東開辟了糧食四散和精糧入市的先河。順暢的物流平臺,極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據測算,運抵深圳的糧食,利用近海運輸比鐵路運輸每噸可降低費用85元,市內四散運輸每噸運雜費由原來26元降低到18元,港雜費由原來的14.5元降低到9元,減少包裝費支出30多萬元,按年調銷糧食20萬噸計算,每年可節省開支500多萬元。  

  推行零距離流通方式改革。萊州市兼并撤消了11個產糧少、糧食收購量低的收儲站,糧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儲站倉庫。根據糧食中轉庫和面粉廠加工的需要,在全市建立了153個農村糧食服務社,把收購的糧食直接運到轉運庫或面粉廠,實現直達式入庫,近兩年共直達入庫糧食16萬噸,節省費用開支200多萬元。圍繞拉長糧食產業鏈,他們收購面粉加工企業,研制開發了營養麥胚等一大批新產品,開發生產出適合不同層次需要的各類專用粉,并配套實施廚房工程,年加工轉化面粉1萬多噸。初步形成了以糧食產業化協會、糧食轉運庫、面粉加工廠一線、一港、一廠為載體,跨糧食生產、收儲、加工、流通、科研等多個領域,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大糧食產業格局,為農民增收和糧食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糧足百姓富: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強化政府糧食儲備,搞好糧食加工流通,確保縣域糧食安全;減輕農民負擔,落實糧食生產直補政策,搞好科技服務,富裕一方百姓。  

  萊州市領導深諳糧食產業化發展之道:糧食是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的最基本物資,它和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重要。正確處理好縣域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的關系,有利于黨和國家農村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為了確保了縣域糧食安全,萊州市四管齊下,建立健全了糧食生產和調控體系:全市規劃了30萬畝噸糧田作為基本糧田,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藏糧于地。因勢利導,鼓勵農民戶戶存糧,藏糧于民,目前全市24萬個農戶,儲存糧食25萬噸,戶均存糧1000公斤以上。同時,集中財力,按1∶1.5的比例落實到位了1190萬元糧食風險基金。加強政府糧食儲備,藏糧于府,按照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的要求,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和儲存安全。與省內外8個糧食產區縣市建立了穩定的購銷關系,每年從這些地區購入糧食,生產加工食品、飼料等產品,豐富了糧食品種,滿足了市場供應,實現了藏糧于市。四管齊下,保證了全市的群眾口糧、儲備用糧和工業用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2002年春,全市90%的農田遭受低溫凍害,冬小麥減產五成以上,由于農民手中有糧,沒有引起糧食價格的大波動。非典期間,市內面粉價格剛有抬頭,萊州市迅速采取行動,開倉放糧,在很短的時間內穩定了市場。今年以來,雖然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產生波動,但萊州市始終保持了糧食市場穩定,民心安定。 

   為增加糧農收入,萊州市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他們按照對種糧農民減負讓利、多予少取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三年多來,全市農民累計減負3.7億元,投入10億元提高農村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提升土地的綜合產出效益,他們在全市推廣了糧菜輪作等高效種植模式,發展立體農業,目前全市糧菜輪作面積達到7萬畝,每年可提供糧食2.8萬噸,增加農民收入8000萬元以上。市里開辟了農民奔小康空中學院電視專欄,開通了小康網,聘請農業專家定期舉辦專題培訓,設立了農業科技服務熱線電話,隨時解答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為農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證。去年,萊州市訂單小麥畝產提高50多公斤,企業按照每公斤高出市場0.2元的價格敞開收購,訂單小麥的差價收入加上優質糧的增產收入,平均每畝比一般小麥增收153元,僅這一項,為農民增收4700多萬元。在糧食生產效益提高的有力拉動下,去年萊州市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240元,三年間增加了720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